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发布一下 0 0

光速不变,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石。

我说的光速可变,不是光速在不同介质中变化了,而是用不同的理论,对真空光速可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以论的光速不变原理,也没有进行过是真理的验证,因为这样的理论只能证伪。

光速不变原理,通过对相对论的理论论述,实验验证了相对论预测的几个结论是正确的,光速不变也就自洽了,也就是自圆其说了,为现代物理学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我的这个学说,也可以叫假说,从与粒子物理截然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来理解光速可变的理由和结果。

因为与大神的理论相悖,因此提出来时战战兢兢,供大家品判。

一、理解的三个不同角度

1、对物质粒子的认识不同。粒子物理认为物质是实体、刚体,“旋理论”认为物质是能量、是结构。粒子物理认为物质是相对静态存在,“旋理论”认为物质粒子是永远强烈旋转。

2、认识的关联不同。粒子物理认为粒子之间是本质不同的,是单独存在的,有62种基本粒子。“旋理论”认为各种粒子本质是相同的,“道生一”,全部是一种“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3、对光的认识不同。粒子物质认为光有波粒二象性,是粒子又是波,光速是光的传播速度。“旋理论”认为光是有一定振动频率的时空结构,不是粒子,光速是时空结构改变的速度,也就是振动在时空结构中传导或传递的速度。

我在《电子的产生与存在状态》、《分析光》中进行了详细讲解,本篇主要侧重解析光速,简单理一下以前的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上周发的内容。

二、基础为能,旋转为体的“旋子”,像发电机发电一样互相切割产生电子,电子有了振动频率,电子断开是电磁波(光)

(一)对物质粒子的认知

1、粒子自旋,是其内禀属性,这是科学证明的。

2、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质子呈三角体结构。这是物理理论。

3、夸克禁闭是一种物理现象,描述夸克不会单独存在。由于强相互作用力,原子核内的夸克连在一起是撞不开的。

4、科学家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通过碰撞原子核,已经证明夸克是流体液滴状,没有固定的结构。

5、物质有巨大能量,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核反应实践,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后附一,其他证明)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6、磁铁这种物质有磁力线,磁铁的磁力线被切割能够发电,说明磁力线是粒子的内部产物,因磁铁的分子排列机制,能够泄漏出来。

反过来理解,夸克是由无数个磁力线一样的线环绕而成,因原子排列或屏蔽,包括电子参与后,大多不显现。

结论:现代物理学和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基本粒子的特征:一是强烈旋转,二是有巨大能量,三是能量态,像线团一样,没有固定的结构。基本粒子就是这样的“旋子”小球。

(二)暗物质(时空结构)与物质的组成

基础为能、旋转为本、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是“旋理论”的精髓。

按自然的排布方式,“旋子”小球有三种结合方式:

一是一个“旋子”小球翻个身,旋转相反,相遇,结果是碰撞湮灭。产生能量。

二是一个个旋转方向一致的“旋子”小球排成队,手挽手,平面上一个个排列,上下互相连接,这样的组合,使“旋子”成为了一个整体,是暗物质。暗物质结构约束了整个宇宙。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三是一个“旋子”小球平躺着,和两个小球套合一起,组合成三角体,三角体也是自然中最稳定的立体结构,外形是不完全规则的球形,三角体可以再堆叠组合,成为物质。

(三)电子及光的产生

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是夸克,也就是“旋子”,原子中的“旋子”夸克是三角体。

“旋子”夸克,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能量态,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旋转的环,组合在一起。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这个质子的夸克组合结构,一是非常稳定。二是旋转时切割磁(磁力线)。

从直观上看,旋子是不停旋转的一堆旋环组成的。这个组合结构,旋子互相套合在一起,夸克禁闭,是稳定的,撞不开的。“旋子”体互相切割,互相切割的结果是,像发电机发电一样,将磁力线折弯、拉伸、对接,生成了有振动频率的电旋子,也就是电子。

电子在适合自己振动频率的外旋环上聚集,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和层次,不同层次的电子具有不同的振动频率。

光是怎么来的。电子环被断开,变成了振动的电磁波(光),具有一定频率的电子以波的形式飞了出去。

三、“旋理论”解答的光速

伟大的麦克斯韦说:电磁波(光)的传播速度只取决于传播介质。发现电磁波的天才赫兹也说:电磁波的波速与波源的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光速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

光的振动传播,对暗物质(时空结构)进行改变,光速是暗物质(时空结构)改变的固有速度。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光的传播,使改变时空结构的振动传递状态表现了出来,让人观察到了。

真空光速是振动引起真空中的时空结构变化的速度,介质(如:水)中的光速是介质中结构的变化速度。

真空光速是暗物质(时空结构)改变的固有速度,因此,从介质到真空,光不需要加速,直接就能变回真空时的速度。

四、“时空结构能”与以太的不同

以太:19世纪,科学家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中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按照当时的猜想,以太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但未能找到以太。

时空结构与光和物质是一体的,但以太是割裂开的一种人臆想的物质。

光速,光的传播,打个比喻,好像是一排士兵站着报数,报数的同时晃一下头向下传。光速在时空结构中传播,就是晃头报数这个状态变化的传递,前面一直有士兵(时空结构),这个报数晃头的状态变化就一直向前传递,士兵没有跟着向前跑。

而以太理论认为,士兵必须在以太中向前跑,才能完成传播,当然寻找不到以太,出现了不存在以太的情况。

团长带着十个班在练报数,五班的士兵边跑边报数,团长也向五班这边跑,团长看到的速度是叠加的速度,速度增加了。但光速不叠加,这是寻找以太失败的结论。

六班的士兵站好一排,晃着头报数,团长向六班这边跑,但晃头报数的速度没有变。因为这个晃头报数的传递速度(光速)与团长跑来没有实质联系。这是时空结构与以太的本质区别。

时空结构(暗物质)是证明存在的,从大的方面讲,暗物质维系了星系的稳定(我在寻找暗物质中细讲了),从小的方面看,发电用的磁力线就是暗物质的一部分。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最直观的理解是电和电子的传播。电的传播速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电流的传播速度,电路接通,电流马上形成,从理论上讲,这个速度就是光的速度。经实际实验,电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大约是20万公里/秒,是光速的三分之二。这个速度也就是电(电场,与电磁波一样)状态的改变在介质中的传导速度。二是电子的速度,导线中的电子每秒最多能移动几米。

五、光速是怎么变化的

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说明光的传播走的是暗物质(时空结构)通道,物质与暗物质是相伴相生的,不管是暗物质还是物质,其中的光速都是暗物质时空结构的变化速度。

大质量物体,能引起时空弯曲,包括光的弯曲。时空结构的变化,也应能改变光的速度。

还有一个证据: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具体说:真空中的光速是30万km/s;空气中的光速接近(或等同)于真空中的光速;冰中的光速是23万km/s;水中的光速是22.5万km/s;酒精中的光速是22万km/s;玻璃中的光速是20万km/s。

酒精的密度是0.8g/ml,低于水的密度1g/ml,当然玻璃的密度大于水,但酒精和玻璃中的光速都小于水中光速。从这个结论看,光速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关联,其实际应与物质并存的暗物质相关,也就是光的传播走的是暗物质(时空结构)通道。

像士兵报数一样,传递速度快慢与士兵之间的疏密程度有关。报数的频率(光的频率)不变,站的密就传的慢,站的稀就传的快。

因为暗物质(时空结构)也有向心引力,有向中心聚集的特征,因此真空中光速也是不同的,是变化的。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但在一个地方,比如地球表面,光速是一定的,不管是在空气中测,还是在真空箱中测;不管是光从水中射出,还是从真空射入,到达地球表面的光速,就是所在位置时空结构介质的变化速度,是一个固定数值。

从这个角度理解,地球表面的真空光速与大气层外的真空光速是不一样的。地球表面的时空结构更密,光的速度更低。反过来,外太空的光速会超过30万公里/秒,但这束光再传到地球表面时,又变回地球表面的光速。

光电磁出身一样,是一体的,如果光能在金属中传播,也会和电一样,传播速度大约是20万公里/秒。

六、光速变化与黑洞

银河系星系中心因为引力巨大,全部是致密的暗物质线,密度特别大,是黑洞。

有一个著名的史瓦西半径,银心所形成的球面组成一个视界,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这个球面。银河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径约为780万千米。

从“旋理论”理解,一是银河中心黑洞是致密的暗物质,其本身没有电子,不发光。二是外围的光向银心传播时,因为暗物质(时空结构)越来越密,光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到史瓦西半径这个视界边界时,光的速度与视界边缘的旋转速度一致,再向内光速就小于旋转的速度了,因此光传播不进黑洞内部,而是随着视界边缘的旋转被卷着推向两极,在视界边缘的物质同时被卷起扯断,在黑洞两极形成电离喷流。

这是黑洞不发光的原因,不是引力太强大,光无法逃逸,而是光速变慢,传不进去。

(顺便理解了黑洞,应该再专门写一篇,“了解黑洞”)。

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宇宙中心是超级大黑洞,当然致密的连光也无法传播进入。

宇宙有界无边,宇宙的外围,物质(暗物质)边界以外,光逐渐被拉伸到无限长,速度无限大,又转化为能量。

附一:物质由“能”构成,基础为能的其他证明

一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核反应实践,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将物质和能量联系起来。

二是真空零点能。在量子力学中,真空并不是空无的虚空,充满着自发的量子涨落,不断有虚粒子对创生和湮灭,里面蕴藏的能量就是真空零点能。真空中两块靠得很近的金属板存在一种微小的压力——卡西米尔力,产生卡西米尔效应,无数次试验已经精确验证了这个效应。

三是“狄拉克”之海理论。狄拉克认为真空中填满了负能量级的粒子,构成了真空中虚粒子的海洋。

四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生活中司空见惯。

五是真空冷焊现象。两块金属放进高度真空中,将它们贴合紧密,就可以自动粘在一起,变成一块。

六是构成物质的基础——夸克,是没有明确结构的,也不能单独存在。

七是中微子可以穿透星球。每秒钟有接近1万亿个这种粒子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我们却根本无法察觉感知到。物质是可以穿透的,其根本应是“能”。

八是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没有办法同时测量到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是能量态的表现。

附二: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旋理论”

物理规律不是创造的,是需要我们在自然中进行寻找。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宇宙用最简单的方式构成了无比繁复的世界。

基础为能,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真空不空”,时空中充满着宇宙空间的能量(时空结构),“能”是世界的本源。

旋转为本,宇宙本身和万物都在旋转,旋转的“旋子”组合的不同方式,将“能”组合成了暗能量、暗物质和物质。

大道至简,上帝不会列方程。“旋子”组合的形态多样性决定了世界的纷繁复杂,但其运行本质很简单,遵从“一”。

宇宙是旋转和循环的,旋转和循环是永恒的主题。

基础为能和旋转为本,是所有物质生成的前提,同时也使所有物质存在了关联。宇宙时空与世界万物是一体的,是互相联系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