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手机屏幕看起来区别很大吗?
然后我们来看屏幕部分,值得注意的有,
第一是屏幕分为oled和lcd两种材质。
目前整体的情况是中高端的手机用的是oled,中低端的手机用的是l。
cd,其中oled无论从颜色表现力、对比度、亮度还有拖影现象等方面都要强于lcd,因此呢肯定是作为优选的。
我知道很多小伙伴不服,非要说什么lcd永不为奴之类的。
那么lcd的优势呢其实无非就三个,也是oled的劣势。
这个呢我们一会儿放在建议忽略这部分来详细说。
第二是屏幕的素质。
oled屏幕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品牌来区分,优选三星,其次是华新光电,然后才是京东、方、维、信诺之类的其他品牌。
它们的像素排列方式不同的换算系数分别如图,这个数越小就代表相同分辨率下越不清晰。
其实我感觉分辨率的损失倒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色彩表现里的屏幕通透感。
有的屏幕呢看起来很清亮,有的屏幕呢看起来很脏。
之前呢很多人说这。
周冬雨的屏幕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并不是真的离得很近了看觉得颗粒感太强,而是经常性的偏蓝或者偏绿,而且屏幕看起来有点脏,这些呢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后期调回来的。
关于这个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一下屏幕白点黑字的表现,比如说看看设置菜单对比一下。
第三是刷新率。
随着iphone13pro系列正式推出了一百二十赫兹的屏幕,手机可以说是全面进入了高刷屏的时代。
即便是很多两千元以下的手机也都支持高刷了。
高刷的好处其实大家很好理解,就是感受上更流畅嘛。
但是手机和电脑其实不太一样,电脑上的高刷主要优势体现在玩游戏上,而手机的高刷呢主要体现是日常的滑动操作上,而打游戏反而是次要的。
因为大部分的游戏都不只是高刷,有的就算支持了也还会因为性能跟不上而跑不出高帧率。
所以手机用户千万不要有玩游戏的时候才需要高刷这种心态。
屏幕方面建议忽略的。
先来说刚才提到的oled的三个劣势。
第一是烧屏。
由于oled屏幕的像点自发光的这个特性,如果长时间出现不动的像素点,就可能会被永久地印在屏幕上。
这个问题早些年比较严重,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系统层面的一些保护措施,加上手机的使用年限并不会特别久,其实呢并不需要太担心了。
第二是分辨率的损失。
刚才提到过,由于像素排列的问题,oled屏幕的清晰度不如lcd的。
不过你手机那么小的屏幕,通常超过1080p,只要你不是离得特别近,玩这个问题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第三是频闪。
后来的屏幕呢很多都使用PWM调光,有的人眼睛特别敏感,会觉得很不舒服。
即便是有的手机支持dc调光,但是在很暗的亮度下呢,色彩表现通常都会很糟糕。
其实前面两条啊都不太需要考虑了。
而第三条简单总结就是只要你不是总在昏暗的环境下看手机,并且眼睛又特别敏感,那还是优选oled就可以啊。
再说了,眼睛敏感还总要黑着灯玩手机啊,这什么屏幕也护不了眼睛,还是改变习惯更重要。
再来补充一些也是屏幕手机餐会经常写的,但很多都可以理解为是噱头。
第四是2k、4k分辨率。
这个刚才也提到过了,手机毕竟屏幕小,即便是2k、4k带来的直接感受上的提升真的没有想象的大。
所以我个人感觉手机1.5k左右,也就就是横向比1080p稍高一些,是最合理的分辨率。
2k的分辨率算是满足部分要求很高的用户,至于4k真的就有点徒增功耗的意思了。
第五是亮度。
很多厂商都会宣传自己的手机亮度很高,甚至到了1000尼特、1500尼特。
其实很多时候啊这些都是指在强光下的激发亮度,甚至有的只是播放hdr视频时的局部亮度。
而正常环境下,手动亮度能到五百尼特就算是很好了。
强光下全局激光亮度普遍也就八百左右,所以盲目地去比较一千三还是一千五。
看到个六百尼特的产品就下意识地觉得烂的不能用啊,这是很片面的思维。
这些数字并不能直接代表你日常使用的感受。
第六是自适应刷新率。
这点呢主要是针对安卓手机来说的,简单。
说就是刷新率可以根据你正在使用的界面进行动态调整,达到省电的目的。
而安卓手机呢由于没有办法统一软件的标准,目前基本上只能简单粗暴地在60和120赫兹之间来回切换,甚至部分情况还更费电。
所以呢目前安卓的LTPU、自适应之类的建议忽略。
相反的,苹果的自适应刷新率做得很出色,很值得考虑,确实能够有效地省电,增加续航。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