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发布啦 0 0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比起清王朝还要黑暗,清王朝末期,腐朽的封建统治达到了顶峰。清朝的统治者们只在乎自己的权利,对于科学技术等发展毫不在乎,甚至对于老百姓的民生也熟视无睹。在经历了闭关锁国之后,当年的清朝,在世界上就仿佛部落一般,面对西方列强欺压,毫无还手能力。不是西方太强,而是中国太弱啊。

其实清朝建朝以来,也不是没有强盛的时候,以前的清朝被称为“天朝”,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不仅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还将新疆和西藏都纳入了版图。“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农业,手工业等行业都十分发达,社会繁荣稳定。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清朝末期能有一位好皇帝,说不定能改变清朝覆灭的命运。这种想法,可靠吗?

清朝的强盛局面

我们印象中的清朝,仿佛就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杵着拐杖,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可是,要知道,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青年,清朝能够屹立在历史中近三百年,如果不是因为自身强大,早就不知道被推翻多少次了。而且,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要入侵中国,还不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太富有了,遭人嫉妒。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纵观清朝从建朝到灭亡的历史,除了清朝建立时发生战乱,和清朝末期发生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就再也没有大风大浪的出现了。清朝甚至还上演过孩童做皇帝的闹剧,可即便如此,清朝都坚如磐石。除了这些方面能侧面展现清朝强大之外,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时间内,清朝还达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塽,加强了祖国的统一。而后,他还派兵驱逐对黑龙江眼馋的沙俄侵略者,掐灭了沙俄对中国国土的野心,还派代表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边境线。在面对新疆叛乱时,康熙手起刀落,杀伐果断,平息了准噶尔和回疆等地的贵族叛乱。康熙时期的中国版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雍正继位后,由于康熙在国家治理方面已经作出了非常多的成就,于是雍正只能在制度方面下手。他首先做的就是整顿官吏,严惩贪污腐败。雍正一上台就连下十三道圣旨,通知总督,巡抚,知府等文武百官,不许贪污,否则严惩不怠。为了保证对贪污的查处工作能顺利进行,雍正还建立了专门的审计部门,即会考府,进行审计工作。除此之外,雍正还废除了贱籍,让很多时代为妓之人能够改业从良。这种类似的制度改革,雍正做了很多。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乾隆皇帝在历史上的贡献就比较小了。他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保存了我国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但很多典籍也因此丢失或被篡改。不过,乾隆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在对待民族分裂问题上,采用暴力手段,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大小小的暴乱,统一了整个新疆,并进行制度化管理,还打败了郭尔喀对西藏的进犯。乾隆在巩固国土,维护民族团结上是有功的。

清朝的衰落与自救失败

清朝从乾隆皇帝晚年开始,就逐步走向了衰弱。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现了清朝这么一个有钱的老人,便想主意骗取这位老人的钱财。

于是英国向中国兜售鸦片,使得中国到处都是有气无力的烟鬼。为了拯救中华民族,鸦片战争爆发,可一位老人怎么打得过年轻人呢,更不要说这位年轻人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正值壮年,于是咸丰皇帝被迫签订了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后来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以失败告终,《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大量的有识之士对清政府产生不满,于是就自发的组织起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太平天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清政府面对老百姓的起义,也感受到了压力。而且除了国内的老百姓,还有国外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于是清政府不得不想办法自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对清朝军队进行改革,史称“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在洋务运动的帮助下,清军的装备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以至于后来的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也有了招架之力,双方互有胜败。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洋务运动,的的确确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并不是一个洋务运动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且,清朝的许多官员,还存在着官僚旧思想,这就使得清政府迫切的需要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出现了维新运动,但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差距甚远,最后还是失败了。

再后来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动了戊戌变法,但却被慈禧给搅乱了,光绪帝被软禁,变法失败。随着国家局势进一步恶化,慈禧为了笼络人心又宣布推行新政,可是新政也依然以失败告终。人们再也不相信清政府了,立宪派也纷纷转向改革派,清朝逐渐分崩离析。

或许此人能力挽狂澜

此人就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在说奕訢身份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日维新,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彻底告终了。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没有正确理论指导,以及光绪帝变法的做法偏激等等,但是这些原因都不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维新派的力量太小了,在朝堂之上话语权不够。

而洋务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其实洋务运动在推行的时候,也有很多守旧派百般阻挠,但因为奕訢在其中,用自己的身份摆平了这些反对的人,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奕訢作为恭亲王,在满清政府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思想非常开放,从来不会抵制外国来的东西,反而喜欢和外国人打交道,喜欢钻研外国的新奇物品。洋务运动就是他主张的。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如果奕訢能够做皇帝,凭借他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或许就能平衡改革与守旧派的关系,从而使得改革成功吧,那样,或许清朝也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不过,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当年道光皇帝在选择皇帝候选人的时候,虽然奕訢也被看中了,但因为奕訢拉拢的人没有咸丰多,因此道光皇帝最终选择了咸丰做继承人,而大清就这样,错过了一位或许可以力挽狂澜的皇帝。

结语

对比咸丰皇帝,如果奕訢做了皇帝,或许历史上对清朝的描写会有所改变。但清朝的覆灭估计也是早晚的事情。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