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5、4、3、2、1,点火…
在万众瞩目之下,在无尽期待之中,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一天是2003年的10月15日,这一天中国的辉煌史册之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历时21小时之后,神州五号返回舱平稳降落内蒙古。
中国实现了千年飞天的愿望,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了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当杨利伟返回航天城时,所有的航天员都紧紧围抱在一起,其中就包括邓清明。
为了飞天,多大的痛苦我都甘愿承受
“你看,这里有一块小结石,你能看到吗?”
顺着医生所指的方向,那块细小的结石在邓清明的瞳孔中不断放大,那一刻,邓清明全身上下的感受只剩绝望。
因为邓清明是航天员。
为了早日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太空,为了推动中国探索太空之旅,邓清明毅然选择接受手术,被迫开始了肾脏内多一根管子的生活。
因为这根管子,邓清明开始频繁出现尿血的情况,疼痛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能尽快消除结石,所有的痛苦邓清明都甘愿选择闷不做声。
因为在邓清明看来,他的生活中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航天,为了航天,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但邓清明训练了24年,精心备战了24年,却屡屡与航天失之交臂,至今仍在一线苦苦等待。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邓清明热爱航天,他甘愿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一直做替补。
邓清明追求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是自己个人荣誉的进步,委派谁执行航天任务不是邓清明所能考究和决定的事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当登天的交接棒传递到自己手中的时候,出色的完成航天任务。
为此,邓清明一直都在准备着。
1998年,邓清明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的十四分之一,他的战友很多都是中国航天届耳熟能详的人物: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这十四位由国家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从五湖四海赶来,因为一个共同的航天目标,汇聚在北京航天城。
他们挺着峻拔的身姿,在五星红旗下庄严许下了视祖国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誓言。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心中激动的火苗也窜动成型,从此刻开始,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飞天。
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成为集体事业的化身,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飞天,他们也只有一项荣耀就是完美完成飞天任务。
所有的荣誉都不归属于个人,所有的失败也由集体共同承担,这就是团队,但这也是从零开始。
他们需要在四五年之内学完全部的课程,开展完全部的训练,但在这次的学习上,所有人争取的都不是及格,而是最优。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
外太空有太多的未知,航天员所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在自己预判的范围之内规避所有的风险,一失足成,付出的代价也许就会是命悬一线,所以他们必须力争最好。
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邓清明自然也不甘落后。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好理论知识的地基,并且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了摆在邓清明面前的一大难题。
得在舍后,取在舍前,这个道理邓清明明白。
为了学业上的更进一步,邓清明献出了本就稀少的假期时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
幸运的是,因为卓越的表现,邓清明成为神九的备飞航天员,进入了强化队训练。
遗憾的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因为微弱的分差,邓清明遗憾落选,与自己热切向往的外太空失之交臂。
结果出来的那一刻,邓清明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的落寞,反而表露出了一种由内及外的自豪。
只要能登天,只要能在外天空留下中国探寻的脚印,邓清明便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即便迈出那一步的并不是自己。
努力做出成绩,决不让父老乡亲们失望
但在此之前,邓清明人生发展的轨迹很是顺利,是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模板。
1966年3月16日,邓清明降生在江西省抚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对于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他们一大家子都很高兴,因为邓清明是家中的长子,也是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在父母的殷切期待之中,邓清明逐渐成长起来,他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对未来也已然形成自己的期待。
走出农村,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邓清明奋斗的方向,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好弟妹们的表率却是懂事的邓清明揽在自己肩上的责任重担。
但看着懂事的邓清明,他的父母却很是心疼,因为邓清明对他们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鲜少主动向父母索要什么东西。
读高中的时候,13公里的上学路,别的同学都是骑自行车,可邓清明却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邓清明的布鞋总是比别的同学磨损得要快,其中的缘由邓清明虽未开口,但他的父母却懂。
第二年粮食丰收之后,邓清明的父亲便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
光鲜铮亮的自行车在贫穷的家庭格格不入,可就是从那一刻开始,邓清明便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1984年2月7日,两名美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漫游,在无绳索的束缚下在太空中行走,这是国际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阵刺激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邓清明刚好十八岁,正值高考和入伍的分水岭。
有一天,学校突然张贴了一张空军招飞的大字报,所有的同学在路过时都会忍不住地驻足观望,邓清明也不例外,可当同学们展开讨论准备报名的时候,邓清明却默默退出了人群,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
这并非是因为邓清明能力不行,而是他想早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与辛劳的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
但是,邓清明的父母在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之后,却反复鼓励自己的儿子报名。
内心对蓝天的渴望在父母的反复提及之下终于按捺不住,邓清明申请了一张报名单,在签名处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填完申请表落笔的那一刻,邓清明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加油,一定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待,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争光,邓清明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
也正是凭借此般坚定的信念,当顺利通过层层体检和选拔进入军校之后,无论经受多么辛苦的训练和学习,邓清明的嘴里都从来没有涌现过一句放弃。
因为在邓清明看来,自己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所以他必须拼了命地努力,不让这宝贵的机会从自己的指缝之间溜走。
但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半途而废的人,但幸运的是邓清明始终是言行一致的那一个。
在新疆哈密第八飞行院,邓清明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飞行员所有项目的考核,并在此后不久,以出类拔萃的成绩从同批次的飞行员中脱颖而出,获得驾驶歼击机训练的资格。
优秀背后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看着自己履历上辉煌的战绩,邓清明的心中却满是掩不住的自豪,因为他做到了,他实现了自己为父老乡亲们争光的目标。
邓清明不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还在1998年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航天员之一,他满心期待着自己能为中国做出更高的建树,但一连三次,他却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
可即便如此,邓清明依旧会拿出最好的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起飞,他时刻都在准备着,他也时刻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镁光灯下的不是邓清明,但任何一位能站在镁光灯下,走向太空的航天员背后的中坚力量一定有邓清明的一份功劳。
邓清明会在神舟十一最具挑战的33天模拟实验前将每一天的流程都逐字逐项地跟陈冬过一遍,即便自己只是备选。
邓清明会在神舟十一号最终飞天人选宣布的时候,由衷地对景海鹏说出:海鹏,祝贺你。
即便邓清明自己是落选的那一个,但在他心里,个人的荣誉得失永远是最次要的,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才是心中的第一,只要任务完成,所有的努力就不算白费。
邓清明会在神九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按照手册将所有的程序走一遍,完成一项之后,就在该项的任务之后打勾,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他却等到神九平稳降落之后才勾选。
因为对邓清明而言,任务完成固然是追求的目标,但战友的平安归来,才是他任务真正的结束。
没能亲自登天是邓清明心中的遗憾,但他却从未因此责怪过任何人,也并未因此松懈对自己的要求。
从成为航天员的那刻开始,二十多年来,邓清明始终勤勤恳恳,坚守航天人不移的信念,怀揣纯粹的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虽然邓清明未能走向台前,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他依旧是尚未被广为知晓的英雄,但在妻子和女儿的心中,邓清明却永远是二人敬仰的对象。
妻子满颜红会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平稳着陆的时候,身穿红色衣服,将一捧鲜花送到邓清明的手上,因为她知道这其中丈夫的功劳。
女儿邓满琪会将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开门声响起的时刻,抱紧自己的父亲,对他说欢迎英雄回家。
看着懂事的女儿和温柔的妻子,邓清明压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那一刻,邓满琪的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
因为少不更事,邓满琪也曾哭着对自己的父亲说: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
女儿突然的问答让邓清明措不及防,可他嘴里却还在说着:爸爸不会骗你的,爸爸一直在努力,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好不好?
年幼的邓满琪不懂父亲口中的奋斗,但随着年岁的渐长,她却日益觉察父亲的苦涩与顽强,她在生活的实践中读懂了奋斗的含义,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悟透了父亲坚守的初心。
在父亲永不言弃航天梦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2012年邓满琪大学毕业之后,毫不犹豫地进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了一名助理工程师。
工作的日益推进让邓满琪知悉父亲的辛苦,在神州十一号出征名单宣布之后,落选的邓清明收到了一封女儿寄来的手写信。
这是两人一贯的交流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传统化讯息的表达更显情真意切。
邓满琪在上面写道:我看到了你头发里面新生的白发,我也为在岗位上默默奋斗二十余年的你感到心疼,但是爸爸,你一直是我的骄傲,你是我见过最敬业、最无私的人,你把自己一生的热爱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你虽有憾,但我相信你一定无悔。
中国高速发展的幕后有太多无名英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昂扬向上的新中国。
如今,56岁的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只要祖国需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征,中国的发展史上有太多诸如邓清明这般的人,他们用数日如一的深耕,为中国开辟了新的发展。
他们用昂扬向上的热情,为中国点亮了新的可能。
他们是可敬可亲的,他们是可歌可颂的,他们是值得被铭记的真正的英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