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懊,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内伤元气,须用黄、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老痰,须用海石为主。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
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水泻须用滑石为主,
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
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咳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
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
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黄胆,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附子为主;
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
补气须用黄、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
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虚汗,须用黄、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
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
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虚烦,须用竹茹为主。
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
头右痛,须用参、为主;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
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
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
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
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
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
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
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
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
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
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
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
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
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
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
结核瘰,须用夏枯草为主。
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
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
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
痿,须用参、为主。
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
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
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
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
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
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
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
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
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
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
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
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
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
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
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
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
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
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
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
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
发背,须用槐花为主。
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
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
恶疮,须用贝母为主。
疔疮,须用白矾为主。
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
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
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
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
湿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
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
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
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
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
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
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
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
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
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
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
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
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
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
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
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
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
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
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
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
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
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
附引经药
羌活:味苦微温,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太阳表、里经引经药。
升麻:味甘平,性微寒,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阳明表、里经引经药。
柴胡: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阴中之阳药。手足少阳表、里经引经药。
白芷:味辛温,升也,阳也。
防风:味甘温,升也,阳也。
当归:味甘温,可升可降。
独活:味苦平,足少阴引经药。
木香:味苦辛温。
槟榔:味苦平温。
吴茱萸:味辛热,可升可降,阳也。
藿香:味咸温,可升可降,阳也。
川芎:味辛温,升也,阳也。
黄连:味苦寒,沉也,阴也。
黄芩: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也。
大黄:味咸寒,其性沉而不浮。
黄柏:味苦寒,沉也,阴也。
元明粉:味咸寒,沉也,阴也。
白术:味苦温,可升可降,阳也。
人参:味甘微寒,升也,阳也。
黄芪:味甘温,升也,阳也。
甘草:味甘平。
半夏:味辛平,阳也。
陈皮:味辛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
青皮:味苦寒,沉也,阴也。
枳壳:味酸微寒,沉也,阴也。
枳实:味苦酸平,沉也,阴也。
桔梗:味苦平,升也,阴中之阳。
知母:味苦寒,沉也,阴中之阴。
藁本:味辛微温,升也,阴中之阳。
生地:味苦微寒,沉也,阴也。
熟地:味苦微温,沉也,阴也。
五味子:味酸温,降也,阴也。
川乌:味辛热,浮也,阳中之阳。
白芍:酸微寒,可升可降,阴也。
白茯苓: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泽泻:味甘咸微寒,降也,阳中之阴。
薄荷:味辛微温,升也,阳也。
麻黄:味苦温,升也,阴中之阳。
厚朴:味咸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阳。
杏仁:味甘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巴豆:味辛热,大毒,浮也,阳中之阳。
黑附子:味辛热,大毒,浮也,阳中之阳。
苍术:味甘温。
秦艽: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白僵蚕:味咸平,升也,阴中之阳。
白蔻:味辛温,升也,阳也。
地榆:味苦微寒,沉也,阴也。
连翘:味苦平,升也,阴也。
阿胶:味甘平,降也,阳也。
桃仁:味苦平,降也,阴也。
生姜:味辛温,升也,阳也。
石膏:味甘微寒,沉也,阴也。
桂枝:味辛热,浮也,阳中之阳。
细辛:味辛温,升也,阳也。
栀子:味苦寒,沉也,阴也。
葛根:味甘平,沉也,阴中之阴。
瓜蒌根:味苦寒,沉也,阴也。
猪苓: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干姜:味辛热,可升可降,阳也。
龙胆草:味苦寒,沉也,阴也。
苏木:味咸平,可升可降,阴也。
杜仲:味辛平,可升可降,阴也。
天门冬:味苦平,降也,阴也。
麦门冬: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木通:味苦平,降也,阳中之阴。
地骨皮:味苦寒,升也,阴也。
桑白皮:味甘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
菊花:味苦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红花:味辛温,阳也。
赤石脂:味甘温,降也,阳中之阴。
通草: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乌梅:味酸平,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川椒: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
葳蕤:味甘平,降也,阳中之阴。
秦皮:味苦寒,沉也,阴也。
白头翁:味苦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牡蛎:味咸平。
干漆:味辛平。
南星:味辛温。
商陆:味辛平。
葶苈子:味苦寒,沉也,阴中之阴。
海藻:味咸寒。
竹叶:味苦平。
葱白:味辛温。
天麻:味辛平。
大枣:味甘平。
威灵仙:味苦。
牛蒡子:味辛微寒,降也,阳也。
草豆蔻:味辛温,浮也,阳也。
元胡:味苦温,可升可降,阴中之阳。
引经药举例
肺经引经药:白芷、升麻、葱白。
大肠经引经药: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胃经引经药:葛根、升麻、白芷(行上)、石膏(行下)。
脾经引经药:升麻、酒浸白芍。
心经引经药:独活、细辛。
小肠经引经药:藁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
膀胱经引经药:藁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
肾经引经药:独活、肉桂、盐、酒。
心主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三焦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胆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肝经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