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来很疲惫,全身再次用酒精消毒,衣服第一时间扔进洗衣机,然后躺在沙发上缓一缓疲惫……”
“又是一下午志愿者服务,卸菜、发菜,给隔离区挨家送菜、送药……”
“妻子是教师,去当扫码志愿者了,集中管理已经几天没回来了。孩子自己在家还没有吃晚饭,先起来做饭吧……”
这是吉林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包鸿杰的一天,他拖着疲累的身躯,回顾总结着当志愿者的每天。
疫情防控形势逐渐严峻,包鸿杰小区也有了阳性患者。“一个单元被封控起来,整个小区被管控。我们一群志愿者开始帮着社区运送物资,做核酸检测。”在这期间,他亲身地感受到了志愿者的不易。
包鸿杰回忆,为封控区送物资,一个老人的蔬菜、药、肉、米都是不同时间送到,就得冒着风险“全副武装”一遍又一遍去送;给居民发蔬菜“盲盒”,一个小伙当众责备志愿者信息不及时,对他们大喊大叫;上门送核酸自测盒,明明屋里有人却怎么都敲不开......“做志愿者时的每一次任务都在未知中度过,每一个风险都要担心好久,每一条消息都让我们更加谨慎。”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有些风险总要有人去担,不是我在这样做,而是每一名志愿者都在这样做。我知道,职责所在,我们不能退缩。”包鸿杰笃定地说。
他向记者讲述,女儿居家上课时写了一篇作文,叫做《微光》,她写道:“妈妈告诉我:疫情当前,责无旁贷。不仅是妈妈和爸爸在做志愿者,有无数的叔叔阿姨都在做志愿者。我想:他们只是疫情下无数‘逆行者’中的一束微光,但正因为有像妈妈、爸爸和他们同事这样的奉献者,我们才能安心生活在这个城市,不惧风雨,不惧一切。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光,虽微小,但仍旧散发着自己的那一份光芒。”读罢,包鸿杰更加骄傲,也更加充满力量。
“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束微光,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不屈的‘战歌’。愿抗疫成功,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包鸿杰希冀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吴雪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