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旅文学之窗》丨清明缅怀:父亲的遗愿

发布一下 0 0

来源:央广军事·中国军号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三年了,父亲坟头也该是芳草萋萋了。孩儿不孝,今年又不能回去看望您了。孩儿更不孝的是,还没能完成您的最后一个心愿。


父亲最后一个心愿是:找到爷爷的遗骨,把爷爷跟他葬在一起。


爷爷是革命烈士,1948年为国捐躯时,父亲还不满周岁。爷爷的革命烈士证上写着:孙文体,豫皖苏军区三十五团一营三连战士。爷爷是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阻击黄维兵团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爷爷的烈士证,也是后来经过多方查证、核实后补发的。我小的时候,曾经问我的太爷,爷爷去哪了,太爷说爷爷打仗时失踪了,也许过几天就能回来了。


父亲后来成了遗孤,经过组织照顾上了学。父亲在“老三届”高中毕业后,遇上“文革”,大学不招生,他就参加了工作,当了一辈子的工人。


寻找爷爷成了父亲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经过多方寻访爷爷当年的战友,最终证实,爷爷是在安徽宿县(今宿州市)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战友们说爷爷很英勇,在冲锋时被机枪子弹射中,身中数弹依然往前冲,倒在了黎明的前夜。战友们说部队打完仗很快就投入新的战斗和战场,但是爷爷埋在了哪里,却没有人能说得清,除非能找到当年打扫战场的那个人。


父亲退休后,仍然在继续查找爷爷的下落。五年前,父亲终于在老家郸城县南丰镇找到爷爷当年一个叫张宪的战友。


张宪说,他就是当年因负伤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爷爷就是他亲手安葬的。跟爷爷埋在一起的,一共有17名烈士。他亲手挖了墓穴,把17名烈士挨着个排成一排,就地掩埋。张宪说,他砍了一颗小杨树,用刺刀砍成段再削成薄片,写上每位烈士的名字,插在他们的头部上方。张宪说,他把牺牲的战友都埋好,然后就留下养伤了。再后来,他就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时间过去快七十年了,我们就是找到那个墓地,上面的标牌恐怕早就风化了。


听到这些消息,我很是欣慰,马上找到在家乡民政部门工作的表哥,让他开车带着父亲和张宪,寻访当年的战场——爷爷的埋骨地。


经过一周多的寻访,终于找到了——安徽宿州西寺坡镇马家村。张宪对我父亲说,虽然变化很大,但可以肯定就是这个村子,掩埋的地点离一户人家的堂屋后墙不到5米。张宪的判断也得到了马家村里一位90多岁老人的印证,老人说当年这里确实打过仗,也埋过烈士。


然而,当父亲向这户人家询问并征求意见,能不能挖出烈士遗骨时,却被一口回绝了。


父亲打电话给我,我边分析边跟父亲说,也许是人家觉得不吉利,也许是觉得开挖的工程量太大,会给村里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再说,万一挖不到呢?还是再等等吧。


我安慰完父亲,就想到请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来帮忙,我在栏目官方网站上,登记了寻找爷爷的相关信息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清明节前,《等着我》栏目一位姓宗的编导打电话来,他说,经过多方寻找,目前可以肯定爷爷的遗骨就在父亲当年找到的马家村,经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最终同意进行遗骨挖掘。现在征求我的意见,到底挖不挖?我愣住了,说:“我考虑一下。”


父亲在三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后去世了,找到爷爷的遗骨,也就成了父亲的遗愿。


可是就在今天,我想清楚了。我想对父亲说:“父亲,孩儿不孝,爷爷的遗骨,咱就不挖了,既然爷爷和他的战友已经在祖国的土地上沉睡了70多年,咱就不再惊扰他们了,也不给国家、不给村民们添麻烦了,好吗?”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又何尝不是爷爷的心愿,不是每名烈士的心愿?


(央广军事·中国军号出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