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寡欲”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讲的“清心”是一个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种超凡脱俗的意味,世俗人难以做到,“寡欲”却是可以做到的。
人心不静,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人生如果没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也会索然无味。对正常的欲望,每个人都可以用正常的途径去追求,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不满足是人的一种本性,我们是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多的。
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粗茶淡饭,能吃饱就是富有了,如果这时候还幻想天天吃肉,那就是奢望了;有衣服穿,冻不着就是福气了,如果还能穿着不打补丁的衣服,就是富有了,如果还天天奢望穿绫罗绸缎,就超出了人的正常欲望,如果此时不加以克制,就会陷入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之中,如果他为了钱做了不好的事情,就会使人走向罪恶的深渊了。
如今,我们希望自己每天有肉吃,每天有漂亮衣服穿也不算是奢侈的事。“寡欲”不能再以过去的标准来定。那么,对现代人来说,欲望到底在一个什么程度上,才算合适呢?
其实,只要是通过正常的劳动便能够满足的欲望,都算正常。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内心的欲望是多是少,可以看他在不能满足欲望时,是否仍能安之若素,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方便、抱怨和痛苦。
比如:两个人到一个贫困山区旅行,平时这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差不多,到了山区以后,甲在山区物质极度缺乏、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愉快地生活,吃着别人吃不下的食物;而乙则感到非常痛苦,每天抱怨不已,好像生活在地狱中。这两个人在平日的生活里虽然消费差不多,但是乙显然过得很不快活,因为他的欲望太多。
法师说“寡欲故静”,寡欲者大都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为外物所累,因而能够在红尘中做到“静”。
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当人有欲望的时候,就会为了满足欲望而“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清心寡欲”,自然不会有任何动作。
现实中的我们忙忙碌碌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另一个新的欲望又会产生,永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因此,我们始终不得空闲,难以腾出时间修养身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