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土风情散文系列之:胡国峰|年的回忆

发布一下 0 0
胶东乡土风情散文系列之:胡国峰|年的回忆

年的回忆

文|胡国锋

好像正月初三四的样子,老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亲戚们有坐炕上的,有坐椅子上的,还有站着的,我忙着递烟泡茶,母亲则忙着找盘子装点心,大家全都是开心喜庆的样子……也不知怎的,一下子就醒了。在清凉的夜色里,回味着梦中的情景和母亲慈祥的音容笑貌,我一下子又泪水盈眶了。

临近年关,我又想起母亲了,想起有母亲时过年的温暖时光了……

在记忆最深处,大年三十的晚上,总是母亲早早赶我和妹妹睡觉的情景。而我们睡下了,母亲还要把家里再打扫收拾一遍,然后在灯光下一针一线地把我们穿了一冬的棉袄缝上一个新的袖口。每当五更半夜我们被母亲叫醒后,炕头上总是摆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当然那时的新衣服都是村里裁缝手工制作的,向父亲母亲拜年后也会有一两块的压岁钱。

一般在凌晨两三点钟,吃过午夜的年饭后,父亲会带着我和妹妹去给本家的长辈拜年,母亲则是在家接待着来拜年的乡邻。而我们孩子每到一家都会得到两块糖豆,那时农村条件不好,真的是每个人数着分两块的,不多也不少,哪像现在都是一把一把地往孩子兜里塞。

因为嫌大人们之间总有很多话要说,我和妹妹稍微大点后,就不跟着父亲而是和几个堂哥一起了。为了多得到点糖果,我们除了本家的长辈外,还会尽可能多的去拜年,那时年龄小,有很多分不清应该叫什么,就是跟在堂哥们后面“爷爷好奶奶好、伯伯好大妈好、叔叔好婶婶好”的乱喊,而在年三十的夜里,没有谁计较你喊得对或不对,都是一边嘴里应答着好好好,一边手里忙着分糖,领完糖以后就呼啦啦地撤出屋子,向另一家涌去,而当两个兜里装满糖以后就会快跑着回家找个抽屉放好,然后再回去赶上大部队继续拜年。想来,那种几块普通糖豆所带给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的吧?

当我再大些以后,就开始帮着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了,比如劈柴,比如烧火。一般是从腊月二十开始,母亲就开始忙了,要做枣饽饽、包子、豆饽饽、蒸发糕、炸面鱼等等。母亲最拿手的是蒸发糕,玉米要先用热水煮出来,晒干后磨成面,然后和白面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面开后倒在锅里铺满干净苞米叶的筚簾上,用大火烧开,灶底要一直保留着火苗,母亲还会在锅底的水里放一个吃饭用的碗,从碗在沸水中的声音来掌握火候,锅盖一掀,黄澄澄香喷喷的发糕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在城里的亲戚们都知道母亲发糕做得好,每年正月里母亲都要送出去很多,甚至腊月里蒸的送完了正月里还要现做。

贴对联,农村也叫封门,一般是在年三十的上午,从懂事时开始,我就帮着父亲搭下手了,拿笤帚、刷糨糊,后来有了儿子,他也凑热闹帮忙。记不清是从哪年开始,家里买了大红灯笼,母亲性子急,年三十那天总是早早地催着父亲挂上。再后来,我买了几串通电后就不时闪烁的彩灯,贴完对联挂完灯笼后,我和妻儿就会一起忙活着在门口拴上铁丝,摆出好看的造型,把整个胡同扮点得绚丽多彩。

鞭炮,在男孩子关于年的回忆里,总是主角。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买回几挂小鞭后总会藏在箱子里,而我也总是有办法找到,每次偷偷地拆下几个,和小伙伴们把鞭炮放在破罐头盒子下面,点燃引线后就赶紧跑开,让鞭炮把铁盒子炸得高高的落下来,古老乡村的年味就在这零星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一天天地浓郁了。随着家乡开始栽种苹果,农村的经济条件好了起来,反而对鞭炮没有那么多的渴望了,不过,每年除夕半夜醒来后,母亲总是催促我“快出去放个大点的,先放个大点的”,于是我会拣个大号的轰天雷向邻居们昭示我们家的醒来。而每当燃放最大的礼花时,我也总会把父母妻儿都喊到屋檐下观看,看出一家人的欢乐和温馨。

而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年三十晚上就一直是非常忙碌的。我们都是早早地跑到炕上等着春节晚会,或者忙着收发拜年短信,而母亲却要准备祭祀祖先的供品,要摆放已经装碗的各种菜肴,还要摆上盅子、筷子,点上香烛。然后,还要把家里已经很干净的桌柜都重新擦拭一遍,也要把地重新再拖一遍。无论儿子怎样催她,哪怕我们把地拖过,她还是能找到活干,总要一直忙活到十来点,然后才能坐下看一会儿电视。

其实,每个大年夜,我们出去拜年后,母亲在家里也是很辛苦的,因为讲究礼节的她总要把每个来拜年的人都送到大门口,来来回回不知要跑多少趟,而尤其是最近几年她的腿脚不好以后,更是劳累,所以后来我总是早早地看过几个长辈就赶紧回家帮着母亲接待和送客。

母亲走得很突然,年纪也不大,很长很长时间我们心里都无法接受。母亲走后第一个春节时的凄凉心情,至今不忍回忆。每做一样事情,都会想起母亲在时的情景,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母亲当时的辛劳。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时,总会觉得母亲还和往常一样忙活着,总幻想着一转身母亲又会出现在面前。尤其每天早晨,起床后面对冷锅冷灶,要自己动手热饭时,更是会想起母亲在时早早准备好的丰盛的早餐,而每每此时,泪水总会溢满眼眶。

今年,在城里生活的父亲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他也已经适应了城里有暖气的温暖的日子,所以,他决定今年过年我们就都不回老家了。

我知道,从此以后,故乡的热闹的年只能深藏在记忆里了,而有母亲的温暖的年,更是只能出现在梦里了……

胶东乡土风情散文系列之:胡国峰|年的回忆

作者简介:胡国锋,男,栖霞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理事,至今有数百篇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有数十篇散文随笔散见于《当代散文》《齐鲁晚报》《山东社会》《烟台日报》《胶东文学》《烟台散文》《烟台晚报》等报刊杂志,多次在各级新闻评选和征文比赛中获奖。

欢迎投稿,胶东散文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sina.co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