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被关押了半个多世纪的终于重获自由后,决定前往美国探亲。在美国期间,张学良曾亲自向唐德刚讲述了历史。而在这本口述历史中,张学良谈到了周恩来总理:
我是跟周恩来见面了,我跟你说,中国现代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我最佩服他这个人。我们俩一见面,他一句话就把我刺透了。
晚年张学良
在言谈话语之间,张学良透露出对于周恩来总理的满腔佩服。而这样的话,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之中随处可见。这种佩服和一见如故,即便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在90岁高龄的张学良的心目中依然没有丝毫的变化。
张学良比周恩来总理小三岁,周恩来总理是1898年生人,家乡是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而张学良则在1901年出生于辽宁。
两个人不但出生地相距遥远,而且家境也截然不同。周总理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家庭,自幼饱经苦难,甚至一度靠典当借贷度日。
张学良的条件则优越太多,张学良虽然出生时在一个逃难的大车上,但是,随着其父亲张作霖在东北的崛起,张学良的少年时代几乎一帆风顺。
而在1917年张学良16岁时,随着张作霖成为统治中国东北三省的东北王,作为嫡长子,张学良更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二代。
而在张学良子凭父贵时,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则在辗转各地求学。而且在其12岁时,还曾前往张作霖的地盘、位于东北辽宁铁岭县堂伯父家寄居。
大概也因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让这两个只隔三岁的年轻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张学良早早加入父亲的张作霖的麾下,并很快成为东北军公认的太子爷,堪称大权在握,风光无限。
而周总理则要坎坷太多,辗转于多地求学后,深感中华之艰难、民众之苦难的周恩来,最终在法国留学期间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决定为此奋斗终生。
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第1次见面是在1936年4月9日。当时,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历经25,000里艰苦卓绝的长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周恩来
然而,蒋介石依然不愿意放弃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日寇侵华的民族危机于不顾,顽固的要围剿红军。而且,为了围剿红军,同时借红军之手消灭杂牌军,蒋介石还将撤入关内的张学良东北军调往陕西,逼迫张学良继续剿共。
东北军不放一枪撤出东北三省后,在后悔之余,东北军将士最期盼的,就是能够将功赎罪,打回东北老家,收复失地。然而,蒋介石却不顾民族危急,一再逼迫张学良率东北军剿共。
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逼迫包括东北军剿共的行径,不但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而且也让这些内战中的杂牌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在当时,张学良、杨虎城等地方实力派面对蒋介石一再逼迫,其实已经别无选择:如果继续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不但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而且,远不是红军对手的东北军等地方实力派,也必将在于红军的作战中越来越弱,并最终被彻底消灭。
所以,既不想实力受损,又有着爱国热情的张学良,决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开始思考联共抗日,打回老家去。
张学良
在这种背景之下,张学良主导的东北军与中国共产党签订了《互不进攻协定》。而且在签订协定之后,张学良还恳请“与毛主席或周恩来会面,从而商量抗日救国大计”。
也正是因为张学良的请求,1930年4月9日晚上,周恩来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在东北军的驻地延安川口村,会见了亲自驾驶飞机到达这里的张学良。
两人的第1次见面是在桥儿沟的一个天主教堂内。也许是缘分使然,两人第1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并彻夜长谈。
两个人交流了对于当时中国形势和国家的处境看法,也讲到了红军和东北军的现状,几乎无所不谈,无所不包。张学良也被周恩来的儒雅、睿智、敏捷的思维和爱国热情深深折服。
所以,在两人彻夜长谈之后,张学良对于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完全赞同。他认为,联蒋抗日是目前解决中华民族危机的最好办法,抗日的力量越大才越好。
张学良
而且,也正是在周总理的影响之下,张学良了转变了之前希望利用法西斯主义救中国的主张。
有的人几十年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有的人只见一面却一见如故,周恩来与张学良显然就是后者。这两个只差三岁的人在第1次见面,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所以,在彻夜长谈的第2天,4月10日凌晨,会谈结束之后,张学良表达了满满的诚意。他不但拿出了一本当时最详尽的地图送给周总理,而且还赠送给十分困难的红军3万银元,后来又补了20万法币。临走之际,他对周恩来说:让我们共同保卫祖国。
日后张学良回忆此次会面时,仍有很深的感慨,对于周总理他曾说:
周先生是这样的友好说话,有情有理,解决了我很多疑难,我印象很深。
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张学良则说道:
我和蒋先生相处多年,但弄不清他打完红军是否抗日。对共产党,我不仅知道他第1步是抗日,还知道他第2步是要建立富强的中国,中国的事从此好办了。
张学良和蒋介石
可以说,正是与周恩来的第1次会面,不但让张学良改变了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主张,而且坚定地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包括在几个月之后发动了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都与此次会面有莫大的关系。
不仅仅是张学良,周总理对于张学良也有很好的观感,周总理曾回忆到:谈得真好呀,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快的人,是这样有决心有志气的人。
而且在会面不后不久,4月22日,周恩来还曾专门致函张学良,称4月9号的会谈“快慰平生”。并向张学良转达了中共中央领导对于张学良的观感:贤服先生肝胆照人,诚抗日大幸。
张学良和周恩来第1次会面后不久,1930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然而,真正捉住蒋介石后,错综复杂的局面却完全超乎张杨二人的想象。
张学良、杨虎城
因此,张学良决定求助共产党,他很快致电中共中央,向中国共产党通报了扣留蒋介石一事,并邀请周恩来到西安共商大计。当时,为了方便周恩来到西安,张学良还专门派他的专机到延安接周恩来。
周恩来到达西安之后,极大的缓解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压力。当时,作为中共的全权代表,周恩来不顾辛劳昼夜工作,最终与蒋介石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6项承诺。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至此和平解决。
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大大松了一口气的张学良又展现出他天真的一面。为了在世人展示他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张学良不顾杨虎城等人的劝告和部下的反对,坚持要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当时,张学良作出这一决定时,周恩来并不知道,所以,当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并追到机场时,张学良和蒋介石乘坐的飞机已经起飞,根本无法追回。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主席到延安机场接周恩来一行
果然如大家所料。与蒋介石一同到达南京之后,张学良立刻被其扣押,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幽禁,而周总理也因此留下了终身遗憾。
虽然因为张学良没能告知周恩来,使得周恩来没能劝阻张学良,并导致张学良被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但是,周恩来却从未放弃过对张学良的营救。
1937年1月10日,周恩来亲自写信给张学良,指出:
“自兄伴送蒋先生人京后,此间一切安然,静候蒋先生实践诺言,由兄回来主持大计。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发表,愈足使大家认识蒋先生信义和宽宏。乃事未及周,蒋先生休假归里,中央大军竟重复压境,特赦令转为扣留,致群情惶惑愤懑不可终日………临颖神驰,伫候明教,并希为国珍摄万岁!”
而在给张学良写信的第2天,周恩来又专门写信给蒋介石,提出:“立释汉卿先生回西北主持,则内战可弥,和平可坚”。而且,在信中,周恩来还明确表示:张学良没有被释放返回西北之前,他不能应约前往南京与蒋介石面谈。
周恩来
同样在这一年的6月20日,在周恩来的亲自支持之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周恩来开始通过多名东北抗日救亡总会领导人以及东北军部分将领,积极营救张学良。
然而,由于对于张学良兵谏的恨意极深,蒋介石始终不愿意释放放张学良。但是,周恩来依然从未放弃。
1944年12月24日,当抗战进入末期,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见到曙光之际,在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秘书赫尔利谈到恢复国共会谈的4项先决条件时,周恩来专门将释放张学良作为四个条件之一,当时是这么写的: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廖承志及其他爱国被囚人士。
可惜的是,这一次依然没能成功。1945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7届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做了统一战线报告的周恩来,专门针对着蒋介石扣留张学良一事表达了义愤。
1946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周恩来在参加位于重庆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再次质问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
现在强调国内团结,这使我想起一位对国内团结贡献最大的人,这个人是你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那就是张汉卿将军,他至今还没有获得自由。
被囚禁中的张学良
同样在这一年,在西安事变10周年纪念会上,周总理再次发出了“立刻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呼吁。
而在囚禁之中,张学良也从未忘记过这个一见如故的老朋友,1946年4月19日,张学良在被囚禁之前还专门秘密给周恩来写信:
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驱出,实(为)最快心之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
虽然周恩来从未放弃过营救张学良,但是,由于蒋介石的顽固,虽然想尽办法,却从未营救成功。而重庆谈判之后,由于蒋介石自恃武力强大,坚持消灭共产党,最终导致解放战争爆发。
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赖以维持权势的军队被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其麾下的800万美械大军仅坚持了三年就被解放军消灭殆尽,蒋介石最终狼狈逃往台湾。
在台湾的张学良
而在逃往海岛之时,蒋介石也不忘张学良这个已经被他囚禁了10多年的人,在1949年,兵败如山倒的蒋介石又将张学良带到了台湾,并继续囚禁。
因此,虽然解放军陆战无敌,然而面对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海空优势,对于海岛上的蒋介石解放军却束手无策。也因此,营救张学良变的希望更加渺茫。
但是即便如此,周恩来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1956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对于张学良进行了极高的褒奖:
张汉卿是个英雄人物,很豪爽,汉卿将来能够挽救出来最好,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他是名垂千古的了。
1960年,周恩来托人秘密送给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这样的16个字:善自珍摄,修身养性,前途有望,后会有期。
周恩来
所以,在几十年的生涯之中,周恩来一直在怀念和关心着张学良,也从未忘记过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特殊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为此,周恩来不但对于张学良的亲朋故旧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还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我们夺取了政权,但是不要忘了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有的现在还在台湾,当祖国统一了,一定要关照这些朋友,张学良就是其中的一位。
然而,1974年当蒋介石病重,许多香港友人想借此机会发动舆论攻势,逼迫蒋介石恢复张学良自由时,周恩来总理却予以制止。周总理为何这么做呢?
他的理由十分透彻:
蒋介石还没有去世,但他对张学良的嫉恨几乎已经淡化了,你们一呼吁,戳了蒋介石的疮疤,搞不好可能刺激蒋介石,用西太后对付光绪帝的办法,在自己临死前对张学良下毒手,结果反而对张学良大大的不利。
周恩来
1975年9月,已经确诊身患癌症、病情十分严重的周恩来总理,依然关心着张学良。当时,病重中的周总理从一份情况反映中得知张学良患了眼病,且有失明的危险之后,立刻不顾病痛,提笔用颤抖的手写上了这样的批示:
要有关部门查清具体情况,想办法给予帮助。
而且,写完这个批示他依然不放心,又在批示后面加了三个字:托!托!托!。
周总理在病重之中所写下的这个批示,也成为他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所做的最后一件批示。最令人泪目的是,在周总理弥留之际,他仍将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找来,嘱托他“不要忘了台湾朋友”。
张学良
对于这一切,虽然张学良并非完全了解,但是,他对于周恩来的敬佩和友情却从未淡忘。大概也因此,九十年代,90岁高龄的张学良终于被释放之后,言谈之间屡屡想起周总理,并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