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主席交给四老帅改变世界的任务,是哪四人?结局如何?
著名红色特工和新中国资深外交家熊向晖曾经说过:“打开中美关系是毛泽东主席的重大战略决策,影响深远。这一决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的前奏是1969年在陈毅主持下,四位老帅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和建议。”
1969年,中国面临着重大抉择。
随着中苏交恶,中国必须面对在国际舞台上被大国孤立的可能性,由于建国后中国和美国已经事实上处于无邦交状态,这就造成了世界上两大超级强国都成为中国对立面。而世界上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国家,不是美国的支持者就是苏联的卫星国,如何才能使中国不陷入孤掌难鸣的状态,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昼夜都在思考的问题。
1969年2月19日下午,毛泽东在自己的住处会见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说他们特殊,一是因为他们都是毛泽东曾经生死与共的老战友,二是因为他们几人目前已经不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见面了。
毛泽东笑容满面地看着这几位老战友,他们分别是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解放军高级将领,共和国元帅,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不朽功勋。他们也望着毛泽东,一段时间不见,主席显得苍老了许多。
毛泽东鼓励他们到下面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各类产业,最后,毛泽东告诉四位老帅请他们业的原因:“你们几位老总研究一下国际问题,由陈毅挂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参加。”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眼光惊人精准,在他召见几位老帅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已经升温成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似乎只要有一根导火索,就能将世界炸个天翻地覆。
苏联既然已经靠不住,那么应该如何考量和美国的关系呢?这是摆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一面是老对手、强大的美国,另一面是新对手、更加强大的苏联,中国该何去何从?
就在毛泽东召见四位老帅40多天后,即4月1日,中共九大开幕,按照毛泽东的意见,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都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这次大会上,对世界局势做了全新分析,认为战争的危险已经临近,并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
按照九大的论调,美苏两强为了争霸世界,既要联合又有矛盾,而中国则需要做好同时应对两强的准备。
九大之后,周恩来问陈毅对九大的国际趋势报告研究得怎么样了,陈毅愕然。九大报告是既成的政策,还要研究吗?
周恩来说,当然还要研究。接着,周恩来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毛泽东交给他们这个任务。
周恩来告诉陈毅,毛泽东是希望陈毅为首的四人小组能对国际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他们是元帅,身经百战,有战略眼光,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有独特的认识。现在很多熟悉国际事务的人都没有正常工作,而周恩来则忙于救火,无法分身,现在中国面临如此险恶的国际局势,如何尽快寻得机会占据主动是头等大事。毛泽东希望陈毅牵头组织研究讨论,再报周恩来,周恩来整理之后再汇报给毛泽东。
陈毅以手加额,恍然大悟,回去立即召集老帅开会,为保密起见,参加会议的只有四位老帅及其秘书。陈毅把第一次会议的情况向周恩来汇报时,却被周恩来批评了。
周恩来说,为什么开会要带秘书?以后开会,只限于你们四个人参加,不许再带秘书。
陈毅后来回忆周恩来的特殊要求时很感慨,周恩来是担心四位老帅碰在一起,难免会发发牢骚放放炮,如果有秘书在场,就可能有别有用心的人揪出他们做证据。周恩来不让带秘书,一是为了保护老帅们,二也是为了保护秘书们。
这就是周恩来,一个整天救火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人,居然还能考虑到这么细的问题!
当然,周恩来也能理解四位老帅上了年纪,如此重大的讨论,需要有个帮手。于是,周恩来答应让熊向晖协助陈毅他们,一是因为熊向晖长期搞地下工作,和四老帅都特殊的感情;二是因为熊向晖长于外交,曾任驻英代办,三是因为他懂外语。同时,派了外交部的姚广作为熊向晖的助手。
参加会议的人员就这样固定下来,四老二少,每周一次,一般是星期六的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由熊向晖负责召集。
陈毅说,会议的形式不拘束,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辩论,可以放炮,可以争吵,可以质问,可以打断,可以插话,大家坐在沙发上“坐而谈之”,美其名曰座谈会。会议期间,每人清茶一杯,由陈毅请客,算是对大家贡献意见的一点“物质刺激”。
陈毅说,目前国际局势异常复杂,瞬息万变,我们的座谈不能成为漫谈,不能没有重点。我们座谈的重点就是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
现在,苏联在北向中国虎视眈眈,美国在西对中国磨刀霍霍。苏联会不会从北边的蒙古向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美国会不会借南方的越南向中国进行直接打击,这是座谈的重点。而如何让中国摆脱这种美苏夹击的不利局面,则是座谈的重中之重。
陈毅告诉大家,我们谈出的东西达成一致后,由熊向晖整理记录,上报总理,总理审核其战略价值,没有问题就向主席汇报。
同时,陈毅强调会议的纪律,未经组织许可,不得外传任何座谈内容。
6月到7月,北京正值酷暑,盛夏流火。而中南海内更是热火朝天,陈毅牵头大家做了多次讨论和座谈,最后四位杰出的战略家达成一致,由熊向晖整理成文,这就是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
尽管在中共九大上,中央已经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下发全党,但毛泽东却认为有继续讨论和研究的必要。果然,四老帅的《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苏两强固然都与中国为敌,固然彼此也会加强勾结和配合,但他们的矛盾占据主体地位,在反华的大形势下,他们的矛盾和争夺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
《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一文中,四位身经百战的老帅精辟分析了中、美、苏三国的利益冲突和地缘政治,指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因此,美苏矛盾将在未来很时间内对世界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矛盾则成为相对较轻的一对;而美国为了对付苏联,需要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所以急于和中国建立联系,这是我们应该利用的。
四位老帅还形象地举出了历史上的例子,叶剑英说,诸葛亮在三国的矛盾中,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是可以借鉴的;陈毅则举了二战的例子,斯大林当年策略性地和德国签订友好条约,也值得我们借鉴。
《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上报之后,周恩来做了仔细研究。
报告中,四位老帅做出判断,苏联基于美国的威胁和中国的坚韧,绝对不敢贸然发起对中国的大战;而对于美苏的对中国的诉求,则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谈判时,必须坚持“原则上坚定,策略上灵活”的方针。
陈毅甚至建议,打开中美关系!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尽管苏联在中国的问题上态度强硬,一度在中蒙和中苏边境屯兵百万(实际有虚张声势的成分,这些驻军好多都是架子师),但正如四位老帅判断的,苏联不敢对中国大规模动武;而美国则加强了与中国的联系。
四老帅国际形势座谈会整整两年之后,尼克松总统的重要助手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来到中国,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会晤,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周恩来邀请尼克松在1972年5月以前访问中国,寻求打开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公报震惊了世界!
可惜,中国对美政策的发起人陈毅元帅却因生病住院,而未能亲自参加接待美国客人。
熊向晖到301医院看望陈毅,陈毅对已经开始松动的国际局势十分兴奋,说:“只有主席才会下这个决心,只有主席才敢于打美国这张战略牌。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这一次四位老帅中的叶剑英元帅和周恩来一起在机场迎接尼克松,并参与对美方的谈判。
可惜,这时的陈毅已经于一个半月之前病逝于北京,没有见到他主持的“研究”结出丰硕果实。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建交,两国关系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终于实现邦交正常化。
从1949年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到1969年四老帅务虚座谈会,再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再到1972年尼克松在两国没有邦交关系的情况下访华,最后一棒传到邓小平的手中,中美邦交正常的问题才得以最后解决。
好在,除了陈毅元帅之外的另外三位老帅,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等,都看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都看到了他们当年为之不懈努力的研究在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几“代”人的努力下,结出累累硕果。而陈毅元帅如果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