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部分,以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呈现,青年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我自己也有这种困惑,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复杂,哲人说世界很简单,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哲人以18度的井水为例,我的理解是,井水温度是恒定的,但是我们在夏季和冬季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哲人也许是想说,世界一直很简单,只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想法在变化,所以才觉得世界复杂。
接下来,进入本书核心,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复杂的,因为我们都戴着墨镜看世界,是否有“勇气”摘掉墨镜呢?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里举例,青年的朋友多年闭门不出,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说,叫做“社恐”,他想改变现状,但是一踏出房间就手脚发抖,所以最终无法改变。
青年认为,自己的朋友之所以会变成这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哲人说他,这是先有了不想出去的目的,人为制造恐惧感。
读到这里,我思考了下,我们通常探究一件事情,习惯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哲人是反其道行之,什么目的导致这么做。
后面又举了几个事例,一开始我也觉得哲人的观点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这章有一个观点,我们初一读,可能要和青年一样跳起来反驳。“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青年举例的人种、国籍、父母,这些外在条件确实无法改变。哲人后面提出的观点有点意思,人有时候一直说无法改变、脱离现状,其实是因为现有生活方式已经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如果换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很多人找工作想改行,说自己改不了,我的理解是改行意味着之前的经验不能重复利用,未来是怎样的,无法预知,我们会恐惧这种未知,会感觉不安。
保持现状总是容易的,但要想改变,需要极大的勇气。这时候有点理解哲人说的,我们的不幸来源于自己,其实是说,没有勇气去开始新的生活。
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过去的事情已过去,活在当下。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一个女孩,因为有“脸红恐惧症”,一到人前就脸红,女孩说一旦治好这个病症,就可以去和喜欢的男孩告白。
哲人说,女孩之所以治不好这个病,是因为她需要,其实说直白点,需要一个借口,可以不用鼓起勇气告白,或者被拒绝了也可以暗示自己,是因为有“脸红恐惧症”。
提到这里,我觉得太对了,我也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我总说自己是“社恐”,其实是给自己不想与外界交流找个借口,只要不是无可救药的病,很多症状都是可以克服解决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
这里的“脸红恐惧症”是个代指,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找个借口,掩饰自己没有改变的勇气这一事实。
如果真的一点也不想改变,倒也无妨,问题是,很多人还是有改变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行动,这时候有个借口再好不过,我不是无法改变,是因为有“脸红恐惧症”导致我改变不了。
人要承认自己无能、畏惧、懦弱,是有点困难的,因此,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个借口,暗示自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才无法改变。
青年和哲人的讨论进入到下一个话题,“为什么会讨厌自己”,为什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结论是,我们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因为害怕受伤,一直缩在壳里当然最安全,问题是,活在社会之中,无法保证绝对不受伤害。
我们讨厌自己,有时候是因为自卑。人类普遍有一种追求进步的欲望,因为有了比较,就会有自卑,容易活在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中。
自卑不是坏事,因为工作能力不如别人,那么我就要努力学习提升,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进步。
健康的自卑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每个人的外貌、成长环境、学识没有完全一样的。
确实,人有时候不幸福,是因为过多和外界其他人进行比较。
当我们的目的改变,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发现对方的缺点,这个说得太对了。
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因为目的变了,它做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我眼里就都不对了,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我已经讨厌这个人,进而讨厌这个人做的所有事。
总结下就是,我们往往对目前生活状态不满,但是没有勇气去改变或者重新开始,就习惯于给自己找个客观理由,不是由于自己,而是外部环境导致的,这样心理上就能够安心点,以此回避问题。
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有些观点,你第一次读,也会跟书中的青年一样暴躁,不理解,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其实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人性中的弱点,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自由与认可
在此,青年与哲人讨论的主题是,自由与认可。
青年举的例子,我们大多数人也会遇到,按照父母想法做,自己不开心,不按照父母想做,父母不开心。
青年表示,如果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大学,会获得家长的认同。哲人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寻求认可,直白点说,人为什么会想要获得别人的表扬?
青年认为,别人的表扬,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表现。哲人提出一个观点,“赏罚教育”,先有了宣扬的目的,才会想去做好事。
我是这么理解,我们做一些事情都是有目的,就像社会新闻上报道好人好事,你做了这些事,也许不能获得金钱上的好处,但是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大家认可你是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哲人说,我们想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感的方式这一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工作中,和父母的相处中,总会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这时候自己会格外痛苦,一直活在这种状态。
这是否意味着,要做一个任性的人,完全不管其他人想法。哲人提出“课题分离”这个概念。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比如,当孩子不爱学习、不写作业,这时候最焦虑的是父母,他们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
哲人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学习是谁的课题?毫无疑问,是孩子的。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只会让孩子反感,父母也无法代替孩子学习。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离之后不再干涉。
虽然道理很对,但是大部分家长是做不到的。
好像是这样,我们很容易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哲人提出,并不是完全对孩子放任不管,在孩子想学习时随时提供帮助,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在中国,这估计99%的家长接受不了。
苦恼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全部的人生。这时候就是父母弄错了课题,孩子的课题只能自己背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工作、恋爱、结婚等事,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意愿进行。
我们有时候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与认可,才会活得这么拧巴。
自由的代价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也是下意识想反驳,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无法自由,正是无法完全忽略外界的纷扰,如果有一天不惧怕被人讨厌,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结合下前面的“课题分离”这个观点,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别人是否讨厌我,是他人的课题。借用一下现代流行的一句话,你不是人民币,无法做到人见人爱。
只要我们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一下变得简单起来。我反思了下,如果我不在乎别人是否讨厌我,确实会轻松很多。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除了常规意义上专制独裁、自私任性的人外,不能进行课题分离,过度追求认可欲的人也属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因为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自己,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
表扬与教育
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这句话反复读了几遍,联系到职场中,才觉得有点明白。
职场中,表扬一般是上级对下级,公司的表扬,是为了让你更好地为公司付出,这时候的关系是纵向的,不平等的。
鼓励就是横向关系,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说一声“谢谢”,这不是评价,是一种单纯的感谢。
好多理论有点绕口,一遍读完,还不太理解。建议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信用与信赖
信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向银行贷款需要抵押,而信任就是毫无保留地相信一个人,要想和一个人建立深厚的关系,信任是必不可少的。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你全心全意相信一个人,却被他人背叛,这时候就需要学会课题分离,别人是否会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无法左右别人的行为。
克服这种对背叛者的恐惧需要勇气——自我接纳,看清楚自己可以做到的和做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我们有时候过于纠结过往已经发生的事情,忧虑明天会有什么问题,其实过好当下就够了。
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那么每一天就是有意义的。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定个目标,未来我要做什么,实际上,很多事情无疾而终。但是,为了未来的目标而努力,现在每时每刻做的准备是真实地存在。
如果没有目标、计划,那就把现在的每时每刻过好就可以了。
这本书其实不长,总耗时约2小时读完。如果是小说,我大概1小时多一点就能看完,但是这种人文社科的书真不行。
小说看起来爽就可以,这本书一边读一边要思考,很多观点、理论,反常识,需要多读几遍,结合实际生活,才好理解。
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有些观点,你第一次读,也会跟书中的青年一样暴躁,不理解,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其实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人性中的弱点,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