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看灯就可以了,眼睛不动。”“你配合得很棒!”近日,一台特殊的近视手术在济南一家眼科医院进行。与往常不同的是,医护人员不时举起手写的文字,与手术台上的患者沟通交流。
时间要回到2022年初,刚过完春节,济南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来了一位特殊的近视患者——小亮(化名)。很小的时候,他因为特殊原因成为了听力和语言障碍患者,屋漏偏逢连夜雨,读初中的时候就戴上了近视眼镜,成年后,近视度数达到了六百多度。
当一个人失去听和说的能力时,眼睛便是他和外界感知交流的宝贵工具。六百多度的高度近视,眼前模糊一片,距离感也会出现误差,即便是常人,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便。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小亮慕名找到济南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刘云川。
为听力和语言障碍患者做近视手术,有一道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配合,患者也需向医生表达当时的感受。一旦无法及时有效沟通,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患者反映哪儿不舒服,我们医生要立即知道,及时采取措施,这也是很多医院婉拒听力和语言障碍患者的原因。”刘云川说道,了解到小亮的经历后,尽管可能会因为沟通不便增加手术难度,但她们还是决定帮小亮摆脱近视。所幸符合手术条件,结合术前检查结果和用眼习惯,刘云川给出“行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的建议。
“我们医生不会手语,那就写字。”在术前,刘云川让护士拿来纸和笔,让小亮把他的问题写下来,双方在纸上交流,同时也把手术的流程、注意事项等通过文字让小亮了解。
小亮在纸上写下:尽管手术难度很大,感谢你们依旧站在了我这边。
手术第一步:激光扫描完成之后,刘云川感慨,小伙子配合得真好,并跟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得鼓励鼓励他,用红笔写上‘你配合得很棒’。”正是在这一暖心方式下,让小亮更加放松和更好地配合医生,手术也比想象中顺利,刘云川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智慧,克服障碍,最终顺利地为小亮实施了手术。
2月底,小亮来院复查,双眼视力达到了1.2。看着小亮脸上洋溢的笑容,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干眼科30多年了,每天会遇到各种情况的患者,大家找到我肯定是奔着希望来的,我也会尽最大力量帮助大家摘掉眼镜!”刘云川表示,面对每一位渴望摘镜的近视患者,刘云川带领她的医护团队认真诊断,用心治疗,为患者排忧解难,重获清晰。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