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场爆发。对于这场战争,毛主席有过预测,但他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从中共中央领导人之前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政府计划全力领导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平建设和肃清敌对势力。
当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到了当前中共的主要任务:
“我们当前总的方针是什么呢?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这件事虽然现在有困难,但是我们总要想各种办法来解决。”
讲话结尾处,毛主席再次明确指出:
“总之,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
上面这两段话一字未改,都是毛主席的原话,可见当时中央是不希望朝鲜爆发战争的。无独有偶,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天,周总理主持政务院第三十六次会议,重点讨论解放军复员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毛主席本人则是坚持出兵朝鲜的。
毛主席和金日成
朝鲜战争爆发前,金日成就曾秘密来到北京汇报朝鲜情况。当金日成表示李承晚在获得美国支持后军事实力大涨,北朝鲜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时,毛主席向他承诺:一旦朝鲜境内爆发了战争,我们打算在鸭绿江摆上三个军。
如今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还命令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毛主席决定调整国防部署,加强东北国防力量,为此指示周总理召开会议。1950年7月7日、10日,周总理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解放军所有在京高级将领全部参会。
两次会议重点讨论朝鲜战争、成立东北边防军以及指挥机构等问题。7月13日,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下称《决定》),毛主席当天批示:“同意,照此执行。”根据《决定》:
一、抽调四野第13兵团所辖的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队,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国防安全和必要时支持朝鲜人民军作战;二、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三、中南军区减少10万人复员,准备补充东北边防军。
毛主席
由于粟裕病重,休养后迟迟未见好转,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林彪。随着“联合国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参战,朝鲜人民军攻势放缓。毛主席预感中国出兵朝鲜几率大增,于是他决定找林彪谈一谈。为何点将林彪呢?毛主席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抽调的部队90%以上都来自四野。林彪当时是四野司令员、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而且他本人全程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二是、林彪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跟粟裕一样,林彪也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毛主席深知到朝鲜战场,肯定是大兵团作战,对指挥人员的军事才能要求极高。关于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功,一度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有其半”的说法。
三是、林彪跟朝鲜人民军高级将领很熟悉。当时朝鲜人民军不少官兵都曾在四野参与战斗,加上林彪在苏联养病期间跟苏军高级将领关系很好。出兵朝鲜,中国军队肯定要跟朝鲜人民军,以及苏联顾问三方配合行动,这时林彪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四是、东北气候跟朝鲜气候类似。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指挥的部队长时间在酷寒地区战斗,有丰富的冬季大兵团作战经验。
当粟裕未能挂帅出征后,毛主席便与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交流意见,大家也颇为赞成。毛主席之后又跟周总理商议,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一些朝鲜战争的情报,以及东北边防军整训备战情况。
仁川登陆时的麦克阿瑟
但是,中央并没有正式开会讨论这件事。9月15日,美军实施了“仁川登陆”计划,腹背受敌的朝鲜人民军只能做出调整:一方面,继续在洛东江防线上阻击美军经过;另一方面,调动兵力向汉城增援。可在强大敌人面前,朝鲜人民军根本不是其对手。
对于仁川登陆,毛主席之前对金日成已经有提醒,可惜没能受到重视。从1950年8月27日开始,美军战机就连续不断侵入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侦察、轰炸和俯冲扫射,严重威胁东北国防安全。这让毛主席认识到出兵朝鲜的急迫性,他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做好跨江作战的各项准备。
同时,毛主席不得不考虑出兵援朝作战的主帅人选,他没有直接任命林彪,而是希望听听他关于出兵朝鲜的意见。谈话一开始,林彪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赞成出兵朝鲜。林彪首先从我国国内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已经打了20多年的战争,国家都打烂了,老百姓渴望安宁的生活,他表示现在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能不出兵就不出兵。
其次,林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他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各类型火炮就有1500门,反观我军满打满算一个军只有36门。再次,林彪还指出美国还有空军、海军,而我们这两个兵种才刚刚组建,到时我军将面临敌人的疯狂轰炸。
毛主席和林彪
最后,林彪认为出兵直接支援朝鲜人民军有点划不来。这一点在周总理军事秘书雷英夫回忆录中也有描述,“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鉴于上面4点原因,林彪不赞成出兵,毛主席得知后什么反应呢?毛主席没有责怪,但林彪反对出兵的原因让他意识到出兵朝鲜比想象中要复杂。毛主席本人是坚持抗美援朝的,但当接到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他还是非常难下这个决定的。
毛主席深知,派兵入朝作战,对手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对新生的中国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需要慎重再慎重。10月2日下午,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会上,毛主席给大家看了前一天金日成特使送来的亲笔求援信。
毛主席认为出兵朝鲜已经是十万火急,他在会前已经起草了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决定出兵朝鲜,但没有发出。电报主要两点格外引人关注: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毛主席
会上毛主席谈了自己的意见,再次提到挂帅出征的问题。毛主席表示原先考虑粟裕同志,可粟裕病了,正在青岛休养。毛主席说:“根据这一变化,常委几个同志又考虑派林彪同志来挂帅,林彪同志是不赞成出兵的。”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一点:“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这次会议上反对出兵援朝的声音比较大,毛主席决定召开更高级别会议,继续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10月4日下午,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林彪列席。
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要求大家摆一摆出兵朝鲜的困难。这一次林彪发言了,仍然坚持之前跟毛主席谈话时的意见:不赞成出兵朝鲜。林彪还向毛主席建议,希望苏联出兵,我国则做好后勤方面的工作,
但是,毛主席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着眼,他认为必须出兵朝鲜。10月5日下午,毛主席继续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这次会议上达成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过,当中央决定出兵朝鲜后,林彪表示服从这一决定。
有一点是肯定的,林彪身体确实有病,那是抗战时留下的病根。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次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大衣,骑着马经过阎锡山所部的防区时,被对方哨兵误以为是日军军官,开枪射击。
毛主席和林彪
子弹洞穿了林彪的肺部,还擦伤了脊髓神经,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来林彪去了苏联治病,可效果不明显,长期失眠,怕冷、怕风、怕光等。比如怕光,林彪的卧室常年三层窗帘,外人走进后如同进了山洞。
司机兼内勤的楚成瑞晚年对林彪的“怪病”记忆犹新,“因为怕光,林彪的房间里面没有灯,只有个台灯是为了看体温表用的。灯上面盖了好几层布,只留一道缝。因为他怕冷又怕热,晚上睡觉要换三次被才能保持温度的平衡。开始睡时,只盖被罩;半夜时,要换毛巾被;早晨五六点,要换毛毯。”
前面提到,毛主席对林彪不赞成出兵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心。1953年,毛主席指示负责央高级领导健康的保健医生傅连暲,让他组织医生给林彪来彻底体检。不久,傅连暲组织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水平医生联合会诊。
会诊结果很快出来了,林彪身体没有出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所谓的“怪病”症状是与神经系统有关。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专门抽空抄写了曹操的《龟虽寿》一诗给他: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主席和林彪
林彪没能挂帅出征,这并不能说他对朝鲜战事不关心。事实上,早在毛主席找他谈话前不久,他便找到刚从朝鲜回北京的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参赞柴成文。林彪让柴成文详细介绍朝鲜战况,以及党政军方面的情况。
柴成文把自己所了解的和盘托出,林彪听得很仔细,最后反问:“我们如果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可不可以?”柴成文表示真到了那一刻,他们是可以这样做的。
志愿军入朝前夕,周总理秘密访苏,目的是请求苏联提供空军掩护。毛主席在给周总理的电报中,就提了一个作战策略,志愿军入朝后先构筑防御线,六个月再谈进攻的问题:
“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我们这样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林彪
很遗憾,当志愿军入朝后,敌人已经迅速朝鸭绿江边推进,“出而不击”的战略意图落空。《孙子兵法·谋攻篇》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林彪不赞成出兵,可他提出“出而不战”,陈兵在朝鲜北部,看看形势发展情况再行动,还是颇有远见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