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为什么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突然神隐了?

发布啦 0 0

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的传奇人生?这说起载沣,这身份尊贵的不得了,载沣的爷爷是道光皇帝亲哥哥是光绪皇帝,还有一个亲儿子,是宣统皇帝,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六味地黄丸了,是吧?但是说起这个摄政王载沣啊,很多同学的第一印象里面就觉得这个载沣好像非常胆小怕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相反,这个载沣啊,在一开始还是很有作为的,当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有一条话就是德国由清政府必须派人到德国本土为被杀的德公使克林德道歉,也说这事儿很屈辱是吧,谁愿意去啊?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突然神隐了?


没人愿意去当年只有18岁的载沣,就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出使德国,他是摄政王啊,有身份地位的人,到了德国期间,他拒绝向德国皇帝行跪拜礼,同时,原圆满完成了这个道歉任务,大方得体的表现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肯定,而且载沣在德国期间也是伸手触动,促使他以后朴落实君主立宪道路的决心还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成为第一个剪辫子使用照相机,汽车电话的王爷,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所以啊,慈禧太后在病死之前就立了塞翁的儿子溥仪当皇帝,而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当时只有26岁的载沣被指定为摄政王。

按照载沣原有的想法,他打算上台之后啊,就效仿德国的军政模式,在保留八旗亲贵地方大族的前提下,开议会并颁布宪法,然后平横衡八旗子弟和江南豪绅的利益,德国式的立宪之路啊,这么一来,最起码这30能保住了,但是啊,载沣的思路虽然挺好,不过当时的八旗亲贵们并不认同他的主张,皇族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顽固派看来,在大型君主立宪了皇帝还是皇帝,你载沣就算不当摄政王,你也能当总理啊什么呢?但是我们呢,这地位就不行了,谁能保证待遇呢?

所以啊,这些顽固派就不配合并不断地给载沣施压当时的采风啊,只有26岁,也没有什么实力啊,注定了它必须要依靠八旗贵族的支持才行,因此啊,想来想去,他就干了一件蠢事,他学的是德国,日本式的利益,现在当时全世界也是公认的最专制的立宪国家,于是他就把庆亲王奕匡任命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内核,等到了五月份公布新内阁名单之后啊,顿时遭到了了全国上下的一致痛骂,除了民间老百姓之外,甚至还有火烧满清的官员也纷纷站出来声讨采风,大骂他是骗子,原来啊,在新内阁名单上,这13个人,13个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满人皇族就占了九个啊,这显然汉人自由四个,这就是这就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当时就称之为皇族内阁新贵。

这个名单公布之后,一时之间,全国舆论上下这件事发生之后啊,全国人民都把载沣当成了一个窝囊废,更是让立宪派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黄色那个的集权行为,让汉族官僚是心灰意冷,得罪汉人利益,这就导致了大清这条破船没有了。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突然神隐了?


后来啊,又把他的另一处房产参加活动,46号贡献给了当时的政务院所为办公,据说当时啊,但是1950年的时候,他卖房的时候还考虑了很久,到底是捐给国家还是出售啊?随后啊,还是决定出售卖了90万斤小米,这所得一半留给自己另一半留给了八个子女,一年之后,1951年二月采风,由于多年疾病病故于北京,就这样啊,在封锁完了自己的一生,载沣对于清王朝的倒台革命大学的不可逆转,这看着很清楚的,心里是很清楚的一个人,他后来也没有主张武力镇压革命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退位啊,这个照门搞这个复辟活动,他始终没有参与说说明他的思想是比较开化的,顺应了时代。

潮流,特别是在溥仪搞伪满洲国问题上,坚持不肯去东北啊,也充分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保住了晚节,据说啊,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在世的时候,曾经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副家训对联写的有点意思,说什么呢?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业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上联下联是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纤维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你看,纵观载沣的一生啊,看来他是读懂了父亲的家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