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5日,正在中南海工作的毛主席,突然间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南省的讣告。毛主席日理万机,能让秘书贸然打断他的工作,显然事情非同小可。
当毛主席看完讣告的内容之后,双唇张了又闭,眼睛都有些发直,看起来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沉默了一会儿,毛主席的双眼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清泪,伸出有些颤抖的双手准备好一张信纸和一支笔,提笔给在湖南的一位亲人写了一封信:“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毛主席
能让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毛主席都不禁失神,第一时间写信慰问家属,并安排逝者和自己夫人同穴而眠,显然这位逝者和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
那么,她是谁呢?
扶灵还乡和惊世婚礼
1920年1月17日,北平市德国医院内,一位“欲栽大木拄长天”的伟大教育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这位教育家临终之前,想着的仍然是自己最看好的两个学生,拖着病体给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章士钊写了一封信,说: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位教育家叫做杨昌济,他推荐的两个学生,一个叫做毛泽东,一个叫做蔡和森。
杨昌济
身为深受杨昌济重视的学生,毛泽东主动选择和杨家遗属一起,于这一年的2月中旬护送恩师的灵柩返回板仓故里,一路上,最让毛泽东揪心的就是他那年过半百的师娘向振熙。
向振熙出生于1870年,和杨昌济是表兄妹关系,杨昌济的外祖母就是向振熙的祖母。对这位师母,毛泽东是很敬重的。
毛泽东曾经听杨开慧提起过,1906年湖南发大水的时候,杨开慧刚满5岁,板仓附近来了很多的灾民,挨家挨户的沿门乞讨。
那时候恩师杨昌济在日本上学,向振熙一个人拉着这两个孩子养家,而杨家所剩的粮食也没多少了,但仍然挤出家里的粮食施舍给人家。
有一天,向振熙从女儿口中得知,爸爸写信告诉她希望她们娘俩一道求学去时,年过四旬的向振熙,主动抛开世俗成见,和女儿一道去了附近的学校读书,认字。这显然不是常人可比的,也正因此,毛泽东对这位师母非常的敬重。
恩师逝世之后,向振熙哭的嗓子都沙哑了,毛泽东十分担心她受不了打击倒下。
好在,向振熙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当几个月后她得知毛泽东办文化书社急需经费时,还将亲朋好友资助办丧事剩下的一点奠仪钱拿了出来,交给女儿让她转交毛泽东。虽然此时的她其实不是很懂什么是革命,但丈夫看好的人,那绝对不会有错。
文化书社
对于向老太太的慷慨解囊,毛泽东无疑是感恩莫名的。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冬天,还没有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的向振熙,竟然主动提议,让他和女儿杨开慧早日完婚。
此时距离清朝刚刚灭亡还不到10年,人们的思想仍然有一些封建。杨昌济刚逝世一年就结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有些惊世骇俗的。
有了向振熙的支持,27岁的毛泽东和19岁的杨开慧借着春节之际正式结为了夫妻。
在当时,两人的婚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两人“不作俗人之举”,连婚礼都没办,杨开慧提着一个箱子搬到了毛泽东住的宿舍就算结婚了,嫁妆、花轿什么的都没有,只在后来花6块钱请好友吃了一顿饭。
慈爱的外婆
既然都结婚了再住在宿舍里显然就不像话了,1921年的春夏之交,毛泽东夫妇从一个姓陶的杂货店老板手里租了一间清水塘房子居住,每个月租金7元钱,后来又涨了两角。
当时,夫妻俩的生活条件可怜得很,只有一双木板床和一张条桌,但他们仍然甘之如饴。
后来,杨开慧怀孕了,向振熙也跟着搬了过来居住,顺便为他们的革命工作做掩护。
时光荏苒,三个外孙岸英、岸青、岸龙相继出世了,做了外婆的向振熙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每天忙里忙外地帮着女儿照顾孩子。随着外孙一天天长胖,她那原本圆润的脸庞也逐渐变尖了,额头上也出现了岁月的痕迹。
可惜,向振熙的天伦之乐并没有持续几年。自从毛泽东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他留在长沙的家眷予以追捕。杨开慧到处东躲西藏,向振熙也是一阵阵的心惊肉跳,唯恐孩子被反动派抓住。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悄悄潜回板仓探望母亲和孩子,结果不幸被敌人发现并逮捕,并于一个月后英勇就义。
女儿的牺牲对于刚过花甲之年的向振熙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一般。老年丧女的沉痛打击直接让向振熙晕倒在地。
悠悠醒转之后,向振熙看到的是瘦小的外孙担心的脸庞,她知道,自己还不能倒下,女婿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女儿又刚刚牺牲,照顾三个外孙的工作又一次落在了她的身上。
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带着三个最大8岁,最小3岁的孩子一起生活,还要时刻担心会受到敌人的威胁,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也正因此,当远在上海的毛泽东大弟毛泽民知道此事后,专门跟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将三个孩子接到上海来抚养。很快,党组织就同意了。毛泽民因此迅速写了一封亲笔信,让板仓的亲属们将三个孩子送到上海来。
在信中毛泽民特别强调,一定要按照时间和地点来上海,如果过了约定时间的话,就千万不要再送了。
当时,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徳正在南京办事。1930年12月,李崇徳就带着毛泽民的信返回了板仓老家,并于1931年1月将信交到了向振熙的手里。
为了外孙的安全,向振熙同意让他们去上海,并表示自己也要去,亲手把孩子交到人家手里才放心。
问题是,杨家人很贫穷,路上的盘缠不够。李崇徳就先去上海拜访了杨昌济的老友,明德中学校长胡子靖,跟他借了50块大洋,然后返回板仓,和向振熙一起带着三个孩子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途。
为了安全起见,在路上她们还专门改换了孩子们的姓名,毛岸英三兄弟分别被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并交代孩子们称呼也要改一改,不要叫外婆、舅妈,应该叫奶奶、妈妈。
一路上,一行人先是坐火车,之后改乘轮船,有惊无险地抵达了上海,并按照信中的约定将三个孩子送到了辣斐德路(今为复兴中路)的天生祥酒店。
之后向振熙就回了湖南老家,她和三个外孙的联系也中断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千里之外,没有父母照顾的三个外孙,同样牵动着向振熙老太太的心,已经渐生白发的她,没事时就站在屋头前张望,希望能再次听到那一声声“外婆”······
向振熙
为岳母贺寿
自从参加完八七会议将妻子孩子送回长沙之后,因为革命形势的需要,毛主席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回去看望一下远在湖南的亲人们。不过,虽然身不能前往,但他的心中仍然牵挂着湖南老家的亲人们。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了。杨家人对此非常的高兴,专门凑到向振熙的耳前大声地告诉了她这一喜讯。
79岁的向振熙对此十分高兴,眼泪像不要钱一般不停地往下掉,嘴里还念叨着:“我还能等到这一天。我等到了这一天!润之现在在哪里?岸英他们呢?”
杨开智
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在长沙解放前就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十分巧合的是,这封信毛主席是在1949年8月10日,也就是毛主席老家湘乡解放的当天收到的。
当毛主席得知老岳母不仅健在,身体还很硬朗之后非常的高兴,当即给杨开智写了一封回信:
杨开智先生: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杨开智女儿杨展)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
敬颂大安。
毛泽东
自从收到杨家人的消息之后,毛主席一直想托人替自己回一趟长沙,探探亲。巧合的是,1949年9月,杨昌济在日本同学朱剑帆的女儿,同时也是王稼祥夫人的朱仲丽正打算回长沙探亲,毛主席就委托她给杨家人带去书信和礼物。
在信中毛主席说道:
杨老太太:
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衣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看着信上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想起这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向振熙老人不禁百感交集,流下了眼泪。这眼泪即是激动,又是高兴。
1950年5月上旬,毛主席专门将长子毛岸英找了过去,告诉儿子外婆的80大寿马上就要到了。他自己公务繁忙实在脱不开身,因此决定派岸英去一趟湖南,为老人家祝寿。
在临别之前,毛主席还专门叮嘱道:“你见了乡亲们之后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在北京叫爷爷,在我们韶山要称为阿公,遇到长辈就叫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如果是同辈就以兄弟相称,别没大没小的。”
毛岸英到了湖南之后,第一时间就赶往了外婆家,对着二十年没见过面的外婆深情地呼唤道:“外婆,您好!”
当向振熙看到心爱的大外孙毛岸英之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伸出颤抖的手摸着他的脸激动地说道:“伢子,岸英,是你,样子冒变……爸爸好啊?弟弟呢?外婆老了咧!你······”
祖孙俩交流了很久的家常里短之后,毛岸英问外婆有没有什么要求。向振熙说:“你给我10万块钱( 旧币,相当于人民币10元),还一下欠邻居的借款。”
将父亲的礼物人参、鹿茸、衣料等礼物交给外婆,为外婆祝完寿之后,毛岸英再次离开了。此时的祖孙俩谁也不知道,这一别竟然就是永别。仅仅过了6个月,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考虑到向振熙年纪大了,受不了这个刺激,杨家人主动对她隐瞒了这一噩耗。此后,每当向振熙过生日的时候,她总会叮嘱家人慢点开饭,岸英说了会再来看她的,还说要吃她做的浸水坛子菜呢。
向振熙与弟弟妹妹合影
1951年,毛主席又专门派了次子毛岸青回湖南老家探望了老人家。后来国家开始实行薪金制,毛主席就一直按月给老人家寄生活费,一直到她离世。
一眨眼1960年到了,这一年向振熙老人90岁了。毛主席对此很是高兴,在4月25日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了一封祝寿信,表示“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
值得注意的是,杨开智夫妇这时候都在向振熙身边,为什么毛主席要舍近求远的让杨开英转交信件和钱呢?
庆祝向振熙90大寿合影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曾给毛主席写信,提出想去北京工作。毛主席最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行为了,当然不同意,让湖南省委根据杨开智的特长给他安排一份合适的工作。
杨开智就这么成为了湖南省政府农业厅的一名技师,后来成为了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
结果杨开智对此十分不满意,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想谋求“厅长方面的位置”,毛主席看到之后顿时就不高兴了,不但没有答应,还主动疏远了杨开智,因此才会让杨开英代为转交。可见,在毛主席心中,公是公,私是私,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
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毛主席知道此事之后悲痛莫名,第一时间就给杨开智写了封信,专门寄上500元钱,并表示可以让老太太和自己妻子杨开慧同穴安葬。
时隔32年,向振熙老人终于和女儿团圆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