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析道:俄军在初期战略落空、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足以对全战线的乌克兰城市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夺城战。因此在战线上的大部分城市,俄军实际都是进行牵制和火力战,真正玩命儿攻打的较大城市唯有马里乌波尔。
因为在“大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从现有实力出发,起码实现“小目标”。所谓的“小目标”最基本是拿下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其余地盘。
在前期作战中俄军对这两州的乌军主力实际上进行了分割,形成了马里乌波尔区域和顿巴斯核心区两部分。
那么俄军想要集合全力围攻顿巴斯核心区,则必须首先拿下马里乌波尔。
俄军之后官宣的作战意图基本也是如此,甚至为了能够集中更多兵力和资源,在基辅方向还进行了大踏步的后撤,美国研究评估为这是俄军重新部署兵力的动作。当然,部署重点自然是围绕顿巴斯来了。
很显然,俄军下阶段的作战重心将完全转入到顿巴斯战区(实际上开战以来这里的战争烈度一直都是最高的,只不过基辅等大城市更吸引人眼球罢了)。而且在5月9日这个重要节点到来前,俄军要是没有什么可观的进展,那可就不太好看了。
当然,说起进展这个事儿,马里乌波尔的围城战就不得不再聊聊了。
我们知道,这次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在网上形成了非常高的热度,甚至连搞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的都来谈军事问题了,可以说好多朋友对战局的发展都非常关注。
这跟前几年叙利亚战争、也门战争以及叙伊抗击IS战争时的全网热度,那可真是大不一样。
因为已经多少年没有发生过较高水平的大规模常规战了,而且不少网友也是新近才关注战争话题的,因此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比如有把BTG理解成重兵集团的,有连战报、地图都不看就脑补战争进程的,有还有乌军俄军分不清楚张冠李戴的等等。
所以战争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对不少网友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比如这个马里乌波尔围城战就是如此,网友们会觉得不就是一个城嘛,怎么打了这么久都打不下来?感觉从战争刚开始这里就在打,怎么到现在了还在打呢?这到底是出了什么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马里乌波尔作战的情况。
首先,马里乌波尔的作战属于是5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战,而城市战是近年来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是作战的难点。
因为交战双方进行野战的话,基本是军队之间的对决,但如果将战场摆在了城市,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城市毁伤和平民伤亡的问题。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城市战,若非守军自动退出城市或毫无战心,那会打得比较顺利外。只要其选择死守城市,那么这仗都会打得比较焦灼。
典型的例子如美军攻打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之所以相对轻松能拿下,主要还是伊军卫戍部队自己瓦解了。再如2021年塔利班打喀布尔,美军早不想打了,阿政府军也彻底瓦解,连美军撤离都得跟塔利班谈协议,这样的话大城市自然就拱手易人了。
如果出现坚决抵抗的情况,第二次费卢杰之战就是另一个范本。此战美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对付守军,但在耗费时间和伤亡比上,也并不好看。
而在近年来的叙伊战事中,阿勒颇的城市战和摩苏尔的城市战,也都是耗时久、伤亡大、破坏程度较高的典型战例。
我们再回到这次的俄乌战争,诸如赫尔松和别尔江斯克这样的城市,在乌军没有选择坚守的情况下,俄军基本也是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当然,在俄军初期的战略中,它可能设想以这种方式拿下更多的乌克兰城市。
但我们也知道,在基辅、切尔尼戈夫、苏梅、哈尔科夫等地,乌军都选择了坚决抵抗,而俄军则出现了不少轻兵冒进被消灭的情况。
当判定这些城市的守军选择坚守的话,那么就需要以较多兵力、较大伤亡、较长时间来打。现在的俄军显然没有这个本钱,所以它只能是退而求其次转为牵制和火力战,而真正必须要拿下的城市和地盘,还是在顿巴斯地区。
马里乌波尔是顿涅茨克州的第二大城市,濒临亚速海,钢铁工业十分发达。顿涅茨克州在战前的经济总量,一个州就顶乌克兰西部五个州,而马里乌波尔在顿涅茨克州的分量,则是三驾马车居其一。
2014年乌克兰内战中,这个城市被乌军及亚速营拿下后,成为了乌军在顿巴斯战区的南线大本营。所以这次俄乌开战之后,马里乌波尔自然成为了首要的攻击目标。
俄军在这一方向的部队既有陆军部队,也有黑海舰队的陆战部队,还有顿尼茨克武装的主力一部及车臣部队,兵力有数万人之众,既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军部队,同时也是现在俄乌战场上的重兵集团之一。
开战之后,顿涅茨克武装向西进攻,从克里米亚北上的俄军分出东路军向东进攻,两支部队打穿了乌军在顿巴斯南部的防线,合围了马里乌波尔。至于马城向海的一面,俄海军也处于绝对控制状态。
所以说所谓的“包饺子”,其实马里乌波尔才是真正意义上包成功的。
在这里的乌军部队大致有第36海军步兵旅、第73海军特战中心、国民卫队第12旅、亚速营(实际实力远大于营,俗称为此)主力以及开战后收缩过来的第57摩步旅一部、边防卫队一部和警察、领土防卫部队等,战前评估一般认为有15000人之众。
当然这个兵力数只是估计,也可能更多(有抓丁因素),也可能更少(缺额及逃亡因素),但至少万人以上的兵力规模基本是没问题的。
在一个5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有上万人的防守部队,这个数量还是不少的。所以兵力数量相对较多,是马里乌波尔守军能够坚守的硬条件之一。
当然之所以是之一,那就说明还有其他的硬条件。
在工事方面,城市的大楼和厂区本身就可作为依托,这个不用多说。而在马里乌波尔应该特别强调的还有两点:
第一:乌军自2014年6月重夺马里乌波尔之后,该城自身也面临了很严重的军事威胁,因此乌军在将其经营为南线大本营的同时,也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经营时间达8年之久;
第二:马里乌波尔作为前苏联时代的工业城市,有大量的钢铁厂区,而前苏联时期,在重要厂区往往还附属有比较复杂的工事,将其改造后,也可用于防守作战。
同时,既然作为南线作战的大本营,马里乌波尔本身就储备有较多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作战装备,可以满足较长时间作战所需。
光有这些就行了吗?自然还不行,乌军要是没有战心、没有战力,那给什么都白搭。
大家都知道马里乌波尔的守军中有亚速营,这是公认的新纳粹性质的武装,其实这种类型的武装在乌军中是比较普遍的。乌军在2014年后的重建中,本身就依靠了大量的民族主义者部队。
这样的部队在东乌作战中,有普遍的施暴行为,所以它跟前来进攻的顿涅茨克武装实际是有死仇的。亚速营怎么对付俘虏的,不用多强调,那么同时这些乌军也会担心被俘后受到类似待遇,因此在作战精神上是比较顽强的,这种精神肯定不太健康,但至少保证了守军不会轻易瓦解。
在作战技能方面,乌军这些年是实战——轮训,苏式军队的底子+美式训练的加成,所以它这种组合物的战力还是可以的。之前跟北约联演中,就把不少北约国家的少爷兵们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马里乌波尔的乌军之所以能在几乎没有什么外援的情况下,还能坚守这么长时间,不是没原因的。
接下来我们也从俄方联军的视角,来谈一谈他们打马里乌波尔有什么困境。
首先,俄方联军有兵力优势、后勤补给优势、武器装备优势、士气也没什么问题。但要说有没有难题,那还真有。
前面我们提到城市战比较难打,之所以难打很大原因不是说攻方没有能力去解决城市守军,而是不能那么打。
比如一栋大楼内,明知道有守军的火力点,大口径火炮直接轰击,问题就解决了。但这样打下来,整个城市也就完蛋了,平民死伤更是难以计数。
网友们可能会想,都到战争这个地步了,还会管这些?
其实这个情况分为两种,第一是攻击纯敌对方的城市,像美军那样其实不大顾忌平民死伤和城市毁坏程度的,该打就是要打,至于平民死伤?统计成武装分子就行;第二种情况是这个城市打下来是自己需要的,那就不能打太狠。
马里乌波尔的情况属于第二种,因为这里本就是顿涅茨克州的城市,打下来是自己要收场的。
所以我们看马里乌波尔的战场情况,有没有出现战机、武直轮番轰炸的场景呢?有没有出现重炮大规模拆楼的情况呢?有没有出现舰炮抵近射击的情况呢?
在守军比较集中的防区,能看到大威力兵器的使用;但在大部分城区内,尽管战争的痕迹比比皆是,各种大楼也是多有损伤,但这跟大规模拆楼作战显然还是能看出区别的。
俄军实际投入了坦克、步战车等重装部队,打法是以重装部队掩护轻步兵清楼,重炮兵的使用则比较受限。
在清楼作战中,联军所有的火力优势会被大大压减,而守军则可利用既有工事及熟悉地形的特点,同时裹挟平民为盾牌,将双方交战拉近到近距离交火状态。
近距离交火熟不熟悉?这是美军极力避免的状态。同时也是任何占据体系优势的军队,极力避免的情况。但马里乌波尔,只能这么打,亚速营又不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它不投降啊!
5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在我们看来不算大,1万多人的守军似乎也不多,但按照这种打法,它不仅不会快,伤亡也会很大的。
比如俄军这边能确认的阵亡就有黑海舰队负责政治工作的上校副职、第810海军步兵旅上校旅长等较高军职的军官;顿涅茨克武装在最近2个星期内的伤亡也超过了2000人(其中包含在顿巴斯核心区的战损)。
所以马里乌波尔的仗打成现在这个样子,其实不是很难理解;同时以马里乌波尔的仗延展开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北线、东线的那些俄军没有敢贸然攻城;对俄军近期收缩兵力,预备专打顿巴斯乌军的作战部署,其实也能理解到位了。
因为顿巴斯核心区照样还有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等城,一个马里乌波尔都打成这样子,后续还是有不少仗可打的。在实力不足,对手又不弱的情况下,只能是收着打了。
至于马里乌波尔什么时候能打下来,那不好说。现在只能说乌军的阵地和兵力都在不断被消耗,而且难以获得补充,想要再坚守下去,难度越来越大。至于传言说马城内可能有什么重要人物,这个最好别乱猜,还是要以确认信息为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