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昨天你哪下雨了吗?有没有注意到昨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七——一个让农民害怕下雨的日子?有没有想起“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最怕四月十二下,当天湿了乌鸦毛,小麦要从水里捞”的农谚说法呢?怎么三月的三七,四月的初一、十二等这些日子下雨就不好呢?想了解根由的话,你可以往下看。
辛苦种田的农村人总是习惯于说自己是“靠天吃饭”,因为他们自己心里非常明白,“农事看天”,没有老天的帮忙,天公要是不作美,就算是时节到了,农民想做也该做的农事心里再急再想也没有办法顺畅着去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
一句农谚说“怕雨”,农谚“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当天湿了乌鸦毛,小麦要从水里捞”,诉说的正是种田农民害怕农历上的这些既定的特殊日子阴天下雨的忐忑心情。
春来春暖,气温回升。三春大忙的时节是每一个种田农民都必须准备应对的。农时和农事不等人,农历上的三月涵盖了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不可违背也一刻耽误不得的紧迫农事规律。而包括初七、十七、二十七在内的三月的“三七”,前前后后正好牵连了整个农历的三月。
种田的农民都晓得,一次降雨过程的出现,耕地播种的农事都会无奈也不可避免地要耽误上几天的时间。倘若是三月的“三七”都下雨,淅淅沥沥地过不了几日就淋上一场春雨,再怎么说“春雨贵如油”,贻误了春耕、春播和春管,农民渴望的丰收也难保不会打上一些折扣。所以,就要生“怕”。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差不多都会赶在公历的“五一假期”前后,这一时间正是北方冬麦区的小麦完成拔节后,抽穗、扬花、授粉的重要时段。抽穗后的冬小麦扬花授粉,比较适宜的温度是16℃——22℃,最高不能超过32℃,最低也不能低于9℃。除此之外,最好还应该有晴天适宜的光照给予助力。
农历四月初一前后的几日内阴天下雨,气温无疑会随之变低,很不利于冬小麦花粉的成熟。阴雨天缺少适宜的光照,不仅不能助力冬小麦的扬花授粉过程,相反还会抑制冬小麦花粉的成熟和飞散,阻碍扬花、授粉、受精过程的正常完成,影响产量。因此,必然让麦农生“怕”。
农历上的四月十二逢上的是公历的5月半头,此后的十几到二十天后,北方麦区的冬小麦就要成熟并开镰收割。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干热风”这一气象名词,“干热风”是严重危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灾害性气象因素。在冬小麦开镰收割的前10多天里,如若有相应的降雨过程,雨后转晴升温并在两三天内使麦田环境气温达到30℃时,便会对成熟前的冬小麦造成“雨后热枯型”干热风危害,导致严重减产。这注定会让麦农“怕”字当头。
“当天湿了乌鸦毛,小麦要从水里捞”,依据来自于“气象韵律”。“气象韵律”上有冷暖空气30天左右转换交替的规律性说法。农历的四月十二当天下雨,预示着一个月后的五月十二前后的几日也可能会有阴雨天气过程出现。而此时对应的正是芒种才刚刚交节的几日内。“芒种三天见麦茬”,冬小麦已经进入到蜡熟后的最佳收割期。此时要是下雨,可以说是“老天不开眼”,把雨中抢收小麦比喻成“小麦要从水里捞”也是不失形象的。
应该说,好多农谚式说法,都是农民对过往自身实践经验做出的总结凝练,起码这一句“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当天湿了乌鸦毛,小麦要从水里捞”的谚语说法,背后蕴藏的是满满的科学道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