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冬至后第104天,按阳历来说,它在每年的4 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春意盎然,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习俗。除了扫墓,还有很多丰富有趣的风俗习惯,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碰鸡蛋等一系列的民间风俗习惯。
先说说扫墓吧,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的特殊氛围。按照传统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一些酒水食物、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已故亲人的墓地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难得子女们聚在已故父母的坟墓前唠唠家常,说说新一年的打算,期待祖宗显灵,能帮衬自己一把,愿望就能实现似的,兄弟姐妹之间的血脉亲情在此时此地也格外的浓郁、厚重。
在淮北地区,清明扫墓一般都要提前几天去,给已故亲人,祖先们送钱花,免得他们在那边缺钱花。“早清明,晚十一”赶早不赶晚,一般不在清明节当天才去祭祖。如今国家提倡文明扫墓,陵园、林区内不允许燃烧纸钱,可以带些花束,真花、假花都有,假的花束、花篮、花环颜色艳丽,比真花还能更持久地在墓前绽放,陪伴亲人。还可以带些祭祀的食品,果盘等,文明扫墓,文明祭祀也成了新的民俗风尚。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寒食既为清明的别称。唐代诗人韩翃的 《寒食》记录了这一习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在北方,清明节有吃馓子,吃煮鸡蛋的习俗,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全家人人吃一个煮鸡蛋,一整年都有个好身体。清明节吃煮鸡蛋源自于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最好的食品储备,好吃又便于存放。
清明节这天的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孩子们从各家拿来了煮鸡蛋,开 展“碰鸡蛋”游戏,之后再开心地吃到肚子里去。还有的是“画鸡蛋”,画的五颜六色的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在淮北除了有清明吃煮鸡蛋的习俗,门前插柳也是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据说,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清明门前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你说,谁家还不赶快去折几枝新柳回来,插在门头的两边,祝愿阖家一年好运平安呢。河边柳枝随风摇曳,男女老幼攀爬上柳树,折几枝嫩绿的柳枝回来,送给左邻右舍,插在门上,也成了家家户户清明节一道靓丽的风景。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好,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 《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时节,勤劳的农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房前屋后,菜园子里,松 土,刨土,点种,各种瓜类“西瓜、南 瓜、丝瓜、冬瓜、苦瓜”等,都可以在清明时节埋下种子,种下一个春华秋实的希望了。番茄、辣椒可以移植秧苗栽种,提前给黄瓜、豆角架上棚架,就等着它们慢慢爬上来结果了。所以清明时节,又是一年之中播种的最佳时刻。
清明节又至,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能出门踏青,游赏祖国的大好春光,也不能集中、扎堆去陵园祭拜已故亲人,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们选择居家弘扬孝道亲情、和亲友网上联络情感,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总之,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于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们追求“天、地、 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今年的清明小长假,就让我们在家沐浴春光,感受万物“吐故纳新”,春和景明之象吧!“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享受人间最美四月天,最是怡人舒适的清明时节已悄然到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