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起初只是节气名称,后逐渐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上巳节交汇融合,成为“时年八节”中的清明节。这一天,既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感伤之日,也是扑蝶插柳、踏青赏春之佳节。
清明节,天清地明,天气渐暖,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不仅与扫墓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那么,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长寿的效果呢?
多吃“柔肝”的食物
清明正是上升清气、清除浊气的好机会。此时养生应重在养血舒筋,饮食讲求清淡,以清补为主,多吃蔬菜水果。
清明时节人体内肝气最为旺盛,因此应当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应当以温润、清补为主,不宜过多食用笋、鸡、海鱼等“发物”,可以食山药、菠菜、银耳、大枣等甘温补脾之物。
还可以吃一些黄花菜(一定要煮熟或炒熟),这种菜有开胸膈,平肝火,让人心气平和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忘忧草”。
防湿寒:健脾除湿
清明这段时间南方雨水开始增多,容易导致人体湿气过重,我们说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脾虚了以后,水湿运化不利,就会出现湿邪、身体浊重的感觉。所以在这个时候健脾除湿也很重要, 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如白菜、萝卜、芋头等。我们可以用陈皮+白术,煮水代茶饮,也有很好的健脾除湿的功效。除此之外,还要早睡早起,口味清淡,避免厚味肥甘,是护脾的关键。
预防这4类疾病
1、伤风感冒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雨水增多,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出门注意保暖,以防伤风感冒。
2、心脑血管疾病
阳气生发,气温一时下降,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腹泻
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也很高。如果一旦出现腹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消耗体力,补充水分,防止受凉,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过敏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环境,戴上口罩。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虾蟹、牛奶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另外还需当心一些带刺的草和草丛中的昆虫,最好穿长袖衣裤及长靴,避免擦伤皮肤。
捂一捂很重要
清明前后气温多变,我们除了要学会祛除身体内的湿寒,更重要的是从外在学会保暖。
1、小腿捂一捂,脑袋不痛苦
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
2、 腰腹捂一捂,下肢不麻木
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所以腰腹部的保暖也至关重要。
3、头颈捂一捂,上身全然暖和
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等诸多不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上衣。
在动作间养护肝脏
搓手心是非常好的养血保肝法。
方法: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是春季养生的一个不错的保健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起居:
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
同时,睡好子午觉(即每天中午11点到13点的午觉和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晚觉),以利于肝气的升发,以防春困。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