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国家,放弃清零?两点因素是关键

发布一下 0 0

张文宏医生最近被人黑得比较厉害,据说,这与本轮上海的疫情有关。

我特意查了查,上海疫情爆发以后,张文宏在3月24日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在老爱看来,张医生这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奥密克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比之前的德尔塔毒株下降了很多,老百姓们完全没必要过于恐慌;但反过来,奥密克戎的传染性也的确非常之强,要想彻底清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好这一场硬仗。

张文宏不可能因为这样一句话无比正确的话挨骂吧?

但我翻遍张文宏的微博和公开言论,也没有找出他被骂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张文宏一直强调的都是“动态清零”和“保障民生”的平衡,从来没有赞成过躺平。

他为什么要为这次疫情承担责任呢?

所以,我非常反对网友们对张文宏医生的攻击和谩骂。在不违背大的原则的情况下,一个专家在自己的领域内提出意见和建议,何错之有?

上海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国家,放弃清零?两点因素是关键

当然,我认为,张文宏的有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老爱发现,在讨论新冠防疫的时候,张文宏医生比较喜欢国外的数据和外国专家们的意见。

国外的科技比较先进、医疗水平比较高,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没有问题,但完全照搬他们的经验就有些不妥了。

比如,对新冠抗疫来说,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时候,我觉得至少有二点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医护人员的占比

中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令人遗憾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根据联合国前几年的数据,我国每千人的医生只有2人,而世界上医生占比最高的是法国,每千人中的医生数量是中国的3倍多,达到了6.5人。

其它主要的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每千人医生占比也都高于中国。

护士占比最高的是美国,每千人中有15.7人之多,其次是德国的13.5人、日本的12.7人和法国的11.5人。

中国每千人中护士只有2.7人,差距比医生还要大得多。

由此可见,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病,我国相对更容易发生医疗挤兑。

我想,这是我们至今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旦躺平,我们的医疗体系可能经不起这么大的冲击。现在某地,比如上海出现大面积感染时,全国各地都抽调精兵强将去支援,如果像其它国家那样遍地开花,麻烦就更大了。

上海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国家,放弃清零?两点因素是关键

第二、人的因数

首先,欧美国家普遍地广人稀,比如德国,100万人口就算大城市了。所以他们的新冠传染速度会明显低于我国,比较不容易出现集中爆发,即使出现,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处理的难度与1000万人口的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是因为饮食和人种不同而造成的个体差异。

这一点不可小视,比如人类已知的癌症,在各个国家比例有很大的不同。即便同是中国,不同的省份也因为饮食等原因,对癌症各有“偏好”。

我这里没有一个确凿的数据可以证实黄种人感染新冠或者说重症、死亡率高于白人,但这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存在的。比如香港本轮疫情得出的死亡率就比此前英国的要高不少。这里面可能有人口结构(老年人占比高)的原因,也不能完全排除人种和饮食习惯带来的差异。

所以我觉得,在新冠防疫上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灵活应对。

上海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国家,放弃清零?两点因素是关键

如今防疫已进入第3个年头,大家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劳感,一些行业、一些个人因为疫情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清零”和“共存”的讨论,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但目前来看,还远远没有到可以躺平的时候。

以本轮疫情为例,如果上海乃至全国放开,按照之前的一个研究,感染了新冠后,4.4%的病人有肺炎症状。14亿人的4.4%那就是6160万。通常来说,有肺炎症状靠自己大概率是搞不定的,额外增加6千多万人要挂盐水,全国医疗系统能经受得住吗?我深表怀疑。

反过来,我们坚持清零,上海困难一两个月,最终控制住了,全国也就基本控制住了。身处风暴中心的上海人民在几个月里当然很难受,但其他省份会因为他们的牺牲得以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一两个月后,上海好了,全国也都好了。

上海加油!

#孙春兰赴上海:最短时间遏制疫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