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欧盟的表现着实有几分“虚伪”。一方面,欧盟诸国紧跟美国的脚步,不断地对俄罗斯追加制裁,妄图通过金融阻击的方式瓦解俄罗斯经济,进而迫使俄政府从乌克兰撤军;但另一方面,其又以所谓的“双边协议受保护”为名,希望继续维持同俄罗斯的能源交易和结算。对此我们只能说,欧盟想得太美了,普京政府绝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据央视新闻报道,根据克里姆林宫方面的命令,俄联邦政府、中央银行和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最晚将于3月31日前,提交关于“向不友好国家供应天然气采用卢布结算”一事的报告。分析指出,这是俄罗斯为应对西方金融制裁而采取的最有力的反击举措,有望重创西方各国的经济。
我们知道,欧洲诸国离不开俄罗斯,在新能源技术尚未取代石油和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之前,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大国只能正视现实,很难彻底“玩坏”对俄关系。数据显示,欧洲半数以上的燃气供应源于俄罗斯,这些能源对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旦与俄罗斯进行全面切割,欧洲的经济将立即停滞,甚至会出现大幅倒退。
或许有人会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和欧洲签订了新的能源供应合同,承诺每年向欧洲增量供应1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然而这笔订单看似数量巨大,却远远解决不了后者的需求困境。美国和加拿大与欧洲隔着一个大洋,运输线路的漫长势必大幅增加转运成本。更为致命的是,德意等国缺乏接收液化天然气的装置,短时间提高产能根本不现实。
如今,俄方提出以卢布作为双边交易的支付货币,将迫使欧洲提升外汇储备的多样化,这有助于俄罗斯提振经济并稳定金融秩序,带来的影响力不容低估。欧洲将丧失金融自主性,整个欧元区都将为卢布的汇率背书,这等于将双方捆绑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终将以这种形式反噬自身。能源战是一把双刃剑,但很显然在资源为王的时代,能源供应方更有主导权。
当然了,欧洲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加快构建国家级的战略储备,尽可能地使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来源多样化,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也要对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投入更多的精力。不夸张地说,以上种种事关中国的发展,关乎14亿人的福祉。
幸好,如今看来中国早已未雨绸缪,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长期的供应协议,并优先实施节能减排。正所谓“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机遇”,它让我们明白保持独立自主并与外部国家交好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此轮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反而是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损失惨重,它们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陷入不小的困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