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中美军事博弈的聚焦点,地缘上,向西辐射东南亚,向东辐射囊括台海和东海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是美国遏华战略的主战场,亦是中国反制稳住基本盘的定海神针。这个点博弈的胜败,最终将直接传导到中美战略竞争的结果上。美国丢了南海的控制权,东亚将再无美国什么事,中国稳不住南海基本盘,整个大战略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在战略合围的过程中,这两个核心缺口,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
》和《南海是一盘大棋,中国还差一个点,南海再无美国什么事》)中讲到了,中国现在成功地打出了一套声东击西的组合拳,以海上斗争正面牵制,而后向西成功战略突围,海陆并进跳出了美国战略包围圈。在南海的博弈中,中国通过吹填作业基本控制了南海的主动权,南沙铁三角成型,现在堡垒区还差一个点,南海将再没有美国什么事,这个点长远来看,台湾岛最佳,其次还有东沙岛和黄岩岛两个选项。
所以说,我们在南海的整个布局上,并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我们需要在长远和短期效能上作出一个合理的抉择。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南海堡垒区在东出口方向上有一个缺口,为美国打造明暗两条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说在中美南海的军事博弈局中,中国胜了上半场,开创了一个有利于中国的良好开局,下半场的角逐才刚刚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明暗两条线的布局。美国的明暗两条线需要细化到两个维度去区分看待,即水面以上的明枪和水面以下的暗箭,以及水下潜艇活动和海上的侦察活动。一直以来,很多人在军事层面对美军威胁的认知更多的来自于美国海军强大的航母战斗群,更多地强调明面上可以看到的战力,而疏忽了潜藏在水下的潜艇以及一些以辅助性装备特性出现的舰船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我们先讲第一个维度水面以上的明枪和水面以下的暗箭。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动作汇总起来无外乎空中抵近侦察、闯岛闯礁和航母战斗群及其它兵力群战斗演练三大类,这是一个相对笼统的划分方式,如果进一步细化,兵力群的战斗演练还可以分为航母战斗群和两栖戒备群的演练、战略轰炸机的演练、核潜艇的演练以及美军与盟友之间展开的联合演练。
何为明枪?何为暗箭?暗箭就只有水面活动我们永远看不见的美军核潜艇,其它的都属于明枪的范畴。美军现在在南海的活动虽然突出实战性,但还是有一些明显的规律的,比如航母战斗群现在长期保持在菲律宾海的部署,重点演练在中国反介入的作战环境下如何更好的介入热点事件,具体的做法是越来越重视菲律宾岛屿之间的海峡通道,在关键海峡快速穿梭演练迂回包抄战术。
另外,美军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的路线也是基本固定的,第一种从巴士海峡过来,经黄岩岛向南到南沙群岛;第二种路线是从圣贝纳迪诺、民都洛或者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绕南沙群岛进行巡航以及战斗演练。我们从美军的活动轨迹上看,美军重点关注的是黄岩岛和南沙两个区域,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黄岩岛对于中美双方都很重要,黄岩岛是中美、中菲之间都比较敏感的一个岛礁,中国出于考虑与菲律宾以及其背后的东盟政治上的考量,我们没有对这个岛进行吹填作业,当作一场底牌在使用。美国则想要在菲律宾这个核心节点上保持存在,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不能让黄岩岛落到中国的手中,否则中国退而求其次,吹填了黄岩岛后,南海东大门将彻底被关上,这是其一。
其二,中美都很清楚南沙群岛对于整个南海控制权的作用,直白点讲就是谁拿下了南沙群岛,谁就在南海控制权的争夺中获得了一半的胜利。南沙在地理上将南海拦腰斩断,现在解放军完成了南沙铁三角的建设,要么南海被中国一分为二,要么被美国一分为二,自然而然南沙便成为中美争夺的一个关键赛点。
所以美军在南海的军事活动敏感两条线同步进行,水面兵力群和空中兵力群以及美国的盟友更多的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黄岩岛至南沙一线;而美军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水下兵力群则更多地集中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巴士海峡一线组成的三角区中。美军此举是意图在南沙群岛和海南岛之间强行开辟一个水下阻隔带,最南海进行美国意图中的二次分割。
相比第一个维度中我们能看到的明枪暗箭,第二个维度的明暗两条线才是美军实现上述战略意图的关键。相比核潜艇,很多人无意识地忽略了长期不间断在南海活动的美军大型侦察船所带来的威胁,反而是暴露在水面以上的侦察船所带的威胁要比水下的核潜艇更大。
我们说美国意图通过水下的潜艇活动三角区对南海进行二次分割,构建一个水下阻拦带。美军想要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关键不在于水下部署多少的核潜艇,而在于水面上的大型侦察船能为美军这一布局的推进提供多少的情报,助力这一关键部署。
我们要进一步论证美军想要对南海进行分割的战略意图,美军大型侦察船的活动区域又是一个铁证。从美军侦察船的活动轨迹来看,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是美国海军监视活动的重点区域,美军的海洋监视船和测量船密集的在这个区域开展海上侦察活动。
要知道,在西沙群岛到中沙群岛一线,这片海域的水深超过了2000米,水文环境极为复杂,是潜艇活动的天然温床,美国想要通过核潜艇实现对南海的二次分割,这是一个最理想的部署海域。但是想要在这个区域将核潜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那么对该海域水文情报资料的掌控将直接关系到行动的最终效果。
因此在美军南海的兵力部署中,水下活动的核潜艇所带来的潜在威胁要远比以航母战斗群和战略轰炸机为核心的海空兵力要大得多的,相比11艘核潜艇带来的威胁,常态化在南海无缝衔接式部署的五艘海洋监视船所带来的威胁更大。相信这一观点,超出了很多人对美军的认知。
通过上述,我们理清楚了美军在南海敏感两条线的布局,细化分清楚了美军那个行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威胁更大,同时也整明白了美军在南海的战略意图,在中国完成南沙铁三角建设将南海拦腰斩断之后,美国想要通过水下暗战和水上明战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海进行二次分割,打造一个属于美国的拦腰斩断。
美军的战略意图很清晰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进行反制呢?大致有三个维度的反制思路:
我们需要明白,美军想要打造一个水下阻隔区,对南海实现二次分割,那么关键不在美国兵力本身,而在于美国从哪儿进来。毋庸置疑,以当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资料来看,美军核潜艇进入南海的主要通道是经巴士海峡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运-8反潜机会经常在台湾西南空域出现的一个核心原因。
美军为什么一定要走巴士海峡这条路径呢?最核心的原因是这条路径距离任务区最近,也最安全,走这条路径更有利于达成美军的战略意图。美军不从巴士海峡进来,就只能走圣贝纳迪诺、民都洛和巴拉巴克这三个海峡,路径上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都在南沙铁三角的航空兵力覆盖范围之内,如非必须美国绝不会走这三条迂回路径。
我们找到关键之后,我们的反制思路也就跃上纸面。第一个思路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在台湾岛、东沙岛和黄岩岛三个点上尽早作出一个抉择,完成我们南海整体军事布局最后一个点,彻底补上这个缺口,将南海真正变成我们的内海,这个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难的,难是这三个点我们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
第二个思路,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上专门建立一个搜潜攻潜支撑点,同步对美军的大型侦察船的活动进行物理限制。既然美军突出在西沙群岛到中沙群岛之间的活动,那么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美军大型侦察船的活动进行限制,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不能让你的侦察船顺利工作;再辅助以全方位的攻潜搜潜作业,大范围地压缩美军核潜艇的活动空间,最终将其挤出去。这个思路治标不治本,毕竟我们的反潜能力是一个亟待提升的短板。
第三个思路,全面强化我们搜潜攻潜作战体系建设,美军核潜艇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家门口进行蹲守、巡航作业,最核心的一个关键是我们的搜潜攻潜作业能力还不够强,我们的相应作战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想要把南海打造成堡垒区,这就是一个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南部战区的航空反潜力量常态化在南海演训,但无论从强度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反潜作战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急需提升的一个能力。
相比对付美军的航母战斗群、战略轰炸机,潜藏在水下的核潜艇这个潜在威胁很大。要知道核潜艇不仅仅能对我们的水面舰艇构成威胁,而且还能对我们的潜艇活动带来一系列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来自海空方面的远程打击我们是有一个预期的,或者是我们是能实时进行监控的,但是美军水下核潜艇这块就不好掌握了,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潜在的威胁,毕竟从地图上看,美军在西沙或者中沙深水区发射潜射巡航导弹,我们的一线基地都将在打击范围之内。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当然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做出努力,从巴士海峡到台湾西南空域再到西沙、中沙,我们的反潜力量都在不断地运作,否则我们也不会掌握有多少潜艇在我们家门口活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鉴于潜艇的隐蔽性,我们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我们有朝一日,无论是补齐地理上的缺口,还是体系上的短板,从根本上瓦解了来自水下的威胁,那么南海的博弈也将决出最终的胜负,美国先丢了南海的控制权,如果水下阻隔带不能发挥效能,那么还是那句话,南海还有美国什么事呢!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未来的核心将是激烈的水下暗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