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发布一下 0 0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每个人总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情,负个责任吧。”


《心居》即将收官,最能概括它如今窘境的,或许是剧中海清的这句台词。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心居》的班底,不可谓不豪华:


导演,是产出过《蜗居》《王贵与安娜》的滕华涛。


主演,有海清、童瑶、张颂文、冯绍峰……


剧中有职场精英、有普通市民、也有破落家庭,一次又一次的相聚,将彼此之间的矛盾不断积攒、转化、升级……


“聚焦一个上海大家庭中,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


看阵容和剧情,本应是出彩的都市生活剧,至少也该无功无过。


可如今剧集即将大结局,口碑呈现两极分化。


在这部标榜“弘扬正向价值观”的剧集里,“狗血、悬浮、气人”等评价词汇,如浪潮般席卷弹幕。


《心居》,到底错在哪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从滕华涛2009年的作品《蜗居》,到2020年孙俪主演的《安家》,关于“房子”的话题,总能拨动中国人内心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卖房,买房,租房,学区房……


“房”就像个万花筒,为影视剧变幻出无数的灵感。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电视剧《蜗居》剧照


《心居》的故事,也是从“买房”展开。


海清饰演的冯晓琴,是一个安徽女人、上海媳妇。


作为一个所谓的外来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上海人”。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自从嫁进顾家,冯晓琴就极力讨好顾家的长辈,恭维大姑子顾清俞,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孩子八岁时,只有三万积蓄的冯晓琴,怂恿丈夫顾磊向大姑子顾清俞借钱买房。


她的想法是,房子的首付要一百万,而投行高管顾清俞一单收入就近千万。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童瑶饰演顾清俞


结果,顾清俞直接拒绝了弟弟的要求。


理由是:弟弟顾磊并不是真的想买房,这都是弟媳冯晓琴的主意。


毕竟从冯晓琴进家门的那一刻,顾清俞就在提防这个“把改变命运写在脸上”的外地媳妇了。


姑嫂之间的梁子,就此结下。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冯晓琴想要摆脱“保姆式生活”,在她看来,买房就是自己成为上海人的真正标志


《心居》中,围着房子打转的,不光冯晓琴。


剧中的人物大都和房子有关,该剧也一直在着重表现房子和社会阶层、人生际遇、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系。


“不差钱”的顾清俞,想要再买一套豪宅,于是动起了假结婚的念头。


张颂文饰演的展翔,早早就开始了炒房投机,现在是有钱有闲的收租大户。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顾清俞的堂弟顾昕,抛弃相恋多年的女友,答应“倒插门”给白富美葛玥,原因无他:


“小葛的爸爸,是新区土地规划局副局长。”


婚事一定,顾昕就如愿住进了大平层,扬眉吐气。


有人住高楼,也有人为房愁白了头。


冯绍峰饰演的施源,和父母挤住在杨浦老破小的弄堂里,过着无房无车的清贫日子。


冯茜茜无力支付房租,长期寄居于姐姐冯晓琴家中。


顾清俞的姑姑顾士莲,因为借钱买房,妯娌间产生矛盾,一家人只要见面,就少不了阴阳怪气、含沙射影。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在《心居》的群像描绘中,房子成为最重要的价值锚点,人人都为一套房子而不断打转。


冯晓琴没有房,所以缺乏安全感、处心积虑;


施源没有房,所以没有自信心;


展翔可以收房租,所以追求爱情奋不顾身;


顾清俞有房有车,就能一直向往重逢初恋白月光;


顾昕想住好房、少奋斗,所以面目可憎、软饭硬吃……


难道,这就是现实感吗?


不能说真实,也不能说虚妄:《心居》的拧巴,就在于端出了一碗真实的“狗血”。


魔改后的现实,是无限放大的焦虑,是意图明显的“扎心”,和看得人如鲠在喉的营销小视频。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一对只有三万积蓄的小夫妻,就想问姐姐借一百万做首付。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日后既要还房贷,又要还借款,现实中,恐怕任何一个家庭主妇,都很难做出冯晓琴这样的决定。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顾清俞声称答应妈妈要照顾好弟弟,却因一桩往事而对弟媳心存芥蒂。


不仅对弟弟弟媳的感情挑拨离间,也不曾真正帮助弟弟一家和睦相处。


双女主演绎的姑嫂矛盾,看起来更像是为了买房而买房,为了拒绝而拒绝,为了撕破脸而撕破脸。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买房子,看看存款,量力而行。


这个每个成年人都懂得的道理,《心居》却要演成一部35集的长篇连续剧。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在冯晓琴的丈夫顾磊意外去世后,《心居》的叙事线索开始撕裂。


一边,是冯晓琴送外卖,从零开始创业;一边是顾清俞追求初恋,走入婚姻。


中间,还夹杂着“凤凰男”出轨、私生子突现、堂弟和堂哥的小姨子不清不楚等狗血情节。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冯晓琴是摸爬滚打的小市民,顾清俞则是一心求嫁的恋爱脑。


备胎展翔时不时的出来,负责掏钱和打扫战场,顾昕则在渣男和判刑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无比分散的线索,只能靠一些极其偶然的事件完成串联:


导演似乎在不断试图劝服观众:我们这的确还是一部完整的、草蛇灰线的电视剧哦!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叙事层面的撕裂,也直接造成了人物塑造的空洞。


原著作者兼编剧滕肖澜说:


“剧中没有一个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不管是冯晓琴还是顾清俞,她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我希望通过这对人物关系去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普通老百姓怎么样为了心中理想不断地去努力。”


然而,电视剧拍出来却并非如此。


除了两大女主冯晓琴和顾清俞之外,其他角色近乎都是脸谱化的功能性角色。


展翔就像一个24小时值班的管家兼保安,随时随地要为顾家的大事小情擦屁股。


他没有自我的世界和追求,所以的动机都是围绕着追求顾清俞展开。


哪怕遇到老赖不交房租,也会因为顾清俞的路过而就此作罢。


这样的角色虽然可以增加喜剧元素,但却无法引发观众内心的深层认同。


人物设计对于女主来说太完美,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虚假,恨不得把“工具人”三个字写在脸上。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不止展翔,很多时候,《心居》都缺乏对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理表现,导致人设悬浮不定,冲突简单粗暴。


顾老太这一角色亦是浪费笔墨,她变成了一个神志不清、恶语频出、惜钱如命的恶老太。


对于家中的纷争,顾老太只会充耳不闻,装聋作哑,甚至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当子女谈到借钱,老太急忙直言“没有钱”。


顾老太作为家中长者,本可发挥更大的剧情推动作用,可惜在剧中只充当一个摆件,体现冯晓琴照顾一家老小的辛苦程度。


同时,顾昕妈妈的虚荣、施源妈妈的刻薄,无不如此。


剧中的所有反面角色,恨不得直接将人性的卑劣写在自己的脸上,一张口、一说话、一做事,尽显作精捣乱之能事。


“为什么每一家不是离婚就是出轨?不是私生子就是当“小三”?不是恶婆婆就是刻薄小姑子?怎么这么巧,这么多狗血的事儿,就集中发生在你们家庭内部?”


无数无解的问号,让观众无法买账《心居》。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心居》的“全员恶人”模式,着实看恼了观众


比如,为了深刻阐释施源妈妈患有躁郁症,以及施家持续不断衰败的原因,《心居》特别安排了一段施家前往农村插队的闪回情节。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可是,生活在2017、2018年的顾清俞36岁,以此推算,她和同龄人施源参加高考的年份,应在2000年左右。


但施源高考时,父母“还在农村插队,喂养牲畜”,时间错误极为明显。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网友质疑时间线安排


又或者说,冯绍峰饰演的施源,其实已经五十多岁,年近花甲?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剧中的时间混乱不止一处,IPhone12……


除了时间错误,人物做事的动机也常显得错乱、牵强。


下放农村插队之后,施源妈妈患有轻度抑郁症,医生给开了一种抗抑郁药。


可是施源爸爸觉得这种药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把老婆的抗抑郁药,偷换成了安眠药。


更离谱的是,施源妈妈“听说”抗抑郁药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可以让考生超常发挥。


于是,她偷偷地把这个“安眠药”,按照多一倍的剂量,全放在了给施源喝的绿豆汤里。


在高考考场上,施源不负众望地睡着了。


最后,只考了416分。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妈妈受不了打击,当场晕倒,然后病情加重,从抑郁症变成了躁郁症。


原本是呈现家庭心酸的过去,观众看下来却只有两个字:无语。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国产家庭剧,仿佛正在走入死胡同。


婚前怀孕、作爹作妈、婆媳大战、姑嫂矛盾、意外横祸、出轨离婚……除此之外再无新意。


不难想象,在经历过一番作天作地的折腾之后,顾家将在最后迎来家庭和睦的幸福时刻。


冯晓琴的养老院越做越红火,顾清俞在经历闪婚闪离后懂得爱情的真谛,顾昕因涉嫌违法而锒铛入狱,冯茜茜带着破碎的梦想回到老家……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很遗憾,《心居》依然没有走出国产家庭剧的“狗血怪圈”。


当27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为35集的电视剧时,许多文字性的内心描写和直观表述,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来完成。


在影视改编中,每一场戏都至关重要,需要带来足够的文本信息量。


例如在《心居》第13集开场,顾清俞带新婚老公施源参加家宴,在全家人的一阵尴尬过后,所有人都低头在家族群里聊天。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一个简单的举杯欢迎过后,镜头一转,家宴就已经散场。


随后,施源来到顾父家中拜访,顾父才开始询问施源的基本情况,在施源走后,姑婶又结伴前来问顾父新女婿的情况。


首先,在新人见面的家宴上,竟然没有长辈询问施源的基本情况,这是否符合常理?


其次,本来在家宴上就可完成的信息交换,硬是活生生地拆成了三场戏,这让其后的诸多戏剧效果大打折扣,也错失了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绝佳机会。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在场景安排上,《心居》的每一场戏都很短促,除了海清几场爆发性哭戏之外,极少有桥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我们只能看着人物念着台词嬉笑怒骂,自我的情绪却很难被带入其中。


回看整部剧,冯晓琴太偏激,顾清俞太傲慢,双女主的人设其实都不太讨喜。


在过分追求大上海群像生活的刻意描绘中,《心居》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渐失焦。


它试图将人性中所有的颜料,都强行地涂抹在一起,勾画成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景象。


做好了,是一道绚烂的彩虹。


做坏了,只能是一团模糊又晦暗的混乱。


作家木心曾说,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


用“艺术”的标准去要求大众娱乐,或许有些吹毛求疵,艺术里当然也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可当电视剧充满了对狗血的猎奇,对“外地人”、“小市民”居高临下的嘲弄和俯视,对“舔狗”刻薄又肤浅的解读……


当“反正我爱看”变成“到底谁在看”,换来的或许只有一句:


狗血家庭剧,别糟蹋海清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