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发布啦 0 0

新中国成立后,统治中国大陆二十余年的蒋介石集团窜逃到台湾岛,继续实行其独裁统治,继而推行其父死子继的蒋家王朝美梦。在台湾期间,标榜忠孝仁义的蒋介石,曾多次流露自己对奉化老家的思念及对父母坟茔的记挂。

1975年,在台湾独裁26年后,蒋介石死了,其陵寝被放置在一个叫慈湖的地方。据说蒋介石生前到这里视察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与自己的故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的景色十分相似,便动了思乡之情。于是,蒋介石在此题写了慈湖二字,以表达对母亲王采玉的怀念,感谢母亲的慈爱。据说,蒋介石每次来到慈湖,都要说起奉化,说起溪口。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1982年7月,在蒋介石去世7年后,在台湾继续独裁的蒋经国发表了一篇悼念乃父的文章,其中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蒋经国还在文中充满深情地说,“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对于故乡的情感,或许不如蒋介石那样强烈,但他也同样思念长眠在那儿的亲生母亲毛福梅。蒋经国流露的故乡之情,立即被邓颖超捕捉到。邓大姐当时是“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她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因为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一封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信文节选如下(全文见文末):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在这封半文半白的书信中,廖承志用词凝练、准确、典雅、恳切,通篇浑然一体,全文节奏感很强,通篇使用非官方语气,显得真挚、亲切,就像当面恳谈一样。据粗略估计,该信共用了109个四字词组,其中成语习语不少于45个,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信中,廖承志称比自己小两岁的蒋经国为“吾弟”,还多次使用“吾辈”等称谓。“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这些文字读起来十分感人,生动地体现了廖承志对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元老们的关切之情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是引用了周恩来的话。上世纪60年代,民主人士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他们纷纷给对岸的老朋友写信、搭桥。当时,张治中给蒋氏父子写了信,周恩来在审阅时就写了这样四句:“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80年代初,邓小平给来访的美籍科学家,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题词时,就引用了鲁迅的这句经典诗句。而廖承志在这封信中,同样引用了这句话,其实也是代表邓小平的意思。

据参与“廖公信”写作的时任中央台办研究组组长的耿文卿回忆:

“这封信怎么写,真是颇费心思。廖公为此绞尽脑汁,并亲自写了信的开头一段,为整个信的内容、文风、文白兼容的语言风格定了调。”

为了更能动之以情,廖承志在信中也数次引用蒋经国的原话,后据台办工作人员透露,这是中央台办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从大量的台湾报刊中找出来的。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廖承志

事实上,廖承志除了跟蒋经国是同学外,廖蒋两家之间也有着颇深的渊源。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著名的左派元老,跟当时的“左派将军”蒋介石以同志相称。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国民党代表,廖仲恺之妻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可以说,廖仲恺跟蒋介石,当时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但就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左右两派势如水火。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刺杀,何香凝相信是蒋介石在幕后指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根据福尔摩斯的逻辑,一桩凶案发生后,谁获利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廖仲恺遇刺案的直接后果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许崇智的失势,汪精卫得以整合国民党的派系,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从此跻身权力中心。

自此之后,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当蒋介石彻底暴露其反革命本质后,廖承志跟母亲何香凝继续廖仲恺的遗志,坚定不移地与蒋介石反动集团作斗争。照此来说,廖承志本该视蒋家为世仇,但为了民族大义,私人仇怨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当邓小平请他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时,廖承志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工作。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通过两家香港媒体,顺利通过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关,往岛内各地发行。直到当天下午,台湾“情治部门”再想追回当天的这两份报纸,也只找到了一部分。其余顺利发行的报纸,让台湾民众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这一声春雷。

公开信转到蒋经国手中,蒋经国戴着老花镜,读着廖承志的信。廖承志在信尾提到,“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在最后审阅时,邓颖超又别有深意地加了一句“伫候复音”。但蒋经国读后却是沉默不语。当时与蒋经国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钱复在其回忆录中记,1982年7月25日,蒋经国曾指示他到其官邸,“告以廖承志有电报给他,内容尽是威胁利诱”。

其实在写公开信之前,廖承志曾为争取蒋经国做了一件十分特别的事——建议中央修缮蒋家祖坟。这之后廖承志夫妇在与邓小平会见陈香梅之时,廖承志将特意准备的蒋家祖坟照片交给陈香梅,托她转交蒋经国。陈香梅的外祖父与廖仲恺是亲兄弟,因此,她对廖承志以舅舅相称。在陈香梅离开前,廖承志再次嘱托道“麻烦您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溪口老家的祖坟已经修缮好了,如果想派人回来看看的话,我们随时欢迎。”

或许,廖承志的一片真心,终究是错付了。蒋经国,甚至是蒋介石都曾经设想过“国共第三次合作”,双方之间的密使往来不断。其中有很多都发生在蒋家政权摇摇欲坠时,当他们趋于稳定后,多少的沟通终究敌不过他们对延续蒋家小王朝的欲望。

蒋经国上台后不久,便宣布所谓“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这样的政策说到底,跟国民党后来的“维持现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拒绝统一,或者说是拒绝被统一。

就在廖承志写信前不久,台湾当红歌星邓丽君收到大陆邀请,到大陆举办数十万人规模的演唱会。这原本是一个多么好的交流机会,但蒋经国得知后,找来宋楚瑜,让他去“劝说”邓丽君不要接受。宋楚瑜后来回忆说,经过他的沟通后,邓丽君终于决定婉拒邀请,所以她终生也就没有到过大陆。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唱歌的,又怎么拒绝一个国民党高官的“沟通”呢?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蒋经国与宋楚瑜

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她在信中说:“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这封信自然是纠葛在国民党失败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借机攻击祖国大陆。虽然对廖承志以“世侄”相称,但宋美龄的信语气依然强硬甚至暗含讥讽,极度刻薄,反劝曾遭受磨难的世侄廖承志“幡然来归,以承父志”。宋美龄这封信,可谓是恶毒至极,其实这也不过是宋美龄真实素质的体现。

如果说蒋介石父子还有那么一些中华民族的情节,受美国教育长大的宋美龄,则是完全的崇尚西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宋美龄常常公开呼吁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大陆。在台湾蒋家政权内,宋美龄也是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蒋介石集团驻美国代表周书楷,只因说了一句“我是‘中华民国’的大使,不是你的仆人!”就被宋美龄当众扇了一记耳光,并告诉他:“老娘就是‘中华民国’。”

蒋介石的侍卫官翁元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所了解的宋美龄,是一个洋化、强悍、好享受、爱权力的贵夫人。”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赞颂宋美龄如何优雅的文章,真不知道是如何吹得下去的。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不管宋美龄人品如何,她的回信着实让人心寒。其实早在写公开信之前,廖承志已作过与宋美龄联络的尝试,担任这个特殊使命的便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传奇色彩的“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

1981年5月,宋庆龄先生病危时,由她口述廖承志代笔,通过陈香梅给宋美龄写信,希望姐妹俩能见上一面。但据说宋美龄看过信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信收到了。”宋庆龄先生不久后便病逝了,宋家和孙家后人,或亲来吊唁,或送唁电花圈,唯独宋美龄不闻不问。

1984年2月,宋美龄还致函邓颖超大姐,劝其信服“三民主义”。这封信及之前写给廖承志的公开信,全都是出自曾做过蒋介石侍从秘书的秦孝仪之手。宋美龄晚年虽然常居美国,却仍以“永远的第一夫人”自居,热衷于台湾岛内的政局,而与她保持联系的便是秦孝仪及另一位“秘书”沈昌焕。

在宋美龄心里,国与家,都抵不过对权力的欲望。直到蒋经国去世,“夫人派”人物纷纷落马。宋美龄还一度寄望蒋纬国来重振权威。90岁高龄的宋美龄仍不甘寂寞,在台湾政坛扮演一定的角色,其“我将再起”的演说词及“老干新枝”的讲话稿,成为引人瞩目的话题。

宋美龄的“雄心犹在”终究敌不过“垂垂老矣”。1991年,宋美龄飞往美国,自此告别政坛。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当陈立夫这样的顽固反共分子在晚年都开始追求祖国统一时,宋美龄整天谈的却都是“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内心是真正的快乐。”或许只能说,在宋美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跟宋美龄稍稍不同的是,蒋经国虽然表面上不松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陆的来往沟通了。自廖承志公开信之后,到1986年10月,蒋经国的密使沈诚,这个正式身份是香港商人的黄埔第17期毕业生,已经三度北上。

沈诚在国民党得势大陆的年代,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担任蒋经国的随从参谋,是一位退役少将。他奉蒋经国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义,进出祖国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特别是在后一次,他得到了蒋经国的明确指令,要加速与大陆最高领导层的沟通,因此,他得到了会晤叶剑英、邓颖超、杨尚昆、邓小平等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宝贵机会。

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将一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六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在进行了一番反复研读之后,在慈湖书房召见了沈诚,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12月7日,蒋经国对沈诚说,1月初将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遗憾的是,蒋经国在一个月后的1988年1月8日,突然咯血逝世。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上世纪50年代,蒋经国曾准备亲自跟张治中在南海小岛会面,也曾派黄埔生李次白到大陆寻求谈判,但那都是蒋家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快就中断了。在那之后,也有曹聚仁往返两岸,从中牵线,但蒋家父子终究还是放不下权力的欲望,从而错失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到蒋经国临终前,他或许是真正打定了要寻求统一的主意,但论起来,总归还是迟了一点。

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全文(1982年7月24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

参考资料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廖承志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唐为首,文史月刊

《浅析廖承志海外统战思想》,李雪亮,《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是这样“入台”的……》,羊城晚报

《国民党43位战犯的最后结局》,何明,中共党史出版社

《蒋经国力阻邓丽君赴大陆》,苏童,晚报文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