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的有志青年张常清的参军方式是朝廷征兵,也就是义务服兵役制,而且他还不符合征兵条件(家里太穷,买不起像样的武器装备),但是作为有志青年的他,靠科举肯定是不可能了,因为家里穷没法供他读书,再说了即使条件允许,在那个年代想通过科举谋个出身对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他着实很有难度。
那么想要改变命运的他该怎么办呢?恰巧本村首富的独子符合征兵条件,又正巧这位独子李贵仁不想去参军,所以张常清就得了这么个替人参军的机会。如果张常清在军队一直都是个基层士兵,那么也不会引起别人注意,这次打完仗回老家就可以了,接着过他的日子,顶替一事对他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更没有人脸识别系统,像这种冒名顶替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另一种结果就像是木兰替父从军一样,一不小心成了主角,皇帝离不开的那种,那么李贵仁的身份就瞒不住了,因为兵部、吏部、户部和工部那里都要有相关的文件需要李贵仁签字,而且相关部门还要差相关人员到村里报喜,到了李贵仁家一看,真正的李贵仁正在院子里搂着自家胖老婆荡秋千呢。
不用担心,上面说了,张常清已经是皇帝眼中的红人,国之栋梁,股肱之臣,肯定不会因为茂名顶替一事怪罪他的。虽然不合程序,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不仅不会怪罪张常清还会为其正名,这时候各部门就要把之前的备案信息全都改一遍,虽然心里会有怨言但是只能憋着。老大都不怪罪,小弟们自然不敢说什么。没准皇帝一高兴还会赐李贵仁一个小官做做,因为如果不是他也不会发现张常清这种栋梁之材。
在唐朝像张常清这种除了义务服兵役这种从小兵开始往上熬的模式还是其他的从军报国(升官发财)途径吗?
如果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之前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是在这之后问的话,那么得到的答案则是,有的。
武则天在称帝的第十一个年头,带着一众文武官员及面首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虽然在长安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生病的时光占据了大半时间,但是也干了不少大事,比如接见了日本遣唐使的同时顺便对全天下的武术爱好者做出来来自官面的肯定。长安二年正月十七下制(别的皇帝就是下诏):“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此令一出,天下习武之人为之振奋不已。之前说过,唐朝的年轻人不同于其他朝代,任侠使气的最终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获取皇帝的注意然后一展抱负。儒家教条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就是祸世之言,就像现在很多的人认为读书无用一样。说不定有很多正在被家里大人逼着学习儒家经学的适龄青年会把手中的书付之一炬或者撕成碎片甚至把拿着戒尺的老师暴打一顿也未可知。
武举分为武制举和武贡举两种。
武制举是只有特殊年份才会召开的武林大会,比如皇帝登基、太子确立,皇后大婚以及皇帝认为重要的年份举行。这样算一算在702年之后和平年间就有不少次,李显登基,李旦登基,李隆基登基;李重俊被立为太子,李重茂被立为太子(他登基的时候肯定是不会举行武制举的,因为这个事情他说了不算,主要是没人把他当回事),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李亨(多次改名之后比较出名的名字)被立为太子;韦皇后被册封为皇后(由于结婚结的比较早,大婚是不可能了,还好册封的比较晚),王皇后被册封为皇后(情况和韦皇后差不多);李帽去杨玉环的时候,(由于他娘在宫中地位如同皇后,所以他结婚也算是特殊年份),改元天宝的时候,杨玉环被册封为杨贵妃的时候都有可能进行武举考核。
武贡举像科举一样属于常规考试,在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每年都会举行一次。
在参加武举考试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考试条件,这里可不是武侠电视剧里的比武招亲大会或者争夺武林盟主的武林大会,是个人都可以参加。既然是朝廷举行的考试,准考证是必不可少的。
准考证从哪里获取呢?
从当地官府获取,只有出具当地官府提供的准考证才能参加兵部组织举办的武举考试。准考证上一般会写上考生智勇双全,谋略过人之类的话语。如果准考证上写着考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或者有“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的能力之类的话语。那么主考官肯定会非常关注这位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可能就是皇帝苦苦寻求的“将才”,能挑选出来把名字呈上去皇帝一定会非常高兴,说不定会有赏赐下来。
另一方面是这样的人才如果被朝廷录用有可能未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毕竟在唐朝当官不容易,好多个萝卜等着一个坑,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直存在,考官肯定会对这些人的要求非常的严苛。真的又应了那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对了,参加武举考试一定要搞清楚当年考试的时间,提前备考是很有必要的,临时抱佛脚是很危险的行为。每年一次的常规考试武贡举的考试时间是每年的十一月份,考生一定要在每年十月份到达首都长安或者洛阳做好考前的各项准备以及提前适应一下首都的生活,万一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可以提前调节一下,在考试的时候发挥自身最佳水平。
如果有事耽搁了,十一月份才赶到考点,即使考前各项事项都没什么问题,一旦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吃不下饭四肢无力或者拉肚子,那么考试肯定是考不好的。
之所以在这么冷的天考试主要是这个月份基本上没有战事,兵部相关人员可以专门负责考试的事情为朝廷多多的吸纳人才以备来年在战场上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我方获取战争胜利带来更大可能。
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武举考试的活动量太大,考生们肯定会大汗淋漓,如果在其他季节不利于靠什么的发挥,想想也是,满头大汗怎么射箭,万一正在瞄准箭靶的时候,一滴汗水流进了睁着的那只眼里导致拖把,大唐因此丧失了一位神箭手岂不是太过可惜。万一正在负重前行的时候,因为头上的汗太多一时没忍住用手擦汗导致手上的东西砸中后脚跟导致无畏的伤病岂不是大大影响考试成绩。当然了后面这些都是我的主观臆测而已,史书上可没有相关的记载,哈哈。
之前多次提到过出身在大唐的重要性,在这里也是如此。即使是全部通过考试的优秀考生(每年能全部过关中举者不过十余人而已,一方面是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不像参加科举考试的那样多,另一方面是考试内容并不是很简单)因为出身的不同,在兵部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对于那些自身已经是五品以上勋官或卫士以及家中有人在朝做官的官二代们可以直接到兵部去讨个官做做,上面说了好多个萝卜盯着一个坑的现象一直存在,所以这些人去讨官不一定能讨得到。对于那些身份次一等的,比如低级别的勋官或者其他的二代们,朝廷会先给他们一个"散官”待遇,过几年只拿工资不上班的日子后再分配官职。而那些普通老百姓比如张常清这种,会被列入干部提拔考察对象,领工资不上班那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以看出普通老百姓在唐朝无论是文科还是武科想要做官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