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继位之众说纷纭:不一样的曾国藩(40)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二)
道光继位之众说纷纭
当时间的指针转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时候,嘉庆帝已年届六旬,虽然他身体较胖,但看起来精神依旧饱满,气力和体力也是相当不错的,于是,嘉庆帝决定在农历七月份搞一次木兰秋狝。所谓的木兰秋狝,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带领皇子、王公大臣等到承德长城以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说是狩猎,实际上是有三个目的的,一是为了教育皇子、王公大臣继续发扬满族习武崇武的传统;二是拉拢强化蒙古各部的一种政治手段;三是借此机会宣示武力大练兵;而嘉庆帝的这次木兰秋狝,还另有一种特殊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暗示,即将准备发兵对新疆喀什张格尔叛乱进行平反,因为用意深刻,嘉庆帝对次狩猎活动特别重视。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820年8月26日),嘉庆帝自圆明园启程到承德秋狝,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和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行。当七月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嘉庆帝就感到“圣躬不豫”,但没有在意,于是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到当地城隍庙拈香,到永佑宫行礼。七月二十五日,白天还能接见军机大臣、批阅奏折,但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嘉庆帝就暴死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
国不可一日无主。嘉庆帝突然死去,皇位的继承则成为当时朝廷头等大事,于是,旻宁在承德继位,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在京城之外即位的帝王。事后,虽然道光帝曾明确地说:“予弱冠即蒙皇考殊眷,默定储位。”但在史学界,旻宁的继位却留下了众多的争议。
在清朝,皇位的继承没有采取前朝嫡长继承制,即皇帝的正牌皇后生的大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嫡长继承制,就是皇位的继承者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立嫡不立庶;二是立长不立幼。
也就是说,即使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有出身高低贵贱之分。皇帝有三宫六院,那么她们生的皇子们一出生就决定了其身份高低贵贱。因此,对于是否能继承皇位,首先考虑皇子是否为皇后所生,其次就是皇后生育的儿子中,岁数最大的则能当选上皇太子。假如皇后没有生育皇子,那么,皇子中岁数大的则当选皇太子。
清朝立储制度前后不一几经演变
努尔哈赤因为曾立长子褚英失败后,就决定汗位的继承采用推举制度,皇太极、顺治帝就是这样产生的。康熙帝则是由于顺治帝的遗诏当上皇帝的。
康熙帝在继承先皇遗诏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吸收汉族的嫡长继承制度,立储采用公开原则,即在皇帝生前就预先册立皇太子,谕告天下,以备承嗣皇位。由于在皇帝生前就诞生出皇太子这一老酒新装的职位来,于是,在皇帝政治中心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不仅不利于皇权的集中管理,还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尤其是皇太子一旦病死或者被废,其他的皇子或大臣很容易明争暗斗争抢皇太子之位,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悲剧,甚至威胁到皇位的安全。
最终康熙帝没有能摆脱自己酿造出的苦果,自己创建的公开立储制,不仅失败,而且自己也落了个不明不白的死亡。雍正帝即位后,根据以往的教训和自己的继位经验,创造了清朝独特的皇位继承办法,于是,关于皇位继承的新办法——秘密立储制诞生了。
所谓的秘密立储,就是在皇帝生前照样确定皇太子,只不过不告诉大家谁是皇太子,皇帝把亲自密书皇太子名字的“御书”藏在一个小匣子里,然后密封,藏在乾清宫内最高处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在皇帝临死前,再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打开匣子,取出“御书”,共同观看,由“御书”上所指定的人即皇帝位。在公布皇太子之前,因为谁也不知道谁被秘定为皇太子,所以被暗定为皇太子的皇子与其他的皇子一样,享受相同的待遇和生活。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将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召到乾清宫西暖阁,向他们正式宣布秘密立储之旨: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秘密立储制度的创立,既可以达到“立国本已固人心”的政治效果,还能杜绝在皇权之外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同时能避免诸皇子争夺储位等弊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秘密立储制的受益者(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