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这么一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小兔黄黄和妈妈搬进一个红红的萝卜房子里,萝卜房子又干净又漂亮,黄黄可高兴了。
可是没过几天,黄黄就有点不高兴了。
妈妈问:“黄黄,为什么不开心呢?”
黄黄说:“我想让好朋友来玩,可是咱们家房子太小啦……”
妈妈说:“别着急,妈妈有办法。”
于是,妈妈提着水壶,在红红的萝卜房子周围浇起水来。
很多天过去了,红红的萝卜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黄黄高兴的说:“我有大房子了!”说着拿起电话给他的小狗、松鼠朋友打电话。
第二天,小狗、小松鼠一起来到黄黄家。
小狗和小松鼠羡慕地说:“黄黄,你家的房子可真大真漂亮呀!”
……
三个好朋友在黄黄家的大房子里唱歌、跳舞、做游戏,玩的非常开心!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想有一个象童话故事里一样的能长大的红房子,但童话终究是童话,现实中的“红房子“是长不大的。
今年初,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吉林市炭素厂住宅区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片住宅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设于我们国家“一五”期间,以前叫“二零一”厂职工住宅。是随着工厂的基础建设和投产,不断从全国各地调来一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于是,在工厂西面建起了很多职工家属住宅区。有楼房(都是给苏联专家住的),更多的是平房。那时候,吉林市很多大型国企,都盖了很多这样的职工家属住宅区。因为,当时盖房子普遍用的是红砖灰瓦,所以我称之为“红房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有这种“红房子”的老旧小区改造拆迁的差不多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一片住宅区的“红房子”一直存在着。这种房子低矮狭小,加上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
我是从2020年4月开始进行这个专题拍摄的。走进这片“红房子”中,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低矮的红砖灰瓦房;木板围起的杖子;房顶林立的烟囱和电视天线;泥泞窄隘的土路。唯一不见的是房前屋后玩耍、戏闹的孩提的身影。
现在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工厂附属的大集体、小集体企业里的一些下岗职工和部分老弱病残的企业退休职工,加上一些外来打工者租住的。
走进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住宅区中,就像走进了我已经发黄的记忆……
我发现,几十年来,这片“红房子”的生活环境,基本是停滞的,唯有周边的树变高变粗了。
所以我想用相机记录下这片在当今已经很少见的“红房子”,记录下还住在“红房子”里的普通人的生活影像。
炭素厂住宅区一隅。2021年5月
站在院子里的杨师傅,后面高耸的烟囱,就是他工作了20多年的工厂,1998年下岗。2021年2月
劈柴的老夫妻。2021年5月
戴着面具的沈师傅。2021的6月
坐在炕沿吸烟的老大娘。2021年7月
在小院里吃午饭的夫妻。2021年8月
躺在家里唱卡拉ok的沈师傅。2021年8月
立在屋顶的电视天线。2020年10月
三位在吸水井旁洗菜居民。2021年8月
一位拄拐的男子站在自家门口晒太阳。2020年10月
走在小区胡同的老太太。2021年8月
居民一直使用的公共厕所。2021年8月
要出门的姐妹俩儿。2021年2月
在家门口胡同玩的孩子。2021年8月
坐在室外聊天的居民。2021年7月
在家里睡觉的母女。2021年7月
抱狗的男子。2022年2月
干活受伤后,就一直待在家里的下岗职工周伟东。2020年12月
挂在房顶的服装模特的假手。2021年6月
趴在自家杖子上的张师傅,他和老伴在这间单位分的平房住了整整30年。2021年2月
津门网作者 展辉 自认为是个懒惰的人,起不了早贪不了黑,跋不了山涉不了水,更不会操作PS,所以选择了人文纪实摄影。可能是喜欢没事瞎琢磨,喜欢站在街头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去追求艺术的陌生感,喜欢用不同的视觉语言演绎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1990年因工作调到宣传部门搞宣传报道工作,用积攒的240块钱购买了第一台国产虎丘相机,陆续拍的一些新闻报导照片见诸报端。1996年因工作变动而放弃了一段时间。从2010年10月又重新购买了数码相机开始自学摄影,并于2012年3月参加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进修班学习摄影。从2011年开始,拍摄的一些摄影作品在国外、国家、省、市等各级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艺术展中入选和获奖。从2019年开始专注人文纪实街拍、专题和长期项目的拍摄。
《重拾往昔》入选2020年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疫情”过后的百姓生活映像》入选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摄影“双联展”,并获社会生活类“典藏奖”。《好日子》入选2021年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回归》入选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