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一部战国历史,真正把热血沸腾推上顶峰的实际上只有秦国和赵国。
战国四大名将就被这两个国家平分了,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两国平分天下;在秦并天下的过程中,唯一能在一对一的正面战场上让秦国吃瘪的,也唯有赵国;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双方共计投入上百万人,是真正的倾尽国力赌生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平之战后,赵国处于半瘫痪状态,依然凭一己之力拖住秦国统一天下的节奏上百年,甚至逼得秦国用阴谋害死赵国名将李牧来扫清障碍……
秦赵之间的恩怨纠缠几乎就是战国后期历史最精华的部分所在。把这两个国家读懂了,战国史虽不能说一通百通,但是,至少掌握了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了。
众所周知,赵国是来源于“三家分晋”。老赵家虽然是“三家分晋”的策划者和发起者,但是,在战国初期,由于地缘政治的优势和人才创新的管理优势,率先拔得头筹的却是隔壁的老魏家,他们家才是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魏文侯到魏惠王三代号令天下诸侯,魏武卒横扫天下、四海扬名。赵国的国际存在感并不强烈!
那么,赵国究竟是如何崛起成为后来的抗秦旗帜的呢?这就要从举世皆知的“胡服骑射”说起了,“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才真正让世人知道什么是“自古燕赵多慨歌”、什么是“燕赵男儿多壮士”。
“胡服骑射”发生在赵武灵王执政赵国的期间,那么,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胡服骑射”呢?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提升军事作战能力,当时已经有了“魏武卒”珠玉在前,他们完全可以训练一支类似于“魏武卒”的特种部队就完事了。再说,当时的胡族文明几乎全面落后于中原文明,赵武灵王为什么敢于开历史的倒车,抛弃先进的中原文化去向落后的胡族文化靠拢呢?
种种迹象表明,“胡服骑射”背后情况远比我们传统印象中“是一场伟大的军事改革”要复杂得多。
解读历史事件,就得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关键历史人物身上下手,我们先来看看,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赵武灵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三家分晋时,由于老赵家是牵头人,且出力最多,消耗最大,所以在分晋的时候,得到的地盘自然是最多。但是,赵国的地盘虽然最大,却谈不上是什么核心资源。经济上、文化上、战略上都没有隔壁老魏家那么有优势,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赵国的领域被分成了南北两块,国土局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岛国。
这种领域分布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和漏洞呢?第一、在当时通讯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容易政令不通,政权分裂的几率极高,大家都关起来当土皇帝了,你怎么管?第二、经济上难以形成高效流通,一家人都无法正常地实现互通有无,你说你赵国要开拓市场、发展经济,那简直就是自欺欺人?第三、文化上难以形成合力,南方有南方的搞法,北方有北方的套路,各信各的那一套,你朝廷说啥都注定对一半的人来说,是个疑问号;第四、军事上难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北方被打了,南方只能干着急,远水解不了近渴嘛。反之亦然。
当然,这还只是赵国内部的隐性尴尬,就像隐疾一样,并不会时常发作,只是一发作便有可能要命。也正是由于这种隐秘性,使得赵国的历代君王并没有急着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解决这个问题的成本还是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性也较高。
赵国一直这么不瘟不火地存在着,赵肃侯在位的时候,还一度被苏秦忽悠成了“合纵”联盟的带头大哥。
但是,赵肃侯去世,他儿子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赵国的内忧外患便开始逐渐地凸显出来了。
赵国的东边是齐国,这是一个传统强国,一直喜欢搞什么“中原均势”,从来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时任领导人是齐国历任君主中最贤明的齐威王;
南面则是国力由盛转衰的魏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虽然国力渐衰,但是魏武卒的余威还在,魏国的强大体系和实力还没有完全崩溃,魏国的时任领导人魏惠王在位五十年,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但也算不上什么昏庸之君;
北面是楼烦等游牧民族和燕国,燕国因为身在苦寒之地,对温暖如春、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一直十分有想法,时刻想借道赵国或吞并赵国;楼烦等游牧民族很简单,我们也要生存,没东西吃就到你们赵国来抢,没办法,谁让咱们是邻居?
西边就不用说了,那是商鞅变法之后,一群嗷嗷叫的狼,它的名字就是秦国。这是一个可以吓哭小孩,也可以吓得小孩不敢哭的国家。
形势逼人啦,周围全是强敌和麻烦,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是赵国自身实力跟不上,随时要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的。
但是,赵国当时的困扰就完了吗?没有,前面说了,赵国的领域被分成南北两部分了,这中间除了山川河流的阻隔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一个叫中山国的国家,刚好像一个楔子一样插在赵国的南北通道上,阻断了赵国的南北流通。
也正是因为中山国这种地理优势,这些年来,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没少借助和支持中山国给赵国使绊子,把赵国搞得很难受。
南北阻隔,中心还有一颗定时炸弹,身处四战之地的赵国的内忧外患释放着浓浓的危险信号!赵武灵王继位之后,直面的正是这样一个困局。
我们通常会认为赵武灵王是一个天纵英才,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后,唯一一个可以扭转历史局势的君主,主要就是因为他后来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把赵国改造成了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硬扛强秦的国家。是他拔掉了中山国这一颗钉子,使得赵国南北统一、政通人和、兵强马壮。
但是,这种认识还是过于笼统!只有搞清楚“胡服骑射”的来龙去脉和潜在意义,才能真正明白赵武灵王其实是在打一套组合拳。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对赵国进行全面胡服骑射之前,赵国北方那些与游牧势力接壤的地方已经自发性地进行胡服骑射了。
咱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们都是具有极高智慧的,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反复对战之中,他们早已自发地吸收了对方的优点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所以,赵武灵王和赵国当时的心腹大患其实并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样的外敌,他们挡得住!他们担心的是赵国内部南北不够统一,导致整个国家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应对秦国、齐国那样虎视眈眈的敌人。
早在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得到了晋国北部的所有土地,也继承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义务,并逐渐摸索出来很多卓有成效的相处办法,比如通婚等。甚至很多赵国的王室成员都流淌着大量的“胡人血”。所以,怎么搞定胡人的问题,对于赵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胡人问题对于赵国来说有没有影响呢?有,而且很重要!因为一种外来文化的猛然或者强势注入,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有时候也是致命的。
赵国北方在长期与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和效应,很多地方慢慢靠近胡化。但是南方一直都是根正苗红的中原文化。中原系总认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游牧系,而游牧系也总看不惯中原人光会嘴把式,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谁也不服谁,随时都有分道扬镳的危险。
长此以往,赵国内部都是一团糟,外部势力一定就会乘虚而入!
赵国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要打通南北对于赵国来说,也是一件“想说爱你也并不容易的事!”
首先,中山国像一把尖刀,横插在了赵国领土的中间,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全部嵌入赵国境内。赵国的南北对流要么横穿中山国,要么绕一大圈去翻越那该死的太行山脉。
见面都困难,时间长了,注定就是谁都不搭理谁!你们家海外的亲戚和你关系好吗?好不了的!都不能正常走动了,再好的亲戚也是活在回忆里和想象中的!
南方中心邯郸,作为赵国政权核心所在,它不想增加自己的控制力?北方中心代郡,平时都是单打独斗,自己管自己的死活,你突然要他在没事的时候乖乖听你的话,他会心甘情愿吗?
所以,如何打通南北、统一思想?这才是赵国的当务之急。
但是,要想打通南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山国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去跟大自然做斗争,你赵国的子民不可能都是愚公,能够不管不顾地把太行山给移走!
中山国虽然不是强国,但是它的码头很好,很有利用价值,所以背后从来不缺站台的,齐国、燕国就一直把它当作一张明牌!赵国要是贸然去打它,又怕引发连锁反应。
所以,赵肃侯时期,赵国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国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为你也许可能打败一只狼,却不敢随便去挑战一群羊。
赵武灵王继位之后,下定决心要解决赵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攘外必先安内,拔掉中山国这颗钉子之前,他必须在赵国的两种文化中做出抉择。
那么,该如何统一思想呢?赵武灵王将眼光看向了西方的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逮谁揍谁,那种感觉简直爽得不要不要的。赵武灵王觉得自己也爱死那种感觉了,决定以武力发展为首选突破口。
管不了什么传统文化了,也管不了什么姿势优雅了,武力是检验国力的唯一标准!穿着宽袍大袖干啥都不方便,满嘴仁义道德也劝不跑四周的敌人,咱要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就全部胡服骑射吧。蛮夷打扮有什么关系,要是国家的腰杆子硬不起来,那才丢人。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实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赵国的政权集中,南北两派各行其是,他这个老大当得有啥意思?二是提升赵国的综合国力,通过打通南北,将赵国融为一体,来实现赵国握紧拳头,一致对外的战略目标。
也就是说,“胡服骑射”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改革,而是一场统一思想、发展国力的政治改革!
但是,古往今来的改革必定都是阻力重重的,赵武灵王要进行胡服骑射,自然也会一样。首先南方政治势力就不会轻易屈服,这些人主要都是赵国王室宗亲,实力还挺强的。赵武灵王宣布胡服骑射,向北方文化靠拢,无疑是在削减他们的权重,以便最终实现国王集权,他们能同意吗?其次,胡服骑射是向骑兵方向发展,原来的步兵序列也会有怨言,因为他们的蛋糕也被动了!最后,老百姓对这种新鲜玩法也不一定会接受。
总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必然是困难重重的,你想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不付出点代价怎么行?
但其实,除了上述的阻力,“胡服骑射”的主要压力还是来源于情绪和成本两个方面:一是穿胡服容易让民众难以接受,大家不要小看这种抵抗情绪,想想如果今天如果大面积穿和服会是一个什么影响就知道了!二是搞骑射的建设成本太高,骑兵在当时属于稀有兵种,训练费用、装备费用、人员成本、后勤链条都是当时军事投入中天花板级别的,大面积搞骑射简直就是疯狂砸钱。看看后世汉武帝为了死磕匈奴大搞骑兵,不光打掉了“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蓄,还把武帝一朝的财政打得千疮百孔,大家就知道骑射有多费钱了。
风险和收益有时候是成正比的。“胡服骑射”虽然成本高,但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收益也是直观而又巨大的!一方面,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步兵有天然性战术优势,胡服骑射要是成功了,赵国的军事能力能瞬间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可以在赵国范围了统一思想、集中政权,不换思想就换人,他可以通过改革把权力结构重组,把那些异己势力踢出权力核心。
富贵险中求,赵武灵王决定通过胡服骑射为突破口,变相地肯定游牧文化、认可与扶植北方势力,来结束赵国“一国两制”的现状,把赵国打造成同心同德、整齐如一的战斗国家。
但是,赵武灵王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一开始就搞“一刀切”,而是循序渐进地进行了标准的“三步走”: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北方已经胡化的基础了,就借这个基础把边关守军逐渐改造升级成正式的骑兵部队,这样做,阻力少了很多。为了突出试点部队的地位,赵武灵王在政策和待遇、还有平时的资源分配上,都有意地倾向于新建的骑兵部队,很快就帮助北方完成试点工程。
第二步:在北方搞练兵;试点工程搞完了,为了检验自己的改革效果,同时也为了击碎其他观望者、怀疑者、反对者的心理,是骡子是马,必须拉出来遛一遛了。于是,赵武灵王让北方的骑兵有事没事找胡人们拉练拉练,结果顺利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第三步:全国推广成果;北方试点工程已经完美完成了,大家还有什么可犹豫和抵触的?打败北方的胡人不具备说服力?那好,咱就再来一次全国巡回展示!赵武灵王亲自带队,率领他的骑兵部队从赵国南部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然后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
这环环相扣的“三步走”走完之后,赵武灵王心里底气十足了。这么好的东西,你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于是,觉得是时候把大家喊到一起来摊牌了。
在赵武灵王的组织和主持下,赵国南北双方的权力大佬济济一堂,开了一个全面推行胡服骑射的讨论会。
会上,北方势力代表们如肥义、楼缓、仇液等人,自然是举双手支持,并且还就前期的实施情况和后期的展望愿景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南方的赵国宗亲们如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自然就不会同意了。你搞胡服骑射,其实他们也不会反对,关键是胡服骑射全面推行下去,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就没有保障了呀!
各抒己见之后,会议的主持人赵武灵王要站出来定结论了,其实也是早已准备好了的。他一边摆事实,一边表决心,向宗室贵族集团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事我干定了!你们要么配合我,要么回家养老。
最后,在赵武灵王的强势弹压之下,全面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方案终于在赵国高层顺利通过了。赵武灵王十九年,赵国通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胡服骑射”运动如火如荼地在赵国大地上全面开展起来了。
“胡服骑射”实施之后,赵国的南北两派终于统一了思想,上下一心地打造了一个新赵国,使得赵国迅速地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了战国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强国。这种改革成果后来被赵国名将李牧发挥到了极致。
另外,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打造精锐骑兵的过程,相当于把赵国的军事体系重新梳理了一遍,各个关键岗位全变成了自己的嫡系了,赵国的政权更加稳固了。
同时赵国还吸收了很多胡人外援,升级了赵国的战术体系,赵国来去如风、千里奔袭的作战风格和底蕴主要得益于这次改革。
为了巩固这次改革成果,赵武灵王一度把骑兵的待遇提高到普通贵族的水平,让赵国人民对于成为一名光荣的骑兵战士充满无限的向往,养马、射箭等项目在赵国大地上蔚然成风。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或者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自此“非骑兵不为将”的潜规则在赵国被确立。
赵国人民的热血彻底被胡服骑射给点燃了,懦夫可耻、勇士可敬,这样的基因和信念深深地植根于赵国人民的血液里。你秦国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砍人高吗?我赵国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纵横天下有骑兵!
在赵武灵王这一剂强心针打下去之后,赵国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重组,以前那些南北的小山头消失了,以前的那些喜欢指指点点的旧贵族老实了,以前那些喜欢争论南北分歧的声音平息了……就连以前那些经脉堵塞的民生故障,比如土地、户籍的糊涂账,也通过这次改革,得到了重新普查,一清二楚了。
总而言之,“胡服骑射”其实是赵国一次综合性的政治改革,也是赵武灵王的一次集权行动,通过这次改革,赵国彻底成为了一个齐心协力的整体,打造了一个强悍的骑兵战斗体系,相当于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举成为了真正的武林高手。
成为武林高手的赵国,自然忘不了这么多年一直甘愿为虎作伥的中山国,你让我恶心、难受这么久,现在终于到了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后来,赵国果断发兵灭了中山国,将南北两块领土顺利在地理上也合二为一了。
再细细来看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其实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场“整风运动”,军改是方式,集权才是目的。
赵武灵王这种改革效果很明显,但是因为没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注定他们也会后继无力的。比如,那些骑兵阶级实际上成为了赵国新的贵族阶级,几代之后,赵国根本就养不起他们!而且你还不能取消他们的待遇,因为他们是老革命,人家世世代代都是为赵国开疆拓土的,你一动他们的利益就会军心大乱。
赵国要想屏蔽这一弊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不停地向前奔跑,不提地去对外扩张。只有战争才能保证军功阶级的利益平衡,但是如果连年征战,赵国的民生系统又会受不了。所以,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其实已经注定要灭亡了。
回到赵武灵王和“胡服骑射”上来,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每一个历史选择背后的合理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在历史的表象之中。
赵国不会因为换一身衣服、骑上战马就变强了!同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也不会因为模仿了一个面孔、学习了某个举动就变得真正成功了!成功,永远是一个体系建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