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三晋联盟的解体,是地缘上的必然?

发布啦 0 0

晋阳之战后,赵魏韩三家都经历了家主的更迭,魏桓子病逝,其孙魏斯继位,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魏文侯。在他执政期间,经过长时间的谈判,终于跟赵、韩两国达成协议,三家约定互不侵犯,并联合起来向外扩张,史称三晋联盟。

三晋联盟,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事同盟,他们占据要冲,国富军强,数十年时间里,四面出击,战无不克:向北进击匈奴,设立上郡;向西越过黄河,建筑少梁城;向东攻克平阴,打入齐长城,引发田氏代齐;向南侵占楚国的北部疆域,割据大梁等城;此外,灭中山、俘宋君,侵吞周王室与卫、郑的领地,一时之间,赵魏韩加起来甚至超过了晋文公时期的势力范围。

为何说三晋联盟的解体,是地缘上的必然?



如此强大的联盟,却没能持续多长时间,魏文侯逝去后,新即位的魏武侯锐意进取,裹挟韩赵二国继续向外扩张,魏国国势在此期间达到鼎盛,诚可谓战国初期第一霸主,但三晋之间的裂痕却日益扩大,到魏武侯后期,曾经的钢铁盟友已经开始频繁互捅刀子,其实这不光与魏武侯的性格有关,三晋之间的地缘恩怨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翻开战国初期的地图,我们会发现三晋的辖境堪称夸张,犬牙交错,根本不能连成一片:赵国情况最好,基本占据了晋国的北部,东邻燕齐,西部北部都是戎狄,自己的腹部却楔进去一个中山国,后者经常受燕、齐的撺掇给赵国捅刀子.

韩国占据晋中,但其东北部被赵三面围住,就像一个触角被人掐住,南面挨着楚国,东南部则是周王室和郑国,此外东西侧跟魏国有几百公里的接壤,还有一块飞地靠近宋国;魏国更夸张,两块差不多大的辖境分居韩国两侧,还有数不清的飞地散落在赵、韩境内。

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你无论如何做不到全力外扩,只要军队一出,指不定谁就背刺一发,就好像我们看如今的非洲地图,冈比亚在塞内加尔的腹部横着剌了一刀,怎么想都难受。

为何说三晋联盟的解体,是地缘上的必然?

细细数来,赵有韩、魏、燕、齐、中山、楼烦、林胡七个邻国;韩有赵、魏、周、楚、郑、宋、卫七个邻国;魏则挨着赵、韩、秦、楚、齐、卫、郑、周八个国家,另外还要加上部分未立国的草原部落,是不是看着都头大了?

既然三家分晋是打过商量的,为什么不分成相对独立的三块呢,这样不仅能治好强迫症,更重要的是减少几个邻国,尽可能降低多线作战的可能性。这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赵魏韩都是晋国的六卿之一,他们的领地本来都是晋君封赏的,自然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魏国尤其明显,而灭掉范、中行、智三家后,他们虽然都扩大了版图,却仍旧连不到一起,虽然在谈判中置换了一些地,但那都是新占的部分,自己祖先经营日久的城池,怎么会乖乖拿出来交换呢。

晋阳之战后,作为最大战胜国,赵自然毫不客气地拿走了智家大部分领地,而魏韩则挑了距本来领地比较近的城池,再把晋国国君的地盘瓜分一番,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但也正是由于分地酿成了隐患,导致三国国境犬牙交错,难以管理。

三足虽能鼎立,但搅成一团后,再也达不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了,只要产生一道裂痕,就能最终演变成巨大的鸿沟,而这道裂痕很快就出现了。

为何说三晋联盟的解体,是地缘上的必然?



魏文侯在位时,魏国国力逐步超越了赵国,跃居三晋之首,但由于文侯本人宽厚的性格,三国之间相处还比较融洽,赵魏韩本身处于平等关系;但魏武侯年轻气盛,自恃国力强大,很快就转变了思维.

把赵韩二国视为新兵库和资源基地,把赵韩二君当成附庸或臣下,加上魏国在外扩中得利最多,三晋之间很快产生了嫌隙。

为何说三晋联盟的解体,是地缘上的必然?



魏武侯少年时代就从军出征中山,不到二十岁就当了一方之主,很难体会乃父坚忍为国的用心,面对赵韩的异动,不仅不予安抚,反而以武凌人,加上其余诸国的从中挑唆,三晋之间终于从默契无间到兵戎相见,到魏武侯去世时,魏国已然失去了牢固的后方,陷入多线作战的囧境,而失去了魏国强大国力的翼护,赵韩两国也沦为秦楚齐之间拉锯的战场,锐不可当的三晋联盟宣告彻底破裂。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