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一直都是每个中国人民心头难以忘却的耻辱和伤疤,使得每一代中国人都警钟长鸣、时刻将反法西斯理念贯彻到底。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迄今为止,为了纪念这场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依旧经久不衰,但影视质量也开始出现良莠不齐。其中,许多“抗日神剧”严重脱离历史现实,为营造视觉效果不惜采用极其夸张的创作手法,导致“手撕鬼子”的雷人场面频频出现。
在抗日题材的影视剧里,鬼子进村也是一个出镜率极高的桥段。但是在“抗日神剧”里的鬼子进村,日军都普遍被塑造得不太聪明,仿佛山头土匪、街头混混,不但被正义化身的主角耍弄得团团转,最后还被主角三下五除二地撂倒、一个个抱头鼠窜、吓得屁滚尿流。
“抗日神剧”里的鬼子进村
诚然,“抗日神剧”这样塑造也是为了反衬出主角的武功高强和聪明仁义,但是真实的鬼子进村,显然不是这么滑稽愚蠢的场面,反而残酷得令人发指。
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军队
首先,我们来摒除抗日神剧里那些丑角般的日军形象,来回归现实,看看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和状态。
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
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居住在这片岛国上的大和民族,一直都颇有生存危机。在古代,他们一度派遣唐使到领先世界的盛世中华,源源不断地从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向中国学习,从而逐渐充实自己,融合形成了所谓的大和文明。
但是在整个亚洲世界被西方欧洲国家所蚕食推翻之后,日本逐渐鄙夷懦弱无能的晚清政府,并全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而走向明治维新的改革道路,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和工业。
日本明治天皇
一直颇有生存危机的日本开始认为,只有通过发展武装军事力量,实施对外扩张并掠取其它国家的资源和财富,才能不断扩充自身的国力,从而实现“东亚霸主”的地位。
此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已经萌芽,但与常规军国主义不太一样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是通过依托本土的武士道精神转化而来的,它要求所有的士兵都应像日本古代的武士那样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天皇个人的意志和封建道德规范。
参军军舰模型的日本孩子
在军事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在日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上接连取得胜利,使得日本开始尝到了军国主义的甜头,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走向了极端化的法西斯。
在极端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日本“全民皆兵”,当兵开始从娃娃抓起,除了各类军事中学、军事小学,连三五岁大的幼儿都有专门的“军事幼儿园”上,这种从小灌输到大的军国主义教育模式贯穿了整整几代日本人。
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孩童
在他们看来,自己生来的使命就是为了上战场为天皇“尽忠”,所有的个人意志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邪教疯魔般侵略扩张的作战集体意识。在这一时期,日本全民狂热参军,甚至有母亲为了逼迫自己的孩子上战场,不惜以自杀作为威胁。
而这一行为也得到了众多日本妇女的效仿,有位日本军官因为刚结完婚就被叫去出征,因不舍娇妻便向吐露出一些厌战情绪。未曾想到新婚妻子第二日就自刎了,并留下一封遗书,希望以此激励丈夫能够“心无旁骛”地出征“报效”天皇。
二战时日本疯狂的妇女
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几乎可以用病态扭曲来形容,在社会压迫和道德绑架的双重制约下,对于日本军官来说,打仗只能胜不能败,一旦打了败仗,往往会以饮弹自尽来结束这“耻辱的一生”。而日本的普通士兵就更不用提了,他们认为,在战场上牺牲是最光荣的死法,为“天皇”效忠是理所应当的。
这也使得日本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其强悍,他们仿佛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为战斗而生的作战机器。
单兵作战能力强悍的日军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
在此期间,侵略野心愈发膨胀的日本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经过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便认为中国不堪一击,甚至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开始肆无忌惮地践踏侵略中国领土。
一踏上中国领土,这些压抑许久的日本作战“机器”就像是忽然得到了原始兽性的解放,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就如同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这些狂妄自大的日本人也开始向中国人举起了屠刀。这一耻辱,一直被中国铭记在心。
日军扫荡时烧毁房屋
日本军国主义也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发展到顶峰。但接下来迎接他的,就是残酷的深渊。在中华热血儿女的顽强抵抗下,在世界各国反法西斯阵营的联手之下,日本愈演愈烈的法西斯军国主义,随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消失殆尽。
所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日军的形象并不是“抗日神剧”之中那般滑稽愚蠢,而是一个个残忍麻木的杀人机器和在世恶魔。
残忍麻木的日军抢夺百姓喂养的鸡
鬼子为什么要进村?
那么,抗日神剧里的日本鬼子,为什么要进村呢?时间来到抗日后期,随着日军在中华大陆线上的战线越拉越长,小小的日本岛上的资源人力,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后勤补给线。
在中华儿女的顽强抵抗之下,日本在中华大陆上深陷战争泥沼,许多日本陆军纷纷陷入后勤不足、缺衣断粮的境地,开始跟中国当地的老百姓抢夺粮食。彼时粮仓集中的大城市早已在战争前期就被日军抢夺一空,剩下的只有分散各地、行军必经之路上的村庄集镇还有粮食。
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抢夺粮食
于是,丧心病狂的日寇便开始与村庄里的老百姓夺粮。为了应对“鬼子进村”,各个乡镇也组建了一些抗日游击队,但由于武装力量上的差距,收效甚微。大多都是叫人提前望风,眼见鬼子出现在村庄附近,就通知各家各户携粮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给鬼子留个人走楼空。
那么,现实里的鬼子进村究竟是怎样的呢?
日军进村
现实里的鬼子进村
日寇进村时,会事先安排士兵前去打探村庄的情况,摸透村中有无武装力量的配置与埋伏才决定要不要进村。进村时,有装甲车的必定要将装甲车放在步兵前面,在制造压迫感的同时抵御游击队的偷袭,通常能给村里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威慑。
日军进村之后,会实行所谓的“三光政策”:人杀光、财粮抢光、房屋烧光。首先,日军会对村中的财物和粮食进行扫荡,将所有资源洗劫一空,连村民养来耕地的水牛都不放过。随后,日军会选择性地直接杀掉自己认为可疑的、或是稍有顶撞的人,并抓走一些青壮年去做劳役,就连那些上至八十岁老太、下至八岁孩童的女性也不放过,手段之残忍丧尽天良。
摧毁村中百姓房屋的日军
在一番扫荡之后,日军就会选择用一把火烧毁整个村庄,籍此销毁自己留下的肮脏罪证。而这才是日军进村的残酷现实,不要再轻信“抗日神剧”的滑稽桥段,日军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残忍、更加冷血麻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