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如今的腾飞,最应感谢的便是当年积极倡导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同志了。
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以及一国两制的政策理念,彻底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影响了世界。
邓小平同志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邓小平这一路走来,跌宕起伏,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但是要说起邓小平同志和谁的关系是最好的,外界却鲜有人知,一直到多年之后,邓小平的女儿才说出了这个答案。
上世纪80年代,邓榕曾问过邓小平这样一个问题,她说:“爸爸,您这一生和谁的关系最为亲近呀?”犹豫过后,邓小平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
那这三人究竟和邓小平有何渊源?邓小平为何会说自己与这三人的关系最好呢?
亦兄亦友亦知己
相信大家对周恩来的名字都不陌生,对万千中国百姓来说,周恩来是一位伟人,而对于邓小平来说,他更像是一位兄长。
因为周恩来比邓小平年长几岁,所以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他对邓小平也极为照顾,周恩来、邓小平于20年代初期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相遇,为了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二人先后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
在法国学习期间,周恩来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并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革命家。
那个时候,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办了一份机关理论刊物,名字叫做《赤光》,身居要职得周恩来,也负责起了这份刊物的编辑发行和撰稿工作。
身为周恩来的得力搭档,邓小平就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全心全意协助他,办好这本刊物。
由于那个时候经费特别紧张,所以,周恩来在巴黎的住处便成为了《赤光》这本刊物的编辑部,白天的时候,邓小平就在外面做工,到了晚上,他就会来到周恩来家里帮他一起刻蜡版、搞油印。
有的时候二人工作得实在是太晚了,邓小平就会在周恩来这里打地铺留宿,在频繁的工作交往中,周恩来和邓小平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挽救革命,调了一批干部去武汉工作。
就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接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了军委,再度和周恩来一起共事。
有了之前的合作经验,这次共事,两人相处得也非常愉快,在此期间,邓小平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协助他一起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周恩来本人对邓小平的工作能力也是非常满意的,平时开会的时候,他也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直言说要大家多向邓小平学习。
由于那个时候国共关系非常紧张,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所以为了方便工作,党内人士的住所离得也比较近,彼时,周恩来和邓小平也成为了楼上楼下的邻居。
每日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两人的关系,也愈发亲近了起来。
作为周恩来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建国初期,邓小平也参与了党和国家许多重大事务的主持,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工作。
此后的十几年中,二人一直携手并进,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的安排下,带领中国代表团去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时候,身体不适的周恩来还专门抱病到达机场,为他送了行。
当然,在外工作的邓小平也没有忘记这位老友,1974年邓小平赴联合国途经法国的时候,以及1975年邓小平到达法国进行访问的时候,他都会专门去买一些法国牛角包,带回中国,转送给这位挚友品尝。
周恩来对邓小平来说既是知己,也是兄长,他们二人之间的情谊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去世,邓小平悲痛欲绝,在为周恩来致悼词的时候,他有好几次都因为悲痛而哽咽。
当他念到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的时候,他和全场的同志一起痛哭了起来,没有人知道,周恩来的去世给了邓小平多大的打击。
在谈到周恩来的时候,邓小平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他说“周总理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是超过12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还能够达到16个小时以上,他的一生都是这样的,我们认识的早,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住在了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他是同志和人民尊敬的人。”
多年共事感情深
邓小平与聂荣臻的友谊同样是极为深厚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邓小平的女儿也说:“父亲和聂荣臻伯伯有着非同一般的情谊”。
(左至右:李达、聂荣臻、邓小平、刘伯承、吕正操、蔡树藩)
聂荣臻和邓小平同为四川人,两人于1920年相识于法国巴黎。
一来,两人有着同样的革命理想,二来,在他乡见到老乡总是格外亲切的,所以两人很快就熟络了起来,并培养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2年,聂荣臻和邓小平等一批进步学生,共同加入了由周恩来等人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此后,两人也从一开始的同乡友谊上升为了革命战友。
后来,两人又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组织派到了苏联接受了系统地学习,那段时间,两人一直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革命事业耕耘着。
直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邓小平调到总政治部的时候,邓小平和聂荣臻才再度迎来了共事。那段时间,邓小平和聂荣臻也以高度的默契,完成了组织布置下来的任务。
除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之外,两人还有着过命的交情。
那是西安事变发生前夕,邓小平在甘肃庆阳工作的时候,得了非常严重的伤寒病。
得知邓小平病重,组织马上就为他请来了医生,可是邓小平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无法进食。
就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将军因和共产党搞统战,派人送来了两车慰问品。得知这些慰问品中有罐装牛奶之后,聂荣臻当机立断,就把所有的牛奶都给了邓小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牛奶补充营养,邓小平才慢慢恢复了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聂荣臻也一直多有合作,1952年,邓小平同志出任政务院副总理,正好住在了与聂荣臻家只有一条胡同之隔的院子。
为了方便交流,聂荣臻和邓小平还在围墙上开了个小木门,自此,两家人也成为了一家人,每天吃过晚饭后,两人还会相约,一起去外面散散步、聊聊天、消消食呢。
因为两家人住得格外近,所以邓小平家的小孩也总喜欢往聂荣臻家里跑。
聂荣臻夫妇很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只要是邓小平家的孩子来了,他们就会准备许多水果零食,邓榕在回忆过往的时候,也直言说,在他们心里,聂伯伯和张妈妈就是自家人,他们从来不对彼此见外。
除了在生活中多有来往之外,邓小平与聂荣臻在工作方面也是极有默契的。
在平时工作的时候,聂荣臻就经常会交代自己的下属,要求他们好好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精神,抓好党风党纪。
同样地,当年聂荣臻提出想做科学工作的时候,邓小平也于第一时间,表示了赞成,并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
即便是后来聂荣臻退休了,他也始终关注着邓小平的工作,关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
聂荣臻去世之前,还留下过一段遗言,他说自己非常相信改革开放的政策,非常赞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
事实证明,聂荣臻和邓小平的坚持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确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
互相扶持传佳话
邓小平与李富春的友谊也是有目共睹的,邓榕曾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她说:“李富春伯伯和我父母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之间有着长达几十年的战友之谊,和如同家人一般的亲情”。
李富春于1919年到达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于1920年到达法国勤工俭学,两人的友谊同样也是从法国开始的。
在去往法国之前,李富春就已经是一位有觉悟的热血青年了,一到法国,他就和李维汉等人发起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
1920年10月,邓小平到达法国后,便和李富春相识了,因为那个时候邓小平的年纪还很小,所以李富春等人还给邓小平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叫小弟弟。
不管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生活中,两人相处得都非常好,李富春也经常会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邓小平,并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李富春在苏联学成归国之后,邓小平也离开法国,去到了苏联进行学习。
后来,二人又在不同时间,应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相继回国工作。
巧的是邓小平和李富春也曾做过邻居,1954年9月,李富春和邓小平同时被任命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7年,邓小平一家人搬进了中南海。
那个时候,邓小平一家人就住在李富春家旁边,比邻而居,使得两家的关系愈发亲密了起来,邓小平也总是带着家里的孩子去李富春家中玩。
邓榕说,在她的印象里李伯伯是一位非常好客的人,平日里他们省吃俭用,可是但凡遇到客人来家里做客,他们就会为客人准备许多例如馄饨之类的夜宵。
因为工作原因,邓小平和李富春也经常会一起出差,他们曾一起去过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二人不仅配合默契,而且还有许多共同话题。
(1958年,孙子源,邓小平,李富春)
1974年,邓小平在组织的调派下,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处理完手头上的事,他就赶紧到达李富春身边,探望这位重病的老战友。
重逢时,这两位许久未见的白了头的老人,心里也是格外的惆怅。
离别总是来得如此突如其然,1975年1月9日,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李富春同志,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同月,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为他致悼词,并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0年5月,李富春的妻子蔡畅过八十岁大寿的时候,邓小平还专门带着全家祖孙四代人一起来到蔡畅身边,为她祝寿呢。
虽然说距离当年在法国共事已经过去了60年了,但他们的感情,却仍然如同在法国时一样深厚。
出于好奇,邓榕向父亲邓小平问了一个问题。
她问:“您这一辈子和谁的关系最亲近呢?”邓小平想了想说:“周总理,当然,还有你李伯伯、聂伯伯”。
为了纪念父亲和好友的友谊,邓榕还专门将往事记录了下来,编写成书。
事实也正如邓榕所说的一样,我们在纪念李富春、周恩来、聂荣臻和邓小平的时候,不仅是在纪念他们的友谊,同样也是在纪念那个时代。
他们是不可复制的一代人,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是后代的光辉和榜样。
是共同的理想让这些有识之士走到了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让几人保持住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友谊,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铭记他们的友谊,铭记他们的光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并真正落到实处。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辜负前人的付出和努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