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懒人经济”,为什么电商能成功,O2O到家服务却不能?

发布一下 0 0


互联网的发展让生活变得很方便,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

大家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够在忙碌中享受一份惬意,由此便催生了“懒人经济”。

电商的迅速发展助推了懒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了互联网消费大军,越来越多的商品出现在互联网上。

这几年,“懒人”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网上购物,人们对快捷方便的餐饮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带动外卖业务的迅速发展,在线外卖在餐饮业中的占比逐步提升,逐渐成为餐饮业中的重要业态。

懒人经济也催生了O2O(线上到线下)到家服务。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的创业大潮风起云涌,许多风投资本开始狂热投资各种O2O项目,比如互联网+理发、互联网+洗脚、互联网+美甲、互联网+洗车等,各类互联网+项目层出不穷。

但是短短1~2年的光景,绝大多数的O2O项目都“死掉”了,能够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同样都是懒人经济催生的产物,为什么像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能够成功,而O2O到家服务却不能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做懒人的成本,也就是“出行成本”,在电商和O2O到家服务这两个场景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电商场景中,具有规模效应,能帮助消费者节省出行成本,“懒”得有道理;而在O2O到家服务场景中,出行成本没有规模效应,只是在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转移,“懒”的代价过高,因而不具备商业可行性。

电商的物流从主干网络到最后一千米,全部具有规模效应,降低了物流成本。例如,一个快递员往一个小区送快递,一次可以送几十个包裹,由于规模效应,平摊到每一个包裹上的物流成本只要5元钱就够了,这比你自己去商场购买,节省了大量的出行成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所以,电商在商业逻辑上是成立的。

而O2O到家服务貌似节省了消费者的出行成本,但是它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嫁到了上门提供服务的人身上。

在O2O到家服务模式下,每一次的服务都有固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且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个订单饱和量。可即便订单达到饱和,服务成本也难有明显降低,这意味着即使订单量足够大,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边际成本的降低依然非常有限。

例如,如果我们到美甲店里做美甲,假设每个人的服务时间是一个小时,一个美甲师一天可以服务10个左右的客户,但是在O2O服务模式下,美甲师上门,除了美甲的人力成本外,还需要花费交通成本,且一个美甲师一天可能只服务3~4个客人。

此时,美甲师到家服务所多出来的出行成本,势必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最终消费者所承担的成本反而比自己到店接受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要高。

因此,O2O到家项目是一种定制化服务,虽然可以让人在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但事实上是很难通过大规模的订单体系达到降低边际成本的目的,从而无法获得规模效应。

O2O到家项目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在商业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在O2O热潮期,平台通过大量补贴来获客,也一度热热闹闹,而一旦补贴停止,就发现要么是到家服务提供商不愿意上门,要么就是客户不愿意为昂贵的上门服务买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