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执政定乾坤。
三兴诸侯唯吴起,春秋战国第一人。
纵观中国历史,征战万里大杀四方的军事天才不少,执政管理国家崛起于乱世之中的政治天才也多,但是既能决胜千里征战,又能运筹帷幄治国的人极为稀缺,除了极少数开国君主,也只有吴起了。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个第一个也是最强的全才,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才能足以改变战国格局的人。他精通儒、法、兵家精髓,每到一国总能改革时弊,练兵强军,迅速御敌于国门,拓土于敌国,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这样一个天纵奇才最后却在楚国落个惨死的下场,令人唏嘘。
吴起死后,他的改革成果也被楚肃王弃之不用,楚国就此错过复兴机会。反观秦国虽然也处死了商鞅,却保留了改革成果,实现了秦国强大。后来楚国被秦国各种坑蒙拐骗,威逼利诱,丧权辱国也没什么值得同情。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吴起精彩而悲情的一生。
吴起生年不详,卫国人,家中极为富有,早年跟随曾申学习儒学,后来被儒家除名开始学兵,纵观吴起一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一、卫国,散尽家财,求名失败
二、鲁国,杀妻求将,初露锋芒
三、魏国,武卒强魏,威震天下
四、楚国,变法兴楚,死后复仇
(一)散家财求将遇挫折,杀乡党出逃别娘亲
卫国原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但是国力实在没法看,随着周边国家越来越强大,卫国国君自知实力不济,通过自贬的方式,把自己的称号从最初的“公”降到了“君”(战国时期爵位大致:公、候、君的排序方式)。
吴起是卫国的富二代,传说“家累万金”,吴起一心想出人头地,年轻时就出去闯荡想某个一官半职,可是运气太背,最后钱花光了也没能谋到满意的职位,只能返回老家。经过村头时被一群同乡大肆嘲讽,不知是被挫折打击的心理脆弱,还是这些人仗势人多嘲笑的实在太过分,吴起失控,怒杀嘲笑他的30多人。
话说就是30头猪,一个人也抓不过来啊,可见吴起确实武力值爆表,同时也是个心狠手辣的狠人,古人云慈不掌兵,吴起在这方面印证了这点。吴起杀人后迅速回家向母亲告别,立誓“不当卿相,决不回卫“,然后从卫国都城东门逃走。
(二)为功名杀妻求将,破齐军遭人妒贤
吴起来到鲁国,跟随孔门曾申学儒,由于自己离家时立下重誓,所以在母亲病逝并没有回家奔丧守孝。然而父母去世不回家奔丧,这在儒家看来人品有很大问题,吴起的做法引起曾申强烈不满,于是就把吴起开除了。
吴起转学兵家,至于师从何人无详细记载,只知吴起学有所成,并有了很大的名气。也正是在鲁国期间发生了杀妻求将的故事(一说是吴起出妻,找个理由把自己的妻子休了,并没有杀掉。杀妻求将仅见于史记,无其他文献记载),也是吴起一生的污点。
公元前412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听说了吴起的名声,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又担心吴起因为妻子是齐国人而不肯出力。吴起知道后求功名心切,于是杀掉妻子向鲁国纳投名状,表示不会亲附齐国,顺利统帅鲁国军队,打了人生第一仗,而且是大胜而归,取得的战果让鲁国官员都眼红。
于是开始有鲁国官员传播吴起的坏话,把吴起之前杀人逃跑,母亲去世不奔丧被曾申开除,杀妻求将等黑历史广而告之。还说鲁国国小兵弱,却取得大胜,现在拥有了战胜国的名声,这不是喜是悲啊,可能引起其他诸侯对鲁国的恐惧,联合攻打鲁国;吴起是卫国人,咱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邦,我们重用吴起不就相当于抛弃卫国了吗,而且吴起这人性格隐忍,可能会有更大的企图,国君可得提防啊。三人说虎虎成真,鲁元公开始怀疑吴起,吴起恐惧,在别人劝说下逃奔魏国。
这鲁国也是奇怪,别国因打败仗而忧虑,鲁国居然因打胜仗而不安,进而自断长城逼走吴起,这样的国家不被攻破才是奇迹。鲁国这个在战国时期存在感极低,并与强大齐国为邻的国家,就此失去了唯一的翻盘机会。
从此之后,谗言和嫉贤妒能之辈成了吴起的天敌,终其一生。
(三)魏武卒大破秦兵,吴起功封西河守
吴起听说魏文侯正在寻求贤才,于是投奔魏国。魏文侯在吴起到来之前问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克:吴起虽然贪婪好色,却善于用兵,就是当年齐国的司马穣苴也比不上他。
魏文侯与吴起一番交谈后,惊为天人,觉得这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司马穣苴与吴起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于是在魏国祖庙亲自摆宴招待,并让夫人亲自给吴起敬酒,任命他为大将,主持西河防务,与秦兵直接对垒。吴起就此开始在魏国30年的军事生涯。
吴起在魏国迎来施展才华的舞台,吴起为人正直,公正,作为将军与士兵同穿、同吃、同住、同行,从不搞特殊,将士都极为亲附他。吴起入职第一年就攻克秦国河西临晋、元里, 第二年再次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秦军抵挡不住吴起,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这也是秦国极少被打的只有防守之力的事件)。魏国全部占有了原属秦国的西河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就是首任西河郡守,成为魏国的西部屏障,也成了秦国东进的噩梦。
吴起任西河太守期间改革军事,在当时以战车为主的年代,独树一帜打造了战国第一只特种兵——重装步兵魏武卒,根据《荀子议兵篇》记载,只有能披上三重甲(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背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魏武卒选拔极为严格,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成为当时精锐军队的代表,也是魏国称雄战国的依仗。
位于关中的西河是秦国战略要地,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三家分晋之前,秦晋为争夺西河发动了五次大战,现如今西河之地被魏国夺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秦简公如坐针毡,被吴起打成惊弓之鸟的秦国不得不长期在河西部署重兵。
后来,经过数年准备,秦国在公元前401年开始持续数年的收复西河之战,企图夺回河西要地。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决定一举夺回西河区域,发动阴晋之战,倾尽全国50万兵力攻魏。然而,吴起依然是秦国噩梦,面对50万秦军,吴起率领从未立过军功的5万魏武卒,外加3千骑兵,5百辆战车出站,把秦国打的一败涂地。秦国举国震惊,诸侯均到魏国表示臣服。
据《吴子》记载,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可能有所夸大,但是也说明吴起确实战功卓著。
吴起并不仅仅是个带兵将军,治国才干更是出类拔萃,魏武侯即位后任命田文做宰相,吴起内心不服,觉得自己对国家贡献更大,职位不应该比田文低,于是直肠子的吴起直接找田文讨论双方的功劳大小。
吴起问田文三个问题:
1、指挥军队,让士兵愿意为国牺牲,使敌国恐惧不敢打我们的注意,你比我强吗?
2、治理政事,让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功能,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实,社会富庶,你比我强吗?
3、防卫西河,秦国不敢东向侵略,韩国、赵国对我们惟命是从,你比我强吗?
田文说:我确实比不上你,可是现在主少国疑,政局随时都可能有变化,民心惊恐,这个时候是你做宰相合适,还是我做宰相合适呢?
虽然吴起最后没有做成宰相,但是这三个问题和田文的回答却说明,吴起的文韬武略极为强悍,甚至已经功高震主。不仅领军强悍,还能改革时弊,发展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库存富足。不让这样的人才做宰相,确实可惜,也是魏国一大遗憾,最重要的人才没有放到最终的岗位上。
吴起在魏国30余年,这期间魏国是无可争议的强国,秦国只能防守,韩赵表示臣服,齐国被打的大败,魏武卒成为天下最强精锐。
然而,吴起还是没躲过小人暗算。若干年后,魏国公主的丈夫公叔任宰相,权倾朝野,他非常嫉妒吴起的超凡才能,认为吴起是自己未来的威胁,就想把吴起排除出魏国,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此时他的一个绝顶聪明的门客给他出主意:
想排除吴起非常容易,吴起最大的缺点是过度刚强,且心直口快,我们只需要设计个圈套,不怕他不跳。您去报告国君,就说吴起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们魏国是小国(不知战国时期是不是都这么谦虚,魏国可是把周边打了一遍的强国),恐怕留不住吴起(事实是吴起在魏国已经待了30年),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公主嫁给他,把他变成魏国的女婿,如果他志不在魏,必然拒绝。然后你设家宴款待吴起,提前与公主商议好,在你们回来的时候让公主对你做出超越一般的侮辱行为,你也要做出对这种侮辱百般的忍耐,吴起发现君王家的子女如此凶悍,不把平民丈夫当人,肯定不敢娶公主,自然就跳进陷阱了。
公叔大喜,按照计划进行,吴起果然表示自己无福消受公主,拒绝了魏武侯的赐婚,魏武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仅勃然大怒,吴起这才发现中计,然而为时已晚,武侯对吴起已经不再信任。吴起担心魏武侯翻脸无情,于是离开生活30年的魏国,逃奔楚国。
吴起这辈子还真是犯小人,忠心耿耿辛苦付出30年,终究没能敌过小人的阴谋诡计。吴起离开,也标志着魏国由盛转衰,虽然魏武卒依然强大,可是再无良将能够抵抗秦军。嫉贤妒能的公叔最终得到报应,秦国后来终于收复西河,并在少梁之战中俘虏了公叔。
吴起是魏国的支柱,外御强敌,内治国家,撑起魏国强悍的三十年,哪里辜负了魏国呢。
(四)任卿相变法图强;遇叛乱吴起殒命
楚悼王早就敬慕吴起的贤能,听说吴起来投奔,大喜过望。立刻任命吴起做宛城守,一年后升任令尹。吴起以法家思想对楚国进行改革,制定合乎时宜的法律,建立法律尊严;罢黜闲散无用的官员和血统疏远的皇族;加强训练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与秦国和解。
这些强烈的革新变法使得楚国迅速强大,数年间南平百越,北灭陈蔡,阻三晋,西攻强秦。并一度大败魏国,再次饮马黄河。各诸侯国对楚国迅速复兴大为忧虑。然而,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利益,招致了他们怨恨,埋下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返回都城参加葬礼,他没想到贵族势力居然在楚王国丧期间暴动,所以带的兵士较少。面对暴徒的刀剑,吴起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逃到楚王灵堂,在尸体旁边对这些旧贵族大肆嘲讽和咒骂,失去理智的暴徒对吴起乱箭齐发,这些箭杀死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王尸体。
楚王下葬完毕,即位的楚肃王下令新宰相抓捕作乱的暴徒,屠杀七十余家。吴起在死后完成了复仇,这种智谋无人能及。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柏杨先生评价:
吴起何负于鲁国?被疑逃亡。何负于魏国?又被疑逃亡。何负于楚国?更遭杀身之祸。吴起的遭遇是一个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却既有能力又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杀妻求将,从此再没有人抓住这个小辫子,可证明只不过是政客们所使用的一种斗臭手段。鲁国在他手中不再受侵略,魏国在他手中强大,衰老的楚国在他手中得到重生。忠心耿耿,才干之高,历史上很难找到匹敌,竟不容于当世,不禁为吴起悲,也为那些国家悲。伏到楚王尸体之旁,能在死后复仇,这种智谋也无人可及。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对他始终重用,历史可能重写。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