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3月31日,车臣“网红”领导人卡德罗夫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帖子,表示希望美国总统拜登可以向乌克兰送来更多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他指出,车臣士兵“特别喜欢”这款导弹,原因是它具有“双重效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为了保护1套宝贵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往往会付出2到3人的牺牲,而车臣士兵则可以借此消灭一整队“班德拉分子”。
卡德罗夫还表示,目前车臣士兵正在马里乌波尔全天24小时搜寻和消灭“班德拉分子”及“民族主义恶魔”,而拜登为这项任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为我们的战士提供了现代化的美国武器”。因此,他准备“亲自奖励这位积极协助俄罗斯特别行动的老人”。
显然,卡德罗夫说这番话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嘲讽拜登,讥笑他是“运输大队长”,运送给乌克兰的武器都白白便宜了车臣武装。而这种语言风格也很符合他的“网红”人设。此前3月16日,拜登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时,卡德罗夫就曾回应说:这是一则“来自华盛顿的美妙、欢乐、鼓舞人心的消息”。他表示,迄今为止,他的部队一直对缴获的乌克兰装备不感兴趣,“我们想了很长时间如何让我们的战士振作起来,但我们没想到美国人会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卡德罗夫还说,当看到美国将运来武器的消息时,他一度“直流口水”,并询问自己“真的很快就会全部归我们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卡德罗夫的言论并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手段。比如另一位“网红”领导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曾表示,俄军已经成为了乌克兰军队的主要装备供应商之一,这是俄罗斯人“做噩梦也想象不到的事”。但实际上,那些装备都是俄军为了保持行进速度而主动遗弃的,并不像泽连斯基所说的那样,是俄军丢下装备“逃离”了战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卡德罗夫的那些话,除了有嘲讽的意图外,更重要的是想展现出俄军的自信,让外界以为俄军目前占据着优势。
但是反过来说,当卡德罗夫出言嘲讽对手时,往往也意味着俄军遇到了一定程度的麻烦。那么,近期俄军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呢?
答案是,由于种种原因,俄军很可能要开始撤退了。在3月29日的俄乌第四轮谈判期间,乌克兰方面做出了大幅度的让步,表示愿意用中立地位换取安全保障,还承诺不会加入军事联盟,也不会让外国军队进驻。对此,俄方是比较满意的,俄罗斯谈判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在谈判结束后透露,谈判具有“建设性”,将立即把乌克兰的提议递交给普京,并等待指示。他还表示,俄方愿意考虑同乌方举行总统峰会。
紧接着,俄罗斯副国防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就宣布,俄方将“大幅减少”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北部城市切尔尼戈夫周围的军事活动,以便为接下来的谈判增加互信。
另外,在3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还曾宣布,俄军第一阶段的所有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下一阶段将集中力量解放顿巴斯地区。对于基辅、哈尔科夫、切尔尼戈夫、苏梅等城市的封锁仍将继续保持,但是俄军不会对其发动进攻,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计划。俄军的目的是防止破坏,尽量减少人员和平民损失。
由此不难看出,俄军之前包围基辅等大城市的用意,只不过是为了“以打促谈”,俄军真正的目标其实是在顿巴斯地区。按照普京的设想,顿巴斯地区是一定要拿下的,其他大城市能攻占就攻占,无法占领就包围,等到谈判开始时,就以解除包围和归还被占城市为条件,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主权。
而现在乌克兰已经开始部分接受俄罗斯的条件,那么俄军自然要给出一些积极的回应。因此,所谓的“大幅减少”军事活动,无非是撤退的一种委婉说法。但是问题在于,考虑到目前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新纳粹主义势力庞大,普京非常怀疑,俄军撤退以后,乌克兰方面可能会翻脸不认人,把俄军撤退说成是乌军的“胜利”,号召全国军民对俄罗斯发动“战略反攻”。毕竟,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也并没有那么所向披靡,各方面的损失都不小,特别是后勤不继和兵员短缺,已经让俄军难以再发动更深入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当然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表露出要撤退的意思,以免让乌克兰人误以为俄军即将“失败”。于是,拥有“网红”形象的卡德罗夫,就非常适合出来进行“反向”的宣传。比如在3月29日,卡德罗夫就公开向普京“谏言”,应该“彻底拿下基辅”,只有这样,俄罗斯的6点诉求才能得到满足,才能确保俄乌谈判是有效的。不过卡德罗夫同时也表示,自己仅仅是从军人的角度发表见解,但是谈判是政治问题,最终还是要由普京来做决定。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卡德罗夫和普京其实是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人负责主战,一个人负责主和。如此一来,乌克兰就会被“烟雾弹”弄迷糊,搞不清俄方的真实想法,害怕普京可能会听信卡德罗夫的话,真的发动灭国之战。而对于普京来说,卡德罗夫是一个“网红”,本来言行就不着边际,借他之口说出的话,也可以完全不作数,不必担心会对谈判造成无法预料的影响。
总而言之,卡德罗夫在乌克兰做出让步后,发表嘲讽拜登的言论,可谓是别有深意。但是乌克兰方面能否察觉到这层意思,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