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脑洞时史
他跟在毛泽东身边十八年,是毛主席的五大秘书之一,他满腹经纶为毛主席起草了很多著名文章,此外,他还深受毛主席的重视,担任过毛岸英老师。他的名字叫田家英,一生辉煌,却在四十四岁饮恨自尽。
田家英并不姓田,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开药铺的小康家庭里,虽然幼年家境不错,但不幸的是,他3岁丧父、12岁丧母,母亲病逝后被迫辍学,成了药铺的一名普通学徒。
即便是辍学了,田家英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走遍天下路 读尽世上书”,这是他在失学后常常勉励自己的话。环境的简陋没有阻止田家英学习的步伐,13岁时,田家英就已经读完了许昌文家中的书籍,从古典小说到唐诗宋词,从历史通鉴到现代文集,书籍就是田家英快乐的源泉。他便以“田家英”为笔名,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最终还都成功了。
14岁的时候,田家英和同一位姓刘的教授在报纸上进行论战,大获全胜,一战成名。当时,这位教授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小孩,还亲自登门拜访。
见到田家英后,他感叹道:“怎么是一个14岁的小孩,还是一个药店的学徒,真是神童!”从此,大家都称他是神童。
随着田家英的作品逐渐被各大出版社所接纳,田家英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生存命运被哥哥嫂子攥在手里,田家英走出了那个困住他本该快乐童年的牢笼,开始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田家英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顺利考上了初中,回到久违的学堂,雄鹰开始了他的振翅翱翔。
在1936年,年仅14岁的田家英接受侯方岳同志的启迪和帮助,开始在重庆从事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成为党的外围群众团体“救国会”的积极分子。
后来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田家英因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当时已决心追随共产党的田家英于1937年11月,和赵石英等几个进步学生,踏上北去的征途,抵达延安。
到达延安后,田家英来到陕北公学读书。陕北公学是延安大学的前身,校长是成仿吾,是一所专门培养共产党革命干部的学校。
来学校仅仅几个月,田家英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田家英留在陕北公学工作。
第二年,他又来到了延安马列学院读书,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和科学社会主义。
毕业后,田家英留校担任教育处干事、中国现代史教员、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在这期间,的田家英还发表了像《沙漠化的愿望》《奴才的见解》等许多文章。此后的抗日战争中,田家英陆续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以及中宣部工作,他也很快凭借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陕北著名的“笔杆子”。
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虽然这只是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杂文,但此文能够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当毛主席读过之后,觉得此人不简单!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毛主席得知文章的作者却是一位二十岁的小伙子,就这样,这位年纪轻轻却有着老辣笔锋的田家英就印在了毛主席的脑海中。
1946年2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主席发现儿子在苏联多年,对中国文化历史颇为欠缺,主席先请“一支笔”陈伯达担任毛岸英的老师,但他那口闽南普通话实在不敢恭维,“飞机灰机、服说胡说”都分不清,毛岸英实在听不懂,此时陈伯达向主席推荐了田家英。
与毛岸英年纪相仿的田家英成了毛岸英的老师,两人相处极其愉快,两“英”很快形影不离,平时一起出去、一起吃饭,甚至上厕所都一起,师生如兄弟。
1948年,毛泽东来到西柏坡,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战争非常频繁,毛泽东身边的人手也非常紧缺,在胡乔木的推荐下,田家英成为毛主席的日常秘书,协助毛主席工作,包括起草文件、下乡调查等。
毛泽东先让田家英“实习”,派他前往东北调查工商业情况。田家英奉命经大连去东北。虽然他对经济问题并不在行,但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他刚从东北归来,此行就是他作为毛泽东秘书的第一次“实习”。经过“面试”,经过“实习”,田家英从此正式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在之后的18年时间里,田家英和毛主席可以说是经常在一起,毕竟他要为毛主席处理许多的日常事物,像起草文件、下乡调查、处理信访等,简直就是毛主席的大管家啊。
田家英常常在晚上被毛泽东叫去,交办完工作之后,两人就开始说古论今地谈起来,从历史、文学到典故、人物,每次都有新的话题。一次,谈得正畅快的时候,毛泽东对田家英开玩笑地说:“将来待你死后,墓碑上什么字也不要留,我送你五个字一‘读书人之墓’,你看好不好?”说完后,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使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融洽而无所拘束。
195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正式任命毛泽东的四位秘书,陈伯达和胡乔木是政治秘书,叶子龙是机要秘书,田家英是日常秘书,周恩来又提名江青担任生活秘书。这几个人后来被称为五大秘书,能够成为雄才伟略的毛泽东的秘书,可见田家英的过人之处。
当然,田家英一生最为得意的时刻是中共八大的开幕词。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开幕前几天,毛主席两次亲自起草开幕词没有完成,同时又不满意陈伯达的稿子,于是委托田家英起草,还没有做具体指示。田家英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完成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金计划即将全面完成的形势,胸有成竹地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一篇仅有两千字的创作,毛主席带着田家英的稿子在中共八大致开幕词,短短几分钟的开幕词被三十多次掌声打断。
而在这段开幕词中,也有着一段精彩的段落,在民间作为毛主席的格言广为流传。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在当时看来,这段话是有着毛主席的风格的,所以也从来没有质疑过。然而事实上,每当人们提到这段开幕词的时候,毛主席却说道,这并不是他写的, 而是一个少壮派,是他的秘书田家英。
如果不是后来毛主席的透露,谁能想到这段有着毛主席笔风的开幕词竟然不是毛主席所写。
然而,身处政治中心的田家英只是一介书生,毛泽东曾戏言,田家英死后的墓碑上只写五个字:读书人之墓。
毛泽东对这位秘书的工作非常满意,但有次毛泽东却差点发了脾气。
那是毛泽东踱进田家英的办公室,见到一大叠毛泽东复信的手稿。毛泽东眉头一皱,用责问的口气对田家英说道:“你为什么把我的回信扣下来?为什么不发出去?”
田家英赶紧向毛泽东解释道:“您的回信,我抄了一遍,都发出去了。”
“为什么不把我的原信发出去?”毛泽东仍然不高兴。
“您的手稿要作为档案保存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果把原件寄到各地去,很容易散失。”田家英再度作了解释。
“好,好。你想得周到!”毛泽东的怒容转为笑容,表扬了田家英。
还专门做了批示将其印发到全国,各地的信访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而后,中央办公厅便正式成立了信访局。
因为田家英工作能力强,工作做得好,不少地方领导同志都曾跑到毛泽东跟前“要人”,请求把田家英安排到他们那里去做工作。不过,毛泽东是个惜才爱才之人,他舍不得田家英离开,坚决不同意。
对此,毛泽东幽默地回答说:“我是主张干部下放没错,但是,田家英我不能放,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
1961年,39岁的田家英被任命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是隶属于中央的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中央的会务、文秘等方面的工作,作为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田家英主管的就是秘书室的工作,他一共担任了五年时间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上世纪六十年代,田家英在做会议纪要时删除了毛主席对《海瑞罢官》的意见,他也因此被批评,被认为是“篡改毛主席著作”。
客观来说,田家英完全是出于正气、正义而删除的这项内容。不过,这项罪名在当时却是一项极其严重的罪名,田家英也因此被停职反省,并被逐出了工作的地方。
田家英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于1966年5月23日自杀了。在毛泽东临终前,他想起了跟随了自己接近20年的秘书,惋惜地说道:“田家英其实没什么问题。”
1980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特地为他举行追悼会,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隆重举行,悼文中是这么说的:田家英是一个正派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有革命骨气的人。他说话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很少会随声附和,不讲违心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