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是明朝初期的一个开国将领,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女婿,他所娶的是朱元璋的次女宁国公主。
他的性格比较恭谨,弓马娴熟,又富有谋略,在朱元璋所有的女婿中,他是最受看重的一个。老朱曾经特意下诏赞美他在戎马征战之余,还能够花心思去读了不少经史著作,其学识已经像极了一个儒学大家,当时朝廷里很多官员都对其很是尊重。
等到太祖皇帝朱元璋病重的时候,他很担心年轻的朱允炆无法去节制,这些成年的且手握重兵的藩王,所以便暗自嘱托梅殷,要他去好生辅助朱允炆。
梅殷,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肩负重任的托孤大臣。
等到朱允炆上位成为建文皇帝的时候,一通激烈的削藩,立马逼得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举兵靖难。
随着燕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取胜,建文帝赶紧派梅殷驻守在淮安一带,他精心部署了很多防御措施,不让燕军顺利通过。
淮安是南京城东北面的一个重要屏障,燕军要想攻破南京城,取道淮安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对此,朱棣也是这么想的,他派了一个使者去面见淮安,想要以进香为借口通过此地。可梅殷并不吃这一套,他作为被朱元璋所看重的托孤大臣,岂能这样就轻易将朱允炆给出卖了,便坚决不肯让朱棣借道过去。
朱棣闻言十分愤怒,又派了一个使者,派了一封信给他,内容大致称我燕王此次兴兵清君侧,是顺应天命,不是你等凡人所能阻挡得了的。
而梅殷也毫不示弱,直接将送信的使者,割去耳鼻后,还给朱棣。逼得朱棣只能带着大军绕远路,来到了南京城西面的扬州。
很快,朱棣就直接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或不知所踪,或葬身火海,而他本人则顺利地当上了永乐皇帝。
而此时,梅殷依旧带着一支大军驻守在淮安,不肯投降。朱棣便强迫梅殷的妻子写了一封血书给他,劝他赶紧投降。梅殷看到自己妻子的血书后,当即痛哭起来,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自己大军孤守在淮安,也没有什么作用,便投降了。
然而,梅殷虽然投降了,但他的内心里并不服朱棣的,心中常常积攒着愤怒的情绪,并且言语和面色也有较为明显的难看。
后来,梅殷发现朱棣偷偷派人潜入自己的府邸,监视自己,这无疑让他对朱棣更加怨恨了,两人的关系逐渐走向不可调和。
不久后,在永乐二年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举报梅殷暗自蓄养了许多死士,图谋不轨。朱棣立马派锦衣卫先将梅殷的家人押往辽东。
一年后,梅殷在入朝的时候,在过桥时突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直接溺死了。
过去后,谭深和赵曦却谎报是梅殷自己投水而死,都督同知许成向朱棣揭发两人的谎言。朱棣获知后,当即下令将谭深和赵曦斩首。
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知道此事后,心里清楚一个人好端端的怎么可能会投水自杀了,而且你朱棣这般火速地将谭深和赵曦给杀害了,难道不是为了杀人灭口吗?
宁国公主知道朱棣向来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便指着他的鼻子,进行了大肆控诉,甚至拉扯着他的衣服。
对此,朱棣只是无奈地解释称,已经找到杀害你丈夫的贼人了,并且按大明律令处死了,你这样做,是在自己同自己过不去。
同时,朱棣在过后不久,便给梅殷的两个儿子都加了官,还不忘告诫他们二人称,如果不是我看在你们母亲的面子上,你们能有今天?
朱棣的这种种反应正好说明了,梅殷就是他派人给故意干掉的,然而再将派去的人杀掉。这些事情虽然在《明史》《实录》等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征录》等却记载得清清楚楚。
“明年冬,早朝,都督谭深、指挥赵曦令人挤殷死笪桥下,诬殷自投水死。都督许成发其事,文皇罪深、曦。二人对曰:「此上命也,奈何杀臣!」文皇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齿,斩之。”《明史纪事本末》
对于梅殷这个人,历来认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高尚之士,然而他真的如此,为什么在朱棣兵临南京城的时候,他不带着部队过去勤王,而是继续固守在淮安。而梅殷也没有像黄子澄、方孝孺这样的人去抗争到底。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怀疑,梅殷究竟有没有把太祖皇帝朱元璋给给予的托孤重任,放在心里。
如果说,梅殷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投机分子的话,那他的这些操作,也着实令笔者我看不明白。正常的思维是,要么支持朱棣,要么支持朱允炆,要么先保持中立,看情况谁有优势后再去支持对方。
可梅殷从他割了朱棣送信使者耳鼻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宣发他站在朱允炆这边,后来顾虑了妻子的缘故,向朱棣投降,也还算情理之中。
问题就在于,既然投降了,那就好好地给朱棣效忠就行了,何必又非得同其过不去的。主动向朱棣服个软,说不定还能苟活下去。
然而梅殷虽然投降了,但也依旧选择同朱棣过不去,这不就是妥妥的在找死吗?投靠给了新老板,但却是心向旧老板,这样的人不就等着被清算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