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可以说是决定天下局势的重要战场,三大战役也是率先从东北打开了局面,从而有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到了其他解放区。
如此重要的区域,必须要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来领导,大部分人一想起东北的解放历程,最先想到的就是林元帅,但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林元帅并非我党在东北的一把手,他之上还有一个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
只是后来局势变化,林元帅比彭真更熟悉军旅,这才改组了东北局。
那么彭真有何功绩,为什么一开始能在东北如此重要的地区,位列于林元帅之上呢?
彭真原名傅懋恭,1902年出生于山西曲沃侯马镇,在1923年就已经入党,这个时间非常早,也是从此刻开始,他就将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之后他就一直在北方搞地下工作,在太原,天津等地领导过工人、学生运动,最高做到了顺直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当时顺直省委管辖北方各省,相当于后来的北方局,所以这时彭真的职务就已经很高了,是我党北方地区领导人之一。
不过在1929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彭真被捕入狱,一直到1935年才恢复自由。虽然出狱后他的革命热情不减,但毕竟有6年的时间缺席,这就让他在北方局天津工作组工作时地位并不高了。
直到1936年春,彭真等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人——新任北方局书记少奇同志。
由于之前的北方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少奇同志决定进行重建,他提拔了一批新锐干部,使白区形势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其中彭真格外受少奇同志重视。因为彭真有过领导经历,能力也比较出众,所以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北方局组织部长。
1937年,中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彭真率白区代表团参加会议并成为了大会主席团成员,此举基本就奠定了彭真白区第二号人物的地位。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少奇同志专门带着彭真去见了毛主席,提携可谓不留余力。这是彭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最开始还有点紧张。
不过毛主席听说他是山西侯马人后立马说道:侯马那是个好地方 ,春秋晋国在那里建都,汉朝周勃封绛侯于此。有山有水,地势平坦,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是由晋入陕的孔道,也是入豫的要冲。
见主席如此了解自己的家乡,彭真非常激动,那种紧张之情瞬间化解,随即与毛主席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成了抗日斗争的前线,彭真这个白区二号人物,很快就被北方局派遣到了华北最大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他的职务还相当之高,是北方局晋察冀分局书记。意思就是连晋察冀根据地开创者聂荣臻都在他之下。
当然,这也只是名义上的,晋察冀边区实际还是以聂荣臻为主,彭真基本上就负责党的建设以及统战等方面的工作。
他常年在大城市中,熟悉工人、学生运动,但对军事、根据地建设接触得不多,所以这一次在晋察冀更像是历练。
1941年,彭真受命回到延安参加七大以及汇报晋察冀边区的工作,后来七大延期,他就一直留在了延安。这年年底,毛主席将他任命为中央党校教育长,这绝对是一个重托。
抗战时期延安有很多学校,像抗大、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等,中央党校最初名气和地位都不算最突出的,但在彭真进入中央党校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此前,毛主席与彭真有过一次对话,毛主席说:训练干部是当下的大事,现在有些干部“习非胜事”,将不正确的东西也习以为是。所以要从华中及山东军队和地方上抽调一批高级干部来延安进中央党校与抗大总校学习,把不正确的东西都改一改。
彭真点头回应:这个毛病不纠正,严重影响革命事业。
从这时起,中央党校改组,改成了只培训高级干部的学校。不久后,党校还直归了中央书记处领导,毛主席负责政治方面,任弼时负责组织方面。而党校的日常工作基本就是由教育长彭真来负责。(校长邓发以及副校长林元帅长期不在校内)
后来毛主席兼任了党校校长,彭真为副校长,还是彭真来主导校内日常工作。这样一来,大部分干部都成了彭真的“学生”,他的地位自然就高了。
在中央党校时期,彭真协助毛主席狠抓干部的作风以及思想,为组织培养了很多领导骨干,贡献是巨大的。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1945年8月,毛主席与周总理前往重庆谈判,为避免出现了极端情况中央还能运转,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真和陈云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当时毛、刘、周、朱、任五大书记是最高领导层,彭真作为候补书记,地位也是在第六或者第七了。所以他才能最开始职务在林元帅之上。
彭真担任候补书记就受到了第二次重托——去领导东北的革命事业。
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地位至关重要,这里经济发达、工业规模居亚洲第一、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0%、背靠苏联、蒙古及朝鲜,有大后方,地理位置优越。
毛主席当时对能否打败国民党其实心里也是没底的,不过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即使我们所有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可见当时中央对东北的重视,能将这个重任交给彭真,实在是够信任与欣赏了。
彭真在抢占东北一事完成得也不错,1945年11月底我党在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领导机关,但是东北的情况远比我党想象得复杂。最初中央以为日本人一走,东北就成了权力真空,只要我们率先进入,加上苏联人的支持,就能控制东北。
然而苏联与我们料想的不同,我们并没办法顺利接收主要的大城市,加上东北被日寇占领多年,老百姓最初只认定国民政府,再加上出关部队互相不熟悉、东北寒冷我军服装武器简陋等等众多因素,情况开展得不算顺利。
这个时候,彭真与林元帅等人就出现了分歧,彭真一直在大城市里工作,所以主张包围大城市、去占领交通要道。
但林元帅看出了我党在东北群众基础不够这一缺陷,因此更应该将部队撤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全力发动群众,建立牢固的农村根据地。包括陈云、罗荣桓、黄克诚等人在内的高级干部都支持林的看法。
最终双方的争论上报到了中央,毛主席和少奇同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改组东北局,由林元帅来担任书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彭真就此被下放了,毛主席也说过“这不是路线之争,只是工作意见分歧,而且对东北局面没有造成致命后果”。
所以中央进驻西柏坡没多久,彭真就调了回去,先后在工委、组织部工作。三大战役之后,彭真又被任命为北京首任市委书记,在这个职务上他工作了17年,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殊年代,彭真也遇到了一些波折,直到1976年才复出,此后他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代秘书长等职。1983年,已经81岁高龄的彭真当选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值得一提的是,彭真对毛主席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晚年他反驳了一些颠倒黑白的言论: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不可能在1949年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是我们的领袖,对毛泽东同志必须全面看,在我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我们的主席。
1997年,彭真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
伟大的人,永远都会被人怀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