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遭遇空难后的死亡率接近100%,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这些奇迹航班是如何出现事故的?最终又为何能够让乘客安全回家?
奇迹,降临空难现场
1988年4月28日,一架阿罗哈航空的波音737-200型客机,航班号243号,准备从夏威夷希洛岛飞往檀香山。这是这架航班第89090次飞行任务,并且已经“服役”19年,它的日常任务就是频繁地往返于夏威夷诸岛之间。直飞各条短程航线。当天,这架飞机载有乘客89人,机组人员5人,预计行程35分钟。
时间来到下午的1:25,飞机正常起飞,在爬升的过程中都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但是,当飞机爬升至24000英尺的高空时,变数陡生。一阵巨大的金属撕裂的声音,在整机95位成员的耳边“炸响”。
人们先是陷入短时间的失聪,同时感受到全身被风剧烈拉扯,如果当时有乘客敢于睁开眼睛看一看,就会发现,此时的飞机已经成了“敞篷飞机”。驾驶室后面的机舱出现了一个35平米的大洞。当时,担任空乘主管的克拉拉贝尔·兰辛,由于正站在飞机中段收取乘客使用过的杯子,一下子就被罡风卷入了万米高空之外。
飞机在飞行到一定高度后,会对机舱内部进行加压,维持机内人员的正常生存,然而,突然被“掀开头盖骨”的243号,刹那间陷入致命的“爆炸性失压”。除了被牢牢固定在座位上的人们,飞机内的其他物件都像雪花片似的,纷纷扬扬飘向远方。
处于驾驶室的正副两位机长,罗伯特·舜施泰莫和马德琳·汤普健斯也被这一刻眼前的景象震撼的瞬间失神,但是,危急的情况让他们无暇他顾,飓风、寒冷以及缺氧,哪一个都有可能在下一秒结束大家的性命。
当务之急,是让飞机下降到一个能够让大家正常呼吸的高度,所幸,当前飞机的控制系统还没有失灵。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因为伴随着飞机的下降,连接机头和机身的地板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弯曲,如果继续弯折下去,飞机将会断裂分离彻底解体!
凭借多年的驾驶经验,罗伯特机长判断出,最近的机场就是茂宜岛的卡富鲁伊机场,在多番尝试之后,他们终于联系到了塔台,并做好了在二号跑道迫降的准备。可是,在迫降过程中罗伯特又发现,飞机的液压系统出现了故障。
于是,两位机长只能通过“用尽全身力气”的方式,控制舵面防止偏移,并按下了放下起落架的按钮。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显示放下起落架的绿灯并未亮起!发生这样的情况,只有2种情况,一、指示灯坏了;二、起落架装置发生故障。
在当时的情况下罗伯特和玛德琳只能祈祷是前一种状况,因为,起落架一旦无法放下,他们这样的迫降速度,大概率就是机毁人亡的惨剧。好在,飞机最终成功迫降,在如此惊险的空难中,只有一人身亡。
不得不说,英雄的机组成员拯救了其他92人的性命,但是好好的飞机怎么开着开着就变成敞篷的了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飞机长时间超负荷运行。在为期19年的“服役”生涯中,这架飞机已经完成了89090次飞行任务,远远高于核定的75000次。
第二,机身的铝片粘合剂失效。由于该航班的主要行驶路线有大量盐水空气,导致粘合剂失效,因此金属机身与盐水亲密接触,使得金属“疲劳”,逐渐遭受了侵蚀。
第三,航空公司疏于管理。在事故发生后,有乘客表示,“登机前,就已经看到过飞机上有裂纹,但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因此并没有报告。”作为经营者的航空公司,自然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这场浩劫过后,当地政府在檀香山机场附近修建了兰辛纪念公园,以此纪念那位殉职的空姐。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相关的飞行安全法案,各大航空公司也在此次事件的影响下,逐渐加强了飞机的维修检查并淘汰了老旧机型。
8633,成都叫你!
同样的奇迹也发生在中国,2018年5月14日,川航8633的备降经历足以载入民航史的传奇。用机长刘传健的话来讲,“起飞之前,我没想过自己会死。起飞之后,我也没想过自己能活着。”
当时8633正在成都区域执行正常的巡航任务,当飞机处于32000英尺高空时,驾驶舱右侧挡风玻璃突然碎裂,随着“哐”的一声一巨响,映入刘传健眼帘的就是,副机长半个身子都飘出飞机的场景,幸好系了安全带,副驾迅速返回驾驶舱。
但是面临失压和零下40度的低温,以及近900公里的时速,一切操作都非常困难。
巨大的噪音,导致两位机长根本无法听清电台,自动驾驶也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失灵。当时的情况下,只能由刘传健机长凭借自己的驾驶经验,突破重重困局在双流机场备降。
好在,早晨7:42,3U8633成功备降双流机场。后来,有媒体曝出,刘传健机长曾任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教员,有几十年的驾龄。这次史诗级备降,与机长本人的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整个机组成员以及地面工作人员的通力协助密切相关。
我国的航空安全
自2010年8月25日以来,我国运输航空已经连续安全飞行近12年,累计安全飞行时间已经超过10万个小时。但是这一切,都在2022年3月21日这天归零了。除去空袭,我们遭遇的每一次飞机事故都与金属疲劳、蒙皮开裂,以及电线短路等原因脱不开关系。
之所以在之前,能够保持如此长的安全飞行时间,有诸多现实的原因。基于截止2020年,针对国内航空机队机龄的统计数据,美国联邦快递机龄高达21.9年,而我国的四大航——海南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龄分别为5.8年、5.8年、6.6年和6.6年。
除了硬件的保障,安全运行一直是民航局工作的要义。最著名的“八该一反对”,是所有航空人用生命捍卫的红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每时每刻都会依据这个标准,与人性中的傲慢怠惰做斗争。
飞机的每一次安全起降,都离不开这条“战线”上的飞行员、机务、空管、乘务、调度的每一个个体。中国民航之所以能够安全运行,除了靠像刘传健一样中国机长,也依靠着每一个民航人的默默付出。
尽管“3·21”这样的空难,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悲剧,但不可否认的是,航空出行依然是目前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东航之所以没有奇迹发生,很可能是飞机发动机在丧失动力的情况下,飞行员也同时出现意外,无法正常使用操控台,以至于飞机直接下坠了8000米的高度。
当下,守望相助
不过,事故发生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着救援工作的进展,每一个人都在竭尽所能地“尽一份力,发一分光”。无论是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还是许许多多个平凡的角色,在接到“报警”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向现场狂奔而去。
这段时间涌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当搜救的消防官兵到藤县的小超市买东西时,店员坚决不收他的钱,“我们也是有纪律的,我不会收你的钱,可以在我的工资里扣!”店里的监控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后来消防员只能托人将商品的钱送到小超市。
也有米粉店的老板娘,偷偷在来“嗦粉”的武警官兵碗里多加点肉,因为她觉得“他们大老远赶来,太辛苦了,不能收他们的钱。”在武警官兵结账时,老板娘也是用手挡着收款码,嘴里念叨着“不收,不收!”
和他们一样的还有网络技术员小李、还有网购4000斤沃柑的小刘、还有藤县村民自发组织的摩托车队,还有千千万万个守着电视、拿着手机看着营救数据的,千千万万个我们。
如今,空难事件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具体的事故原因,这不仅是对死者家属的交代,也有助于减少航空事故的发生,让需要乘坐飞机的乘客更加安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