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北京的某家四合院内,穿着白色短袖的邓小平,正站在院子中间来回踱步,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出现。
不一会儿,他等的人来了,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名叫丛丹。
对方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惊讶地愣在了原地,反而是邓小平上前握住了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之后,便带着慈爱的语气说道:“你长得真像你父亲!”
听到这句话,丛丹的眼眶顿时湿润了,下一秒,她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邓小平
原本这次她带着父亲的“00001”号烈属证,千里迢迢来北京,就是为了能为他恢复名誉。
现在得到了邓小平的亲自接见和安慰,丛丹心中所受的委屈全都涌了出来。
那么,丛丹的父亲究竟是谁?为何他能获得“00001”号烈属证?与邓小平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誓死不当卖国贼
丛丹的父亲,叫做丛德滋,辽宁凤城县人。
他出生于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是五个兄弟姊妹里的老大。十二岁时,丛德滋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凤城第二师范学校。
丛德滋
在这所学校里,他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览中国的古典小说,翻阅历史书籍,了解历朝历代的故事,他也可以学习琴棋书画诗赋,不断的充实自己。
然而,校园内的生活虽然很美好,却也无法阻挡外界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
当时由于国内各军阀割据混战,第一次革命战争很快便轰轰烈烈地爆发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丛德滋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翻旧的制度,中国人民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和解放。
从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丛德滋先回县城里教了一年书,这一期间,因为见证了社会潮流急剧变化,他便萌生了继续求学的想法。
碰巧,当时主持着东北军政的张学良,担任了东北大学的第三任校长,因为很注重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他便将父亲张作霖留下的大部分遗产,全部用在了学校的建设上。
同时为了激励更多有志向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东北大学还规定学生可以享受补助金,这对于家境贫寒的丛德滋来说无疑帮助很大。
很快,他就考进了沈阳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开始攻读史地专科。
在校期间,丛德滋的思想再次受到了深刻洗礼。
张学良
1928年,日本强势索要吉林省的五路权,遭到了东北以及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聚集到督署前请愿,结果却遭到了军警的残酷镇压,死伤者多达上百人。
在此情形下,校长张学良立即来到东北大学,对着学生们表明自己不当卖国贼,将会通过外交手段跟日本当局交涉。
他希望学生们都能抱着爱国的目标,努力学习,将来服务社会,一定要让中国富强起来!
听到张学良的这番训词,年纪轻轻的丛德滋,顿时心生敬佩之情,救国救民的信念也愈加坚定。
1931年初,眼看东北大学已经走上正轨,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同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地区大肆烧杀抢掠。
可恨的是,因为蒋介石的一道卖国指令,几十万的东北军不得不退回关内,于是大批的东北民众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处境十分凄惨。
至于东北大学,早在事变当天就已经被日寇给侵占,当时不仅是校舍,就连被师生们视若珍宝的图书也被销毁殆尽。
而为了抵抗日寇的侵袭,丛德滋就和所有的爱国学生都手拿着木棍保卫学校,不幸的是,因为日寇的强势镇压,其中有不少人都牺牲在了枪口之下。
因为始终记得张学良校长誓死不当卖国贼的训词,东北大学的学生们采用了各种方式与日展开了战斗,最后见昔日校园已经成为了日寇的兵营,他们只能被迫离开。
之后,丛德滋就跟着同学一起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而在阅读了马列主义的著作以及大量的进步报刊之后,丛德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志向。
不畏强权的执笔者
1933年,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很快热河也沦陷了。
得知这一噩耗,全国人民都愤慨不已,纷纷谴责蒋介石的行为,结果他反倒将责任推到了张学良的身上,迫使他不得不辞职去欧洲“考察”。
张学良
张学良出国后不久,丛德滋也从东北大学毕了业,之后就被介绍到了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工作。
这一期间,丛德滋一直在跟中共党员和进步同学秘密接触,私下进行爱国革命行动,比如担任《西北向导》和《西京民报》的主编,积极宣传抗战和党的政策。
或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励鼓舞东北乃至全体中国人民,敢于站出来与日寇对抗。
次年,得知蒋介石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还把张学良从国外给召回来,让他带领东北军前去“剿共”,丛德滋气愤不已。
他直接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蒋介石卖国的行为和发动内战的行径,言辞颇为犀利。
正因为如此,丛德滋被国民党安上了“共党嫌疑人”的帽子,并且还被羁押在了武汉行营,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丛德滋
在被释放出来之后,丛德滋便担任了张学良的秘书,跟随着东北军去往了湖北。
见他们频繁吃败仗,士气颇为低迷,反对内战的情绪也日益强烈,丛德滋便写下了不少抨击揭露国民党内部腐败的文章,将它们发表在了报纸上。
结果他再次被捕入狱,后来还是经张学良营救,他才恢复自由。
1936年12月12日,由于蒋介石一心剿共,始终不愿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便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当天早晨,张学良的秘书找到丛德滋,要他接管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机关报《西京日报》,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出版报纸,将事变的真相告知全国人民。
丛德滋深知事情紧急,他也顾不上连日的劳累,跟同事们商议过后,就决定将报纸名称改为《解放日报》,在一天的时间里将报纸发行了出去。
让人意外的是,西安事变过后,蒋介石虽然同意与共产党一致抗日,但对于扣押自己的张学良却怀恨在心,很快就将人给囚禁了起来,同时还对西安采取了高压和收买等一系列的政策。
无奈之下,《解放日报》只能停刊,丛德滋不得不离开西安一路撤往了江苏淮阴,最后来到了上海,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他结识了爱人王竹青。
两人共同投入到了保卫上海的战斗中,后来上海失守,他们便辗转回到了山西老家邠阳东赵村结了婚。
巧合的是,八路军的总部正好设置在这里,丛德滋立即与他们取得了联系,继续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期间,他还有幸结识了邓小平和杨三立等一众革命同志。
1937年11月,丛德滋接到上级委派的任务,要从山西转到西北工作,在途径西安时,他见到了林伯渠同志,12月底时,丛德滋就被介绍到了兰州工作。
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丛德滋一到兰州就开始筹备创办“民众通讯社”。
这是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密领导的群众团体,到1938年2月时才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为我党提供更好的宣传舆论阵地,掩护我党的同志和进步文化工作者等等。
同年秋,在谢觉哉、伍修权等人的介绍下,丛德滋被中共中央直接批准成为了中共特别党员。
谢觉哉
而后随着国内局势不断变化,进步书籍多数被销毁,“民众通讯社”也被注销,丛德滋便接受了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打入了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掌握他们的具体信息和情况。
丛德滋明白这一任务充满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接受了。
好在当时担任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的是他的老熟人曾扩情,两人曾经在东北军分会工作过,是上下级的关系。
对方并不知晓他的真正身份,对他也比较信任,于是丛德滋就开始不动声色的秘密为我党传递情报。
女儿千里迢迢赴京
1940年,整个西北地区已经被“白色恐怖”笼罩,特务汉奸活动十分猖狂,甘肃工委遭到了破坏,丛德滋的秘密行动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怀疑。
当时不少党内同志都在组织的指示下赶紧转移到了别处,伍修权同志也向丛德滋转达了这一通知,谁知他却坚决要留下来继续工作。
结果不久之后,因为叛徒出卖,国民党收到了一份共产党员的名单,上面的第一个写的就是丛德滋的名字。
他们立即派人将丛德滋抓了起来,关进了大沙沟监狱。
在这之前,丛德滋正准备去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临离开时,他还郑重地告诉妻子王竹青:“如果我八点还没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你应该镇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意志坚定,及时跟组织取得联系,坚持斗争到底,还有,带好两个孩子!”
看到丈夫义无反顾的离开,王竹青满心担忧,她期盼着丈夫能安然无恙的完成任务,却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丛甘与丛丹
在狱中时,为了能从丛德滋口中逼问到有关共产党的情报,国民党特务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后来见丛德滋始终不愿意松口,他们又把人给囚禁到了一个不能伸腿,也不能站直腰的牢房里。
丛德滋就这样每天吃着烂白菜和糠馒头,喝着洗过菜的水过活,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要透漏任何一个字。
在被关押的那段时间里,丛德滋还在想办法为我党传递消息,而党组织和党内同志,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将他营救出来。
但不幸的是,因为遭受了太长时间的折磨,丛德滋还是不幸离世,那年,他才32岁。
之后为了掩人耳目,敌特就将丛德滋的尸体扔到了一个山洞里,还通知王竹青前去领尸,很快,党组织也获知了这一噩耗。
他们立即派人将丛德滋的遗体带了回来,安葬在了兰州的五省义地墓区,并且举行了公祭。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开始着手确认革命烈士的身份,寻找烈士的家属。
那时候王竹青早已带着两个孩子不知去向,还是中央军委联络处通过到处打听,才知道她仍然生活在兰州,只不过已经另嫁他人,两个孩子丛丹和丛甘也改了名字。
他们迅速将王竹青一家的情况以及丛德滋的牺牲的情况告知了毛主席,而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毛主席就把亲自签署的国字0000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发到了王竹青的手上,并且还予以了他们优待。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丛丹得知自己父亲另有他人,急切地想要知道他究竟是何身份,可父母却很少提及。
后来长大经历一些事情,得知亲生父亲被打成“苏修”,连带着她也受到了影响,丛丹就更想知道他过往的革命故事。
历经十几年的时间调查,丛丹终于了解了,这个从未见过的父亲,短暂的一生都在为党、国家和人民付出。
下定决心之后,丛丹便决定拿着国家授予父亲的“00001号”烈士证去北京,为他恢复名誉。
她先是找到了曾经与父亲共事过的伍修权,之后在对方的安排下,她又见到了邓小平。
丛丹
对于丛德滋这位革命同志,他仍然记忆深刻,而看到眼前的女子跟丛德滋年轻时那般相像,邓小平也不禁感慨万千。
他安慰着痛哭流涕的丛丹,又询问了她近些年的情况,并且还以自身的经历,劝慰丛丹一定要坚强。
双方分开时,邓小平还语重心长地告知她,往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告诉自己。
丛丹明白邓伯伯的心意,她并没有来过多叨扰,而是把父亲的遗物捐给了辽宁省,希望他能真正的魂归故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