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扬花期侵入、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的气候性病害,可防可控,但不可治。近日,经专家会商预测,我县小麦赤霉病将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农民朋友务必要重视起来!千万不可麻痹!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当前最主要的病害。能够引起病害的是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它们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上产生的,包括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等。
近年,赤霉病在我县越来越重,病害主要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一般会造成减产10%-30%,且病菌分泌的毒素(呕吐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病粒率大于4%的小麦就不能食用和饲用。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病菌可以感染小麦的一生,但以扬花灌浆期最为严重。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雾霾天气,空气中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病害就会大发生。由于秸秆还田和稻-麦、玉-麦轮作,病菌的存在量非常大,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品种的抗性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此外,小麦播种密度大、营养生长旺盛、田间郁闭也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我县小麦已陆续抽穗,4月上中旬将陆续进入扬花期,且气象预报,我县4月份降水偏多,气温缓慢回升,加上近几年种植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均不抗赤霉病,这必将导致我县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小麦品种的抗性、抽穗扬花期田间湿度和温度、光照长度等因素有关系。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或雾霾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
1.防控最佳时期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应在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开始喷第一次药,5-7天后再次施药巩固防效。若遇连阴雨天气,应抢降雨间隙喷药。喷药后4小时内若遇雨,要在雨后及时补喷。
2.药剂选择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种,选择时要遵循持效期长、防治程度高、可以降低毒素含量,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的原则。还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当前可以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也可以选用井冈·腊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
3.施药技术
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用药应尽量选用与第一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可以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选用高效施药器械,用足水量,把药剂混匀喷施到位,有利于药剂效果的发挥。
此外,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晾晒或烘干储存,防止病粒携带的赤霉病菌侵染健康麦粒而造成二次污染。
【来源:南漳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