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主体民族就是汉族。那么,现在我们所称的汉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笼统地讲,它是在不断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融合少数民族的过程之中,逐步发展、壮大,形成的主体民族。
在汉族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汉族的主体。
第一次民族融合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告一段落。这一次的民族融合,组成了华夏民族的共同体。周人所谓的华夏,除了自身以外,也包括了虞、夏、商三代的遗裔。这四个朝代的先祖都不在华夏。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史记》里则记载“禹兴于西羌”。商人则出自东夷,周人的戎狄身份也是史有明文的。
春秋早期,在华夏诸国看来,楚人可以算是蛮夷了。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已经把吴国看做蛮夷之邦,自诩为华夏之国了。还有就是著名的秦国,最初也是“夷狄之国”,到了春秋晚期,也已经变成华夏之国。这是因为他们都认同华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积极进行了融合。到了战国之时,楚国把更多的蛮族,如蛮人、庸人、舒人等带进了华夏母女组,秦国则把更多的戎狄,如巴人、蜀人等带进了华夏。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与蛮、夷、戎、狄的通话和融合的过程。
最终,在秦帝国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题,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以后,北方和西北的匈奴、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到了魏晋时期,在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戎狄居半”的混居局面,在北齐时代,最早出现了“汉人”的名称。这一开始是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对内地居民的称呼,后来把一些与汉人气质相近的少数民族也一律称为汉人,这更加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实。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在宋辽金元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继进入中原,也都建立了以自己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大都采取了向中原先进文化学习,吸收汉人参政的方式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这样的后果就是逐步被汉族同化。当这些政权结束时,在这期间定居内地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已逐步与汉族融合了。这一时期,汉人、汉儿之类的名称又一次大量出现。辽代区别契丹和汉人,把原来不是汉人的渤海也视同“汉人”。金代则分为汉人与南人,也以燕人和南人划分。燕人就是指原来辽国境内的汉人,而南人则是指山东、河南一代辽、宋分解的汉人。到了元代,把境内的人民分为四等——盟国、色目、汉人、南人。这时的汉人已经包括了契丹、西夏、女真等民族,而南人则专指在原来宋朝境内的汉人。
从“汉人”称呼的演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人”称呼的外延不断扩大,这实际上就是民族融合不断深化的体现。
到了清朝,满族进入中原,在汉族血统中又加入了满人的成分。当中华民国替代了大清帝国时,实现了所谓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时,汉族才正式成为汉人共同体的族称,被载入史册。
当然,早在这之前,汉族已经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