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发布一下 0 0

来源:读者

这几天,一条“好邻居投喂医护家庭2岁萌娃”的新闻,上了热搜。

原来,浦东的一位先生,他的妻子、妈妈都是医护人员。

因为疫情,近一个月没回家。

家里只有他、2岁多孩子和孩子爷爷三个人。

但他和孩子爷爷都不会做饭,不会照顾孩子,眼看着孩子都饿瘦了,急得不行。

幸好,有邻居二胎妈妈及时地、一天两顿地投喂食物。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新闻上了热搜后,网友炸了:

“这男的离开老婆老妈就是个废物吗? ”


“这爷俩遇到他们妻子之前,是靠喝露水活着的吗? ”


“这是从妈到妻子无缝切换,总等着一个女的给他做饭吗? ”


“打开新闻之前我以为孩子没爹呢……”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不怪网友这么愤怒,毕竟“爸爸带娃活着就好”只是老母亲解压的调侃。

一旦真的发生,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一点都不好笑。

而新闻中的这爷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少数。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男性在家庭中隐身缺位

最近流行一句话:“婚前心动,婚后心塞,生后心梗。”

形容的就是,女性嫁给在家庭中隐身和缺位的男性的感受。

前两天有条新闻,湖北武汉一位15岁女孩报警救下昏迷母亲。

原来,女孩发现妈妈没回家,也没接弟弟放学。

意识到妈妈这样很反常,赶紧报警。

警察搜寻后找到了昏迷的妈妈,原来她除了带孩子,还在经营一家装修公司。

当天到客户家测量时,不小心从二楼摔下昏迷。

幸亏女儿及时报警,才脱离生命危险。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新闻一出,评论区高赞留言都在问一个问题:

爸爸去哪儿了?

可能爸爸出差了,也可能这是一位单亲妈妈,但在高赞留言下的一些评论,却让人惊诧。

“就知道会有人问这个问题,那我回答你,和你爸一样抛弃妻女找情人去了,你满意了吧这个答案。”

“你家庭很不幸吧?估计没少被你爸折磨。”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而高赞网友理性地回复:

“我爸在的时候,不会超过3小时不知道我妈的情况。”

那些网友的恶意评论,让人寒心的不是他们的戾气。

而是他们对看见、讨论“爸爸在家庭中隐身和缺位”这个现象的剧烈排斥和抗拒。

作家南希·史密斯在《只有一个女人》中写道: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父的全部滋味。”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现象依然太过普遍。

电视剧《婚姻的两种猜想》里,男主杨争就是这样一位“隐身丈夫”。

妻子沈明宝嫁给他之前,是个高学历的优秀职场女性。

为了家庭,她放弃职场,从早到晚辛苦带娃。

可杨争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每天很晚回家,回来不管孩子,也不分担家务活,只顾着挑剔:

“茶几几个星期没擦过了吧,床单好几个月没换了吧,洗衣机里的衣服堆成小山了。我每天回到家累成狗,你能不能尽尽做太太的基本责任?”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到后来,甚至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妻子的诉苦充耳不闻。

他觉得妻子不够善解人意,于是非要到外面酒店住,面对妻子的苦苦挽留,他无情地嘲讽:

“这对我来说,充其量是另一个酒店。”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既想要妻子是贤妻良母,又嫌弃妻子一身妈味。

身为家庭里的既得利益者,掩盖不住的自私。

而现实中,有些男性也是如此。

在成为丈夫、父亲之后,生活一如单身时一样舒适。

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舒适,是建立在妻子持家带娃的辛苦上,建立在自己丈夫和父亲角色的隐身缺位上。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爸爸可以是第一次当爸爸

妈妈却必须时时刻刻着家

妈妈活得太累了,是很多妈妈最大的心声。

妈妈必须时刻着家,也是很多妈妈的共同困境。

只要稍微分心,没有全身心扑在家庭上,就仿佛犯了大错。

曾看到有读者留言:

感觉自己只有天天围着家人孩子转,才是好妈妈好媳妇。


即使爸爸很晚不回家,甚至第二天再回家都没事,但我只要稍微晚一点回去,就各种被质疑。


“怎么出去那么久,是不是干啥见不得人的事了?”


偶尔出去和姐妹聚会放松一下,一回家就发现,家里乱了套。


锅碗瓢盆堆在洗碗池里,孩子身上脏兮兮的,地上到处是玩具、垃圾,乱七八糟的。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请回答1988》里有句经典台词:“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可为什么没有人觉得,妈妈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妈妈,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为什么就要无所不能,就得长出三头六臂呢?

看过一个视频,年迈的父亲到女儿家里做客,看到女儿一进门就忙个不停。

一边打工作电话,一边催孩子写作业,还要做家务、给在客厅看电脑的丈夫倒茶……

爸爸沉默地看着这一切,临走时给女儿留下了一封道歉信:

我很后悔从来没有告诉过你,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你的丈夫也有份。


但我也没有资格说他,因为我也从来没有帮过你妈妈。


人都是看到什么学什么,你老公肯定也是从他爸爸那里学到这样的。

妈妈辛苦持家带娃,是出于对家庭的爱,不是独属于她一个人的义务。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一书中,女主曾一度深陷怀疑:

成为母亲,本来是一件迷人的事。


在婴儿出生时,她从未感到自己如此生机勃勃,对自己刚才的成就满怀敬畏。


但接踵而至的,是产后抑郁、母职焦虑。


成为母亲,根本不像她所期待的那样;事实上,那成了她所恐惧的一切。

母爱,原本是妈妈自发的爱意,怎料却成为了一种对妈妈的束缚。

妈妈这个身份,不应被为母则刚、奉献牺牲等名词标签化。

妈妈,也只是女性众多身份中的一个。

不应独独强化它,而弱化女性的其他身份,尤其是“自己”这个身份。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幸福的家庭

是爸爸着家、妈妈有余力

很多家庭中,妈妈们已经做得够多了。

更重要的,是丈夫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父职,不再在家庭中隐身。

像前些天青岛那位确诊爸爸的流调。

平时努力工作,周末带母亲、妻子、孩子去看病。

没事的时候,居家不外出,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家庭。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还有一位爸爸,花一个小时为女儿搭建迷你演播厅,帮助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男性为家庭的付出,其实就是为自己付出。

你对待家庭的方式,就是对待自己的方式。

当男性成为好丈夫、好爸爸,妻子自然是好妻子、好妈妈,家庭也自然幸福美满。

与此同时,我们呼吁男性承担起家庭责任之外,也应允许女性分心给家庭之外的生活。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句戳心的台词:“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可凭什么妈妈就只能活成中年妇女的样子呢?

凭什么她们就要在妈妈这个身份下,操劳几十年;在家庭这个一亩三分地里,耕耘几十年。

妈妈不是一个符号,她是活生生的人。

妈妈和爸爸一样,是家庭成员之一,是孩子的监护人之一,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让妈妈摆脱母亲这个身份下太多的附加束缚;

需要把妈妈还给家庭之外的世界,也把更大的世界还给妈妈。

妈妈们选择了优先孩子和家庭,不代表她们的感受就是次要的、不重要的。

谁的人生,都是只有一次,妈妈也是。

上海疫情中这家3口火了,妻子前线抗疫,丈夫跟2岁孩子现状让人心寒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而对妈妈们,我想说:

不要过于苛责自己,不要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放松一点,多爱自己一点。

美国作家琼·安德森在《好女人,翘家去》一书中,就建议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假期。

哪怕只是从小的片刻开始,也需要暂停工作和家务,真正留一点时间给自己。

最后,希望每位男性,都能承担起自己作为丈夫、爸爸的责任。

希望每位女性,都不必被妈妈这个身份困住,可以放心地出去享受自己的空闲时光。

希望有一天,我们称呼妈妈,只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任何的附加含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4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