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重视出身,以科举为正途,因此,官员多是从县学、州学、府学,然后县试、乡试、会试等一步步考上来的。
考虑到科举一途毕竟有疏漏,难以全面地网罗人才,再加上时不时要赈济饥荒、大河清淤修堤、用兵打仗,也需要一定的途径来增加收入、弥补费用的不足,清政府允许捐纳买官或升官。清朝自从大举卖官以来,导致异途出身的官员数量猛增,因为实缺有限,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候补官员群体。
候补官员根据官阶班次又分为道班、府班、同(同知)通(通判)州县班、佐杂班。清代是捐纳最泛滥的一个朝代,基本贯穿了整个清代,尤其是清代末期,有的人不但自己捐官,还为未成年的儿孙捐官,有些襁褓之中的乳臭小儿就已是品级颇高的候补官了。 我购得的这件清未的封条木印板,正面刻“候选府同知黄 月 封”。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员,是一个府的二把手,协助知府分管一个府的若干事务。大致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黄副市长,后面刻“高等小学毕业黄 月 封”,高调标榜自己的学历,也就是高等小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一目了然点明了这件文物的年代就是清未。因为高等小学堂是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明令设立,为初等小学堂毕业生升学之所。“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修业 4 年。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手工、农业、商业为随意科目。新式学堂以培养当前和未来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主,其教学内容大为丰富,清末最后10年形成了一个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此举使得新学堂顺利取代旧科举,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也造就了大批革命志士,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此看来,这件尺寸较大(17*91cm)的封条木印板十分珍贵罕见,体现在:一,正反面都有内容,有别于一般只有单面雕刻;二,清代捐官制度的遗存和见证;三,极少见有把学历(即高等小学毕业)镌刻在封条木印板上面的,因为不伦不类,费夷所思,同时也是封建落后与文明开化的矛盾统一,反眏了西学东渐的这段历史,十分地有意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