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机app敏感权限获取与信息贩卖黑色产业

发布一下 0 0

当今每个成年人几乎都有一部手机,每天刷着短视频,通过手机聊天,发朋友圈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不知你的个人信息早已经被到处贩卖。

手机应用程序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对用户即时告知并申请用户同意,就是人们一般登录应用界面最底下的一行字,但是大部分人几乎不看就勾选了。处理用户个人信息 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最小够用”标准,得到用户同意。但是,在相关研究部门总结的《App个人隐私研究报告》中指出,越限申请、采集、传输用户信息是当下手机应用程序常见的情况。

越界提取隐私权限主要分为手机联系人权限、窃取短信权限、窃取定位信息等,很多应用会获取手机号码,读取你的联系人,读取你的通话记录,申请获得你的位置信息,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权限,更可恶的是如果你不给他权限,软件应用会自动闪退,很是令人气愤。

很多人对自己的信息泄露不够重视,认为这没啥大不了的,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在安装并注册登录应用时看也不看,直接把所有权限都同意了。过不了几天,你会发现怎么经常有推销电话打给你,问你要不要贷款,买不买房子啊,要不要买保险等,难道你不好奇吗,推销人员一上来就说你是xxx先生或者是xxx女士,那他们是怎么知道你的名字和电话呢,你还会天天收到各种垃圾短信,这就是你的隐私信息被泄露的后果之一。

前些年,去哪儿网、携程等平台相继被曝出利用大数据技术“杀熟”的事件。这些平台利用大数据 技术为每个用户创造消费画像,而后对不同用户实施价格歧视——同款商品对不同用户实施不同定价,搞不透明消费,大家都有所耳闻,比如应用通过访问你得位置权限,得知你经常位于一些高档场所,那么你的打网约车的价格都会比一般人贵上几倍等。

现今网购消费购物模式,以其购买价格的低廉性、购物的便利性、产品选择的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大部分人都会设置自己的收件信息,包括自己的电话和收件地址,还有一些实名信息。对网购平台来说他们拥有着大量公民信息,以前黑客盯着个人手机和电脑,通过各种病毒来窃取个人信息,现在黑客将目光集中到各大网购平台,伺机谋取更大利润。黑客通过技术手段攻击平台,获取网购信息和交易记录,再几经转手卖给上下游买家。

最常见的便是黑产“四件套”(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银行U盾),想想你的网购账号都绑定着手机号码,身份证,和银行卡,万一这些信息泄露出去,不法分子就会冒用你的信息进行洗钱,贷款,诈骗等违法活动。

之后便是与网购有关的快递信息泄露,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王某,曾利用职务之便从公司内部系统复制大量用户信息进行倒卖,仅仅两个月左右就获利两三万元。网购商品的流转需要快递支撑,如果有别有用心的快递员把你的包裹信息拍照下来进行买卖,那我们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泄露的。

现在的电信诈骗发生率是相当之高,一观看新闻就看到了哪里哪里某个人被骗了多少多少钱,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是诈骗分子掌握了你的具体信息,他们围绕着你的具体信息和家庭情况,编撰出剧本和话术,取得你的信任,最后完成诈骗过程。

有的人说自己根本没钱,不相信自己会被骗,但是有些人即使没钱也在犯罪分子的诱导下四处借钱或者贷款将钱财货款到诈骗团伙的账户上,并且等你醒悟时钱早就被取走了,况且诈骗分子基本上都不会使用自己的银行卡,而是使用他人信息开通的账户。

因此,无论是个人信息的所属者、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需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改变传统的安全观念与认知,了解个人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信息安全意识与素养,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不断培养防护技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