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清明时节。
此时,窗外并无雨声,啁啾的鸟鸣昭示着又是一个大晴天。
虽然天气并不怎么应景,但一早醒来,我还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追远的节奏。
我原本用了慎终追远这个成语,因觉得有些不妥,在百度一番确定其意思后,小心翼翼地将慎终二字删去。
慎终的字面意思是“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这对椿萱并茂的老月而言自然是不存在的事。
成语的出处是《论语•学而》中曾子的一番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显然,在他看来,如何引导老百姓妥善处理双亲的身后事并按时祭祀意义重大。
这应该是国人对清明节格外重视的原因之一。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个热议话题,抗疫有没有必要搞“动态清零”?
反对者的理由不外乎就是此举会影响经济发展,长此以往,民生难免出现问题。
确实,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选择躺平,他们高举“与病毒共存”的旗号,对那些死于新冠的老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认为这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但我们能效仿吗?
窃以为绝对不能!
且不说我们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就此放弃无异于半途而废,光是想想投降的后果,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当前,新冠病毒,特别是肆虐全球的奥密克戎,致死率确实比较低。
以香港为例,截至目前,累计确诊305819例,累计死亡8262人,病死率约为2.7%,其中又以超过65岁且有基础病的老人居多。
但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口基数逾14亿,一旦放弃抵挡,病毒很有可能席卷全国,届时,确诊病例会不断攀升,死亡人数会与日俱增。
据可靠分析,如此一来,会有几百万人因此殒命。
即使全是身体不好的老人,可他们大都是操劳一生的父母,有哪个为人子女者甘心面对丧考妣的局面?
若真是这样,明年的清明节,将有多少人会在坟墓前追思离世不久的亲人。
在中国古代,由于物质匮乏,确有一些地方存在“弃老”的残酷习俗,在湖北武当山一带,甚至发现了“寄死窑”遗址。
但我们现在欣逢盛世,物阜民丰,怎能弃老人于不顾?怎么忍心让病毒夺去他们的性命?
有一种说法真是骇人听闻,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负担十分沉重,若能淘汰掉几百万老人,那岂不是能解决不少问题吗?
这是人话吗?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相符吗?
按照这样的逻辑,得了重病之人,不管属于哪个年龄层次,统统应该放弃治疗,这样既能减少医疗支出,还能淘汰“老弱病残”,让群体更有竞争力。
这符合人性吗?这还有天理吗?
人类最引以为荣的文明是什么?
那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逐渐形成的具有精神意义且能温暖人心的一种东西。
我们怎能为了经济和民生走向文明的反面?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选择躺平的国家和地区走向了蛮荒,这只是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举。
我们既然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不该步他们的后尘,而是充分利用民族的智慧和体制的优势,更好地化解这场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
至于经济问题,那只是暂时的。
再说,过去的两年多,中国一直奉行“动态清零”的抗疫策略,而我们的经济发展却差不多是全球最好的,这足以证明放弃抵抗并非上策。
如今,天下已清明,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抗疫大战也很快就会迎来“清零”的那一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