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春开始,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的征程。至公元234年的6年间先后6次到达祁山,对曹魏政权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恐慌。但天不佑蜀,由于各种困难和意想不到的失利,诸葛亮始终没有跨过祁山,消灭曹魏政权,在最后一次出祁山时,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前线。上演了一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史话。
诸葛亮是中国文化中聪明智慧,忠心义胆的化身。
三国时,天下大乱,诸葛亮家道衰败,只能隐居在南阳,躬耕度日。当时有名的大谋士崔钧和徐庶和诸葛亮是朋友,三个人常常谈古论今,评议天下大事。崔,徐二人知道诸葛亮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安国兴邦之才,迟早有飞黄腾达的时候。当时的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而当时的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传到刘备这一代,已经过去十几代了。刘备早已沦落为庶人,靠织席贩履为生。
董卓作乱后,刘备依靠汉室宗亲的名分,兴兵讨伐董卓,也聚集了不少人马。但始终缺少地盘,除关张两个兄弟之外,空有满腔匡扶汉室的热情,却始终缺少能运筹帷幄的谋士,为自已出谋划策,整天夹在有实力的诸侯之间,东奔西走,忽起忽落,甚至随时有被消灭掉的危险。
刘备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当时有才能的谋士都被袁绍,袁术,曹操,吕布,孙策等大诸侯收于麾下。刘备势单力薄,并不被人看好。
正在这个时候,刘备得知了南阳诸葛亮的消息。于是,便不辞辛苦亲自上门邀请诸葛亮出山。才有了我们都知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而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拒绝刘备的邀请呢?难道凭他的才学不想建功立业,甘心一生埋没荒野?非也,其实诸葛亮心里是很矛盾的。这一点我们在《隆中对》和《出师表》中可以感悟得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是托辞,实际以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判断,曹操,孙权,刘璋,张鲁等都已经坐大,争天下是他们之间的事情。凭刘备的实力是无法与群雄争锋的。“我诸葛亮不可能不识时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凡能成大事者不可能没有过人之处。为了达到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刘备展示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了诸葛亮心中那一颗“士为知己者死。”的心。诸葛亮明知刘备出师不利,势单力薄,下的是一步死棋,但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感动,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权衡利弊后,诸葛亮下定决心辅佐刘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纵有千难万险也矢志不渝。
隆中对
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连打胜仗,实力逐渐强大,处境大为改观,没有用了几年便取得了西川和荆襄两地,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力量。
刘备取得荆州之后,派谁来镇守荆州成为了一件重中之重的军国大事。刘备最后选中了关羽。其实诸葛亮知道镇守荆州选谁都比关羽强。关羽性傲而冲动,好斗而失谋。最要命的是关羽根本没有把江东的孙权放到眼里。而此时的孙权则是卧薪尝胆,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机会夺回荆州。但诸葛亮没有办法改变刘备。
公元219年,东吴派吕蒙为帅夺回了荆州,而且斩草除根,在麦城杀害了关羽。
真是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和满朝文武的劝阻,发举国之兵伐吴,结果连老命也搭了进去,遗恨托孤白帝城。
刘备的行为彻底破坏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
刘关张死后,诸葛亮才真正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与东吴修好,回到蜀中历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没有多久蜀国就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恢复了元气,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筹划北伐大业。
公元223年,十七岁的刘禅继承了帝位,拜诸葛亮为丞相,执父子礼,蜀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都委于诸葛亮。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主重臣相安无事的仅有此一例。
经过五年的治理,蜀国大治,兵精粮足,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出祁山。他派赵云率军佯攻斜谷(今陕西眉县南),以吸引魏军的注意,自己则率蜀军主力出祁山,收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关中大震。蜀军大有一鼓作气直扑洛阳的势头。如果是那样,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蜀军出了岔子,魏将张郃击败马谡,占领蜀军后方重镇街亭。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对蜀军不利,诸葛亮只好放弃伐魏退回汉中。千秋功业败于马谡之手却是诸葛亮的识人不准。难怪诸葛亮痛苦地回忆道,“先帝在时曾曰‘马谡其人,言大于实’”,是我识人不准啊。
一出祁山失败后,以杨仪为首的一帮蜀国大臣力主偏安,不思进取。他们哪里有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又哪里知道诸葛亮的胸中块垒。
当时的天下大势,曹魏政权已经渐渐显示出了统一天下的迹象。诸葛亮焉能看不出来。如果不趁早主动出击将曹魏政权打垮,天下迟早是曹魏的。苟且偏安是没有出路的。趁着我还健在,扫除曹魏,或许能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夙愿。我想作为战略家的诸葛亮就是这样想的。
紧接着同年冬,诸葛亮乘东吴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却久攻未破,曹魏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公元229年,诸葛亮率军三出祁山,取得胜利。却被大雨阻遏无奈退兵。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这次他遇到了自己的劲敌司马懿。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凭险坚守。就在诸葛亮用退兵之计将司马懿诱出,准备围歼之机,刘禅竟听信了佞臣黄皓之流,称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即便如此,在归途中,诸葛亮仍以伏兵杀了魏国大将张郃,为蜀国除掉一个劲敌。
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力排众议,率十万大军五出祁山,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了打持久战的打算。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年逾半百,长年的征战,使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
史书记载,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演义成“六出祁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得有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的人,才能将这个国家和民族带上胜利的坦途。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长远看,以蜀国的态势,保是保不住的,必须以攻为守,寻机制胜。如果不是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诸葛亮是有可能达到目的的。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
在诸葛亮看来,刘禅根本就不是一个创业之君,没有开疆拓土的能力,甚至全蜀中也找不出一个能与司马懿抗衡的人物。那就只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抗击曹魏,消灭司马懿,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这可以说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真实目的。诸葛亮是“有心护国,无力回天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