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后,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宇航员等关键词又再一次频频被人们提起。
浩瀚的宇宙
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我们一直都是为之自豪的。
不同于美国早在半世纪多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较慢。
但在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速度却超出其它国家的预期。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
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更是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此可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之快。
但人们对于宇航员返回地球出舱之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宇航员出舱状态大不相同的情况,深感疑惑。
为什么其它国家的宇航员返回之后身体状态较好。
宇航员出舱
而我国的宇航员则比较虚弱,站都站不起来,需要坐在椅子上?
难道是我国航天技术在某些方面没有其它国家的技术手段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先从宇航员的选拔训练上说起,然后了解出舱前宇航员需要的步骤,最后再解答主要疑惑,为什么宇航员返回地球后比较虚弱?
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
前面说到,我国的航天事业相比其它国家开始得比较慢但却发展迅速。
但不要以为,我国的航天发展便是简单的。
相反这一过程不仅不简单而且比其它国家更加的困难。
能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这一过程少不了许多航天人的艰苦卓绝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神舟十三号的三名宇航员
我们的航天员便是我们这些航天人中的代表。
作为进入太空的英雄,我们都知道,航天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知道他们会经历许多的训练。
但你知道他们到底需要经历什么训练吗?
一般来说,航天员都是优秀飞行员出身。
他们首先是一个飞行员,具备飞行员基本的身体素质和航天知识。
空军飞行员
但这仅仅是成为宇航员的敲门砖。
然后宇航员候选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训练,不要以为仅仅掌握飞行员知识就足够了。
宇航员候选人大致需要进行三大类训练。
首先是专业知识基础训练。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必须够硬。
俄罗斯让宇航员在水中进行训练
像天文学、物理学、空间动力学、通讯、生理学、心理学等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而且这只是其中的部分。
由此可见宇航员需要的知识多么的广泛。
其次是体能训练。
作为需要在完全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行动的人,宇航员需要具备健壮灵活的体格。
严格的体能训练是他们的日常活动。
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登舱训练
必须通过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才能够让宇航员们在太空和飞行器特殊的环境中行动自如,完成各种探索任务。
然后就是特殊的超重和失重训练。
在面对发射火箭的超高加速度下,只有通过超重耐力训练的宇航员们才能保持头脑清晰,不至于被颠晕。
然后就是失重训练,进入到太空完全没有重力的环境下,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失重训练才能让宇航员们能够在太空中保持平衡,然后完成日常生活、探索任务的活动。
美宇航员在全球最大泳池接受失重训练
综上,这三大类只是笼统的三个方面,宇航员们做的训练不止这些。
只有完成这些训练,并且各方面都优秀合格的候选人,才有机会踏上太空的旅程。
宇航员们出舱前需要做什么?
在宇航员们到达地球后,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出舱呢?
为什么必须要这么做呢?
在这里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宇航员们出舱前的安排。
首先在宇航员返回中,地面上的搜索人员需要寻找确定返回舱的位置,然后检查返回舱的整体情况。
以确保返回舱没有破损或其它异常情况。
这样是在确保舱内的宇航员的安全。
返回舱布局
毕竟如果返回舱有破损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宇航员没有受伤。
所以为了避免贸然打开返回舱然后造成二次伤害,搜索人员会先观察返回舱情况。
如果返回舱外部无异常情况的话,地面工作人员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打开舱门。
然后才会进行其它工作。
相关医疗人员会对宇航员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
科研人员需要对宇航员们采集的外星数据,以及舱内的空气等收集起来,以备后续研究。
等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宇航员们还是不会出舱。
他们还需要在舱内进行简单的体力恢复,等适应了地球的空气、重力之后,才会在工作人员的小心搀扶之下出舱。
宇航员出舱
坐上事先准备好的椅子或担架。欢迎庆祝仪式也都是坐在椅子上参加。
照理来说,宇航员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他们既有极高的身体素质,又经受超高的各种训练,为什么出舱会如此虚弱呢?
有时候看美国其它宇航员出舱并没有这么费劲啊?
为什么宇航员返回地球后比较虚弱?
要解答为什么宇航员出舱时为什么如此虚弱的原因,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宇航员们在经历外太空完全失重的环境下,身体受到的巨大影响。
首先便是他们的肌肉和骨骼会萎缩。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由于长期处于重力的环境中,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会起着支撑身体和对抗重力的巨大作用。
人体的肌肉结构
而我们的宇航员们进入太空完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身体无负担。
肌肉和骨骼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所以就会出现日渐萎缩的状况。
而回到地球的有重力的环境下,骨骼和肌肉便需要起支撑作用。
但此时的这两种身体结构已经萎缩。
所以为了不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宇航员们回到地球后会避免直立行走。
用担架或椅子代替行走便是减少身体危害的最好办法。
在后期慢慢恢复之后,宇航员们才会直立行走。
其次便是人体心血管系统变化。
心血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宇航员们由于长时间在太空失重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没有重力,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会慢慢变化。
漂浮在空中,让原本在人体下肢部分流动的血液流动到了上半部分的头部和胸部。
所以在宇航员们重返地球时,身体的心血管系统一时之间无法恢复,宇航员们会出现站立不耐受的情况。
何为站立不耐受?就是身体站立时间变短。
宇宙失重环境
站在地面上时,犹如全身倒立,气血上涌,无法长时间站立,很容易出现晕厥。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也会减少站立行动。
还有就是才回到地球的宇航员们的大脑前庭系统会混乱。
据说,从外太空的失重环境,回到地球,宇宙飞船只需要半小时或者时间更短。
宇宙飞船
所以前十几分钟还处于失重情况下的宇航员们,马上就要面临地球的重力环境。
所以,便会出现所谓的大脑前庭系统紊乱,造成才到地球的宇航员们分不清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甚至站立或行动时还会摇摇晃晃。
所以这也是宇航员们不走出返回舱,需要担架或椅子的原因之一。
宇宙需要担架搀扶着
在简单了解外太空没有重力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后,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每次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们需要人搀扶,比较虚弱的原因。
外太空完全失重的环境对宇航员的身体影响太大了。
在外太空没有重力的环境中待得越久,这些情况越严重。
而美国等其它国家宇航员的状态比较好,只是因为他们在外太空无重力的环境中待得不久,才会影响没有这么大。
宇航员
了解了背后的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对宇航员的敬佩之心油然而起,他们的牺牲也太大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