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作于1903年中秋节,据说是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外泰顺客栈时所作,也是其最被广为人知的一篇名作。词中,秋瑾反复抒情。或借明艳的秋色反衬内心的苦闷,或直抒胸臆说身为女子之不甘,抒婚姻之不满,叹知音难遇之遗憾,诉国家危亡之悲哀。再联系她就义前没有任何遗嘱,只留下一纸“秋风秋雨愁煞人”地传说,倍感秋瑾之苦。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秋瑾,一窥这个中国近代唯一一位被称为女侠的女性。
01
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秋瑾诞生于福建,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她本该长成大家闺秀般的女子。
但她偏偏不与寻常蛾眉同,有着一颗叛逆的心,一副比男儿烈的肝胆。
少年读私塾时期秋瑾特别喜欢看杂剧,对如秦良玉一般历史留名的女英雄推崇备至,留有: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乃红颜。壮哉其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这样的诗句加以赞颂。
后因随父辗转看到台湾、厦门等地富人之时,一路上目睹了沿海各地洋人的胡作非为,更是坚定了她学习武艺,将来打跑红帽人的念头。秋瑾先是跟随表兄掌握了武术的基本功,学会了骑马、击剑、跳高、跳远,随后又在上海师从上海拳王蔡桂琴,学习了少林拳和剑术,如同武侠小说中所写行走江湖都得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秋瑾也为自己想了一个,正是后来传遍神州大地的“鉴湖女侠”。
不过此时已到20岁的,他仍旧难逃那个时期,所有女子都得历经的饱满婚姻。
1895年秋由他父亲秋寿南做主,许婚于湘潭当地的富户王家为三儿媳,于次年与王廷钧正式完婚。
与秋瑾的豪气不同的是王廷钧自幼娇生惯养,虽然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也一直习文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只是一个资质平平、没有平天下之大志的凡夫俗子,只想守着一份家业,温馨宁静过完一生。
这样的丈夫,显然无法满足秋瑾对他的角色期待,也不可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更难赢得她的尊重。
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幸福的。但幸福只是一种心态,冷暖自知,别人眼里的幸福永远是“你以为的幸福”。无论丈夫多么爱家尽责,对她多么温柔包容,她和他总是不能同频。
他要的是现世安稳,她要的是波澜壮阔。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迥异,注定他们的婚姻是一个悲剧,不可能长久。
因此秋瑾曾经写下了很多诸如“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这类表达对婚姻不满的诗句。
02
转折点在1902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亿5000万,而无力支付的清政府大开卖官之门。王家也为王廷钧在北京谋了一个工部主事的差事。秋瑾随着丈夫走出湘潭前往北京,结果路上轮船停靠大沽口,碰上洋人进行疫病检查,无论老幼都得脱光衣物。洋人见秋瑾光彩照人,就上前动手动脚。好在一位官员即使认出了他是新任工部主事的妻子,上前打圆场才幸免于难。
终于,她骨子里流淌的热血在陪同丈夫入京任职的旅途中沸腾。那一年,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西学,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后满目疮痍的祖国和清廷的腐败,心中无比激愤,立志献身救国事业。不仅参加了由京城上层妇女组织的中国妇女启明社,决心要为兴办女子新教育出一份力。她在其中结识了同样爱好诗文的吴芝瑛,别号--万柳夫人。二人无话不谈,秋瑾曾和吴芝瑛表示: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仗男人。中国最早的男女平等思想由此开始萌芽。
此时的秋瑾为了表示跟清政府划清界限,不再穿清代的女礼服,常常着男装,戴个鸭手帽,拄个细手杖。面对如此情况丈夫越来越不能理解她。在他眼里,这些是男人的事。可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自小就以花木兰为偶像的秋瑾,不屑做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的秋瑾,痛恨男尊女卑观念的秋瑾,面对丈夫的反对、族人的不理解,内心无比苦闷。
八年的婚姻于她而言就是年华的虚度,温馨的小家就是困住她的樊笼。
这一次,她决定做出改变。她决然丢下一儿一女,自费赴日本留学。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日本,除了除了学习,她还结识许多优秀人才,他们一起办报纸,作演讲,写爱国文章,提倡男女平等,以推翻满清统治、恢复中原为己任。据当时也在日本的鲁迅先生回忆:秋瑾姑娘很能干,有话当面说,语气很坚决,不拐弯抹角,所以不少人怕他。但她爱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饮,讲话精辟,热心公益,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和她接近。虽然秋瑾姑娘生的秀气,但人品很高。
在东京的秋瑾亲自主编了杂志《白话》,以图通过办报唤醒国民、开化智识。
有趣的是因为白话上的文章大都言辞激烈,宣传反清革命,男女平等,反对缠足等等当时非常禁忌的言论,所以作者大都不署真名,而是换上了诸如贪生怕死鬼、铁肝生、少年主人、苦学生等这类ID,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早期网络论坛的雏形。
1905年,学成回国的秋瑾结识了蔡元培、徐锡麟等进步人士,三人是绍兴老乡,一见如故,秋瑾便加入了光复会。蔡元培认为革命的实际行动无外两途,一是暴动,亦由男子担任,一是暗杀,女子较宜,并不介意秋瑾女子的身份。
秋瑾就由徐锡麟充当介绍人,非常顺利的开始了在光复会的革命之路。而就在同年的7月30日,在东京翅膀区新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各留日学生团体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正式合并为了中国同盟会喊出了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驱除大陆,恢复中华。”
这一时期眼看中国留学生的革命运动越搞越大,日本的文部省在中国清政府的要求下,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开始限制留学生的行动。日本的《朝日新闻》发文称清国人性格放放纵卑劣,致使中国流入学生陈天华愤而跳海自杀,并在死前留下《绝命书》,“20世纪之后有放纵卑劣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四字,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则鄙人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正所谓国破方知人种贱,字字珠心。
由此事开始在日留学生迅速分化,成为了汪精卫、胡汉民为首忍辱求学的“和平派”。和以宋教仁、秋瑾为代表,主张集体退学回国的“激进派”。因为此时孙中山先生已经前往美国,另一个领导人黄兴潜入内地开展和革命活动,同盟会群龙无首,两派争执不下,争到气愤之时秋瑾甚至拔出了随身携带的倭刀插在桌上,当场宣布了鲁迅、许寿裳等“和平派”成员的死刑。并警告称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蛮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者,吃我一刀。
此后两派学生每天都纠集百余人四处张贴海报,撕对方的海报,不时还发生斗殴,吵来吵去没有结果。究竟眼见陈天华的死渐渐没了声音,有的人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有的人害怕回国,被清朝一网打尽;有的人被日本政客从中调停,集体回国不了了之;秋瑾心灰意冷,留下一句:中国人办事总是虎头蛇尾。从此后不再和留学生共事,毅然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03
1907年初,秋瑾回到王家,索银二千两办大通学堂,王家明知这是反朝廷之举,却依然选择了支持她。但谁也没想到,拿到钱后的秋瑾竟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如果家人对她恶语相向,甚至虐待她,谁都不会责难。偏偏王家上下对秋瑾是如此之好。在当时人眼里,这样的女人若非忘恩负义,就一定是疯癫了。
面对乡人和亲友的唾骂,她没有任何解释,也不能解释。没有人能想到,一身侠骨的她内心也柔情一片。她正是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一条不归路,在决定参与策划起义后,为了不株连家庭,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掩人耳目。
一面是爱她的亲人和她牵挂的人,一面是灾难深重的祖国。该何去何从?答案早已明了。这一切,倘若是男子,试问有几人会唾骂?作为女人,即使在今天,也会遭遇非议,何况那个时代?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这一切,秋瑾早在1903年中秋节之夜就预料到了。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起义最终失败,侠女从此化碧血。
而此时徐锡麟也再次找上门来,委托她以兴办新学作为掩护,为起事做好准备。傻傻的绍兴知府贵福浑然不知,大通学堂已经成了地下交通站,还把大通学堂当成了自己的政绩工程,送上了“竞争世界,雄冠全球”的对联拍照炫耀。
就这样各地的会党的武装分子都被编入了学堂的体育专修科,由秋瑾亲自担任教,用兵法开始在打通学堂加以操练,至1907年4月已然发展成了8个军的规模。同时以光复汉族大政国权为口号,约定7月6日农历5月26日准备多地联合发动起义,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此浩大的声势清政府不可能不察觉。
浙江各地的分部在清政府的严查下,有按耐不住率先起事的,有的清廷都打到门口了,还要严守日期,不加以反抗,结果被各个击破。各地的被捕人员大都是从大通学堂毕业出去的学员,多地纷纷向绍兴知府贵府发来警告,而此时的秋瑾也收到了一个让她悲痛于绝的消息,在安庆刺杀安徽知府恩铭的徐锡麟被逮捕,当众剖腹挖心惨遭杀害,年仅35岁。
不过局势已经容不得他多么悲伤。浙江巡抚张曾易命令新军第一标标榜徐方诏带领300人日夜包围大通学堂。秋瑾提前得到了消息,开始指挥,连夜掩埋武器,销毁名册,疏散学员。而她本人因不知自身已经被告发,认为己系女人,毫无证据,即抓捕亦无妨,所以并未提前逃走,从容被捕。
1907年7月13日晚秋季,在绍兴知府衙门被知府贵福、会稽县知县李瑞年,山阴县知县李钟岳以及省兵管带徐方诏提审审讯。审讯中秋瑾对所供罪行一问三不知,问到同党之时更是出言嘲笑贵福:你常常到大通,还送我“竞争世界,雄冠全球”的对联,咱们还在门前合过影,您就是我的同党。吓得贵福草草结束了审讯。山阴县县令李钟岳同情秋瑾的遭遇,不愿用刑,给他笔墨,劝他把同党写下来。
秋瑾挥笔不作停顿,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作为最后的绝笔,提笔写下“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 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年近32岁,秋瑾死了,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许多人看似可笑的为社会献身。虽然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她,但他却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变成了革命者夏瑜,以人血馒头为背景,永远地被人们铭记,提醒着我们不时回望那个时代的悲哀,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天真,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天真的人,有着这些高尚的失败者,才能为中国的革命带来一缕曙光。
秋瑾正是选择了这种九死不悔的革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