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最苦难的一段征程,虽然历时只有短短一、二年,但却遭受了灭顶之灾。30万红军,四地出发,除留守在各根据地的人员外,到达陕北会师的,前前后后加起来仅仅3万余人。
具体如,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不算上西路军,到达陕北时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加上红一方面军的红九军团,约1.1万余人;余下的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今天我所要聊的主角,除去红五军团、红九军团,即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也仅仅只有7000余人。
这一切,后来也反映在毛泽东的《学习和时局》一文中:“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
毛泽东还曾在多个正式、非正式的场合中,回忆起这段不堪历程,以告诫全党全军胜利来之不易。如在七千人大会上他说:“经过长征,红军由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如在1971 年南巡讲话时他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胡乔木也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中写道:“长征到陕北后,总共已不到三万人。”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数字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红军到达陕北只有三万左右是公认的一种大概确数。
当然建国后,红军到达陕北的确切人数,经各方努力,最终写入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总人数定格为 3.3 万余人。
但无论如何,悲风惨烈,不堪回首。
今天,我继续写这一段历史,是因为长征中的一个数字,因为错误的被广泛引用,以致以讹传讹,使得我不得不作一些剖析,以正视听。
这个数字的背景,就是1935年9月9日,张国焘起了杀心后,7000多中央红军在党中央的及时决策下,连夜单独北上的史章。
就是这个“7000”的数字,让我不吐不快。为什么?因为,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单独北上,一定大于这个数字。至于这个“7000”的数字,为什么会大行其道,使人忽略了历史真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探讨。
一“7000”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二、征程路上的数字真相;
三、追溯陕甘支队最后征程的40天。
一“7000”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许久?毛泽东连夜率部北上,到底带了多少人?一段时间,我很认可一些专业类文章中所明确的这个数字:7000多人。
但后来,当我深究长征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本着“不唯上,只唯实”的研究精神,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大错特错、本末倒置的数字。几乎所有的人在用它时,都会把这个数字的顺序颠倒过来。
到达陕北的数字变成了出发时的数字,中央红军的数字等同于陕甘支队的数字,可以说,直到今天,还是莫衷一是,谬语满天飞。
7000人,这个数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认可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只要一说到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就会拿这个7000数字说事。可怕的是,说这个数字的人,不仅仅是广大的普通读者,连一些历史专家、党史学者、很多党史网、地方党政官网都是直接引用这个数字。
当然,这样的近代历史谬误,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作多述。我只讲原因,在我看来,这是当代历史工作者、尤其是党史研究工作者之错。专业学者不去伪存真,精耕细作,反而以错当真,以讹传讹,这不得不说是悲哀的,也是不应该的。
7000 余人的说法最早来自张树军、李颖编著的《画说长征》。据两位学者研究,1935 年 9 月 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一、红三军团团以上干部大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全支队共 7000 余人。
请大家看,这里两位学者说的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的陕甘支队的人数,而不是1935年9月9日疾风夜,毛泽东为了避免红军打红军,率右路军中的原中央红军主力单独北上时的人数,从9日到22日,这短短的13天,历经雪山、草地、险关、要寨,也是要付出牺牲的。
所以,从7000这个数字的出处,更体现的7000这个数字代表的不是出发点,而是终点。这个党史、社会公认的数字,我们不能弄混淆了。
二、征程路上的数字真相
弄清了终点数, 那锁定起点数,就会简单的多。
起点,聚焦1935年9月9日夜。红三军团驻地巴西。
(注:此时的红三军团其实叫红三军,是因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军团改编为红一军,红三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依然类推,在本文中,为了读者方便,还是一律恢复原称,即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
在这里,党中央果断决定,立即率右路军中的中央红军部队(原红三军团、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茸集合,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甘南俄界的原红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红一军团在原地等待。
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9月10日凌晨,党中央、毛泽东率领临时北上先遣队单独北上了。从这里看,7000人的数字在这里才显示有点道理,因为此时的临时北上先遣队中并不包含红一军团,如果仅数红三军团与中央纵队,这个7000人的数字是合理的。
9月11日,临时北上先遣队到达俄界,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团会合,这时我估且把临时北上先遗队称为中央红军主力(注意:这里不能称为中央红军,因为红五军团、红九军团此时正在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那里)。两大主力会合,这时的人数也一定远超7000人,因为仅一个红一军团的人数至少就在6000人左右。
9月13日,在俄界召开会议后,中央红军主力翻越雪山(岷山)、涉过草地,继续长征北上。过雪山、草地,肯定是有牺牲的,而且牺牲还不小。彭德怀就在他的回忆录《彭德怀自述》中,这样记载着:“就在红军从岷山上下来,往哈达铺走的行军途中,在已经闻到了麦香的时候,就有同志无缘无故的死了。”
这说明中央红军主力行军之苦,一如从前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减员严重。
9月17日拂晓,红军夺取腊子口险关,这是中央红军主力在甘肃境内突破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天险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可以说,这一战,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最后关键的一战,红军付出了一定的牺牲代价。
9月18日,占领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9月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
可以说,哈达铺是中央红军的福地,不仅在此几天,养精蓄锐,而且还在此,党中央召开了哈达铺会议,中央红军主力还完成了大整编,把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简称陕甘支队。在这里,有几组关于这支队伍的数字,一时间还真是精准难测。可以说,至今是个谜,今天,我们只能推测。
如开国上将肖华写诗曾称赞道:“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 这里可以看到,陕甘支队似乎在哈达编时只有六千人。
开国元帅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这样记载陕甘支队的人数,说“全支队由七千多人编成”;还有支持这个数字的开国元勋有杨尚昆、张震、李维汉也回忆说陕甘支队成立时,全支队只有七千多人。
有这么多亲历者的回忆,力证陕甘支队成立时7000 多人的说法,看来是非常可信的了。
当然还有,毛泽东关于哈达铺整编前,对广大将士的讲话中提及的陕甘支队的人数是8000多人,这个数字与几位元勋的回忆数字,相差不大。
数字悬殊最大的,莫过于当年陕甘支队的总司令彭德怀,在他的回忆录《彭德怀自述》中,明细地记载着与众人不同的数字:
“一、三军团到达哈达铺各约六千人;中央直属队约两千人,共一万四千人。”
但,让我们存疑的是,众多当事人之间的数字如此悬殊,到底应该相信谁的数字更接近真实呢?
很简单,还是锁定到达陕北时陕甘支队7000多人的数字不变。那我们就仔细一路追溯,看一看从哈达铺开始,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之时,中间到底有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或遭遇过大的难关险要,以导致队伍发生重大伤亡。
三、追溯陕甘支队最后征程的40天
数字有偏差,我认为不要紧,毕竟时间久远,每个人的记忆多少有些偏差。我们围绕我们想要的结果,继续追溯陕甘支队的40天征程。我们接着看:
哈达铺,的确是红军长征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地。在这里,陕甘支队定下了长征最后的方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于是9月23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向天水东北方向前进。
当晚,部队在岷县闾井镇一带宿营,并派一部东出,摆出攻打天水的态势。敌人以为红军要攻占天水、威逼西安,遂将主力迅速集结在天水一线。24日凌晨,陕甘支队突然改变行军路线,改向西北方向前进,于26日越过支锅石峡,过鸳鸯镇到达渭河边,随即兵分三路渡过渭河,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在甘肃境内部署的第二道封锁线——渭河封锁线。这次,陕甘支队几乎没有任何伤亡。
9月27日傍晚,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在此,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向:“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9月29日,陕甘支队挺进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接见了驻扎在城东文庙街小学的陕甘支队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他在讲话中,首次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
10月2日,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县城,经静宁、隆德。
到10月7日,越过六盘山主峰,在青石嘴才与一路尾随的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展开了一场激战。但战斗很快告捷,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缴获战马150多匹。由此装备了一个侦察连,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这次,陕甘支队的牺牲的很小。
闻到战斗喜讯,毛泽东在此又词意满怀,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词,表达了他胸中那纵横捭阖,却又壮志未酬的万丈雄心,令人唏嘘。
值得一说是的,在此有一次非战斗重大减员,那就是在六盘山耿湾镇外,宿营的300多红军战士一夜之间全部死亡,这个案子直到建国几十年后才告破解,原因是饮水中毒。
10月9日,陕甘支队从固原市刘原、孟家原进入了镇原县的武沟乡孟庄村。当晚,陕甘支队先遣队经马渠、唐家原、塔儿洼、寺庄湾等地,连夜赶到三岔镇(10日凌晨抵达);而红军主力经冯俭、三合、周家台子,抵达石佛崾岘、大庄院、陈家湾一带宿营。
10月10日,陕甘支队主力到达镇远县三岔镇。抵达三岔镇后,红军摧毁了盘踞在三岔镇附近南山湾堡子里的民团,活捉了团长白嘉惠,当场击毙了团副白秀梅,缴获了手枪1支、长枪20多支、骡马10多匹,以及衣服被褥等;红军还打开了李家堡等6处地主庄堡,没收了大批粮食和浮财,除补充军需外,其余分给了当地贫农。
为阻击尾追的国民党部队,红军在距三岔镇30里的塔儿洼设伏,还击溃了马步芳部三十五师大队,击毙了或击伤了敌军300余人。此战斗红军伤亡数字不大。
10月11日,在接应人员的带领下,陕甘支队兵分两路离开镇三岔镇向北前进;中央机关率领第一纵队,沿白家川北上,当晚在殷家城宿营。
10月12日,陕甘支队第二、三纵队进入环县,经环县演武乡、瓦铁沟、沈家岭等地,向陕北前进。10月16日,陕甘支队到达木瓜城一带宿营。
眼看着陕甘支队即将脱离蒋介石的魔掌,蒋介石可谓是心急如焚,他在看到甘肃境内的二道封锁线落空后,又急调了各种兵力,总计达10余师之多,天上飞机炸,地上骑兵追,他希望最后把陕甘支队截击、消灭在固原、平凉一带的第三道封锁线上。
但,他的这个愿望,还是被陕甘支队无情击碎了。他不得不在此时感叹:“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终于,10月19日傍晚,陕甘支队穿过黄土山谷——头道川,到达了陕西黄土高原心脏地带的一个小镇——吴起镇。进入了陕西境内。
在这里,打了一个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即吴起镇战役。
原来,贼心不死的蒋介石,见到陕甘支队已进入陕北,他急令国民党毛炳文部和宁夏“马家军”(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猛扑过来追剿,企图想趋陕甘支队立足未稳之际,就地歼灭。
然而,战况再一次毁灭了蒋介石的幻想。此役直接消灭了跟踪而至的国民党军第6师主力,击溃西北军阀马鸿宾部骑兵团,缴获了大批轻重武器和战马,干净利索地砍掉了“尾巴”。军委警卫连、工兵连,还在第一纵队参谋长左权率领下,扫除了当地地主豪绅和土匪据守的若干据点。可以说,吴起镇战役为中央红军主力立足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役中,陕甘支队有一定的伤亡,但总数不大。
至此,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的兵力总数定格为7000余人。考虑到陕甘支队自9月9日单独北上以来,历经40天左右,先后翻越雪山、过草地,又几度陷入战斗漩涡,人数的折损,一定不是几百人、上千人这么简单,极有可能伤亡在几千人左右。
所以综上追溯,我个人非常认可:彭德怀回忆录《彭德怀自述》中人数的确定,即中央红军主力在14000人左右。只不过,我要对他的这个数字作一个位置修改,那就是中央红军主力14000人这个数字,不应是在哈达铺改编时的人数,而应该是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单独北上,于9月11日在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后的人数。
定位陕北,着眼全国。
从此,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重新崛起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参考资料:
1、《长征史》;
2、长征历史文献;
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大长征》;
4、《历史的决策:长征重要会议》;
5、陕甘支队史料;
6、网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